歐陽詢《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卷,盡顯歐書真實體態風貌

收藏家雜誌 發佈 2020-01-06T23:44:23+00:00

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唐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局部在歐陽詢的傳世作品中,以《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為代表,這些碑文均是歐書傑作,表現出歐體楷書在碑刻中的大氣莊嚴之美。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繁榮發達的時代,其政治開明、經濟繁盛,為壯麗輝煌的大唐文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其中書法藝術尤為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君臣論書,經世濟用,也在客觀上有力地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與此同時,唐代的社會生活、文化風尚與藝術精神也都深刻地影響著唐代書法藝術,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藝術繼六朝之後成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為輝煌和燦爛的時代。遼寧省博物館(原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是以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所寶藏的歷代書畫珍品蜚聲海內,尤其是其中多件唐代的珍貴書法墨跡更是難得的傳世珍品,對現今研究和鑑賞唐代書法藝術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在歐陽詢的傳世作品中,以《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為代表,這些碑文均是歐書傑作,表現出歐體楷書在碑刻中的大氣莊嚴之美。除這幾件碑刻名品之外,歐陽詢傳世墨跡還有多件,其中《卜商帖》《張翰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根據徐邦達先生的研究,確認這兩件均為雙鉤廓填本。傳世可信歐陽詢書法真跡的只有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仲尼夢奠帖》,不僅是極具歷史價值的千年文獻實物,更是一件精妙絕倫的書法藝術名跡,可謂我國書畫藝術寶庫中的「無上珍品」。

《仲尼夢奠帖》原是歐陽詢記敘古人逸傳事跡的多件書作之一,北宋之前被匯集成一卷,俗稱《史事帖》,米芾所著《書史》中曾記錄其在濮州李丞相家中見十餘帖,後來大部分散佚,只有少數留傳下來。《仲尼夢奠帖》為紙本墨書,原件縱25.5、橫33.6厘米,共九行78字,除第二行一字殘損外,其餘保存完好。其內容是以孔子等名人的壽命為例,辯證地闡明了對待生與死的人生哲理。其章法疏朗,結字嚴整,用筆挺健,點畫凝重篤實。橫劃以豎勢落筆,豎劃以橫勢落筆,轉折處外方內圓,頓挫或輕或重,運筆的動與靜,節奏的快與慢,筆劃的舒與斂,仰與偃,渾融一體。結字體勢修長,扁縱相參,欹側取勢,欹正相合,險絕而歸於平衡安穩。字的點畫講求向背與呼應。字距緊密,行距疏朗,字與字之間上下啟承,行與行之間斂縱、挪讓,體現了歐氏書法「勁險刻厲,森森然若武庫矛戈」的典型風格。《仲尼夢奠帖》既具隋碑厚重質實的特點,又有二王書法靈動的風韻,使我們能在千年之後得窺歐書精絕的筆墨技巧和真實的體態風貌。

綜合書跡中現存的收藏印鑑、題跋以及相關著錄,《仲尼夢奠帖》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北宋米芾《書史》中記載,其在濮陽李家所見《史事帖》時此帖當在其中。南宋時已被收入內府,帖末有「御府法書」朱文方印、「紹興」連珠印。後為權相賈似道據為己有,鈐蓋有「悅生」朱文葫蘆印及曲腳「長」朱文方印。宋代末期周密《雲煙過眼錄》記:「《夢奠帖》勤有堂故物也,舊陳德翁家藏。」宋末元初又流入楊鎮手中,帖中有「馬畐/書府」朱文長方印。至元二十七年(1290)郭天錫自楊家購得,並加以長題。趙孟頫在郭家見到此帖,並用南唐集賢官庫所藏為唐開元內府舊物的《勸學帖》與之相較,認為筆意全合,趙氏加以題跋。郭天錫去世後,此帖又轉至喬簣成手中,有喬簣成藏印。明初為楊士奇購得,楊氏對此帖推崇備至,鈐多方藏印。明代中期吳江著名收藏家史明古得到此帖,後倖免於史家成化末年大火,為項元汴購入「天籟閣」,鈐蓋大量藏印,並以「吉」字號編入其藏品千字文編目之中。在項家收藏時,董其昌、汪珂玉、張丑等先後觀摩了這一名跡。明代萬曆以後《仲尼夢奠帖》流出項家,又經明末清初周鳳鳴「鑑古齋」、嘉樂李璽卿家、崑山「傳是樓」等處收藏。在康熙間此帖為高士奇所有,高氏在其「私帳」《江村書畫目》中題為「真跡上上神品」。高士奇逝後,高家後人把它轉賣給王鴻緒。後來又經陳淮收藏,鈐蓋多方藏印,包括現在書帖前後隔水上的花押。最後此帖進入清內府,乾隆皇帝在卷前引首處題下「真跡無疑」四字,鈐蓋清宮璽印並經《石渠寶笈》著錄,後被溥儀攜帶出清宮,終歸遼寧省博物館庋藏。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卷

遼寧省博物館還收藏有另外一件歐陽詢傳世墨跡本,就是《行書千字文》長卷。《千字文》是我國傳統的蒙學書籍之一,屬於小學一類,文中千字基本不重複,歷代很多書法家都喜習書,真草隸篆各具姿態。歐陽詢書寫的各體《千字文》見於後世著錄的有多件,只有遼博所藏的這卷《行書千字文》流傳至今。

此卷《行書千字文》為紙本,書心高25、長304.8厘米,用紙7張接裱,共計105行,完整的保留了《千字文》全卷的內容,未有缺損。行間隱約有等距的摺痕,應該是書寫之前便於照顧行氣間距而有意折劃的。全卷前後書字過千,不見一筆懈怠之處,正是所謂的「澄神定慮,端己正容;意在筆前,文斯向後」。字與字、行與字處理疏密得當,連貫自然,達到了「上稱下載,東西映帶;氣宇融合,精神灑落」的狀貌,筆畫圓轉自如,沒有過肥而「鈍」,亦未瘦而「露骨」,一筆一畫、一點一拂都有歐書的特點。從個人書法風格上分析研究,楊仁愷先生認為:「《行書千字文》和《張翰帖》是歐氏早期的作品,書法技巧雖基本成熟,如與《卜商帖》《仲尼夢奠帖》對比,卻露出了青壯年書法中的共同特點。」徐邦達先生研究此帖認為:「此本確有歐字規模,但筆墨凝滯,起筆及牽絲處都欠自然,細看乃是依本臨寫無疑。」從書法風格的角度,兩位先生都認為此卷與歐陽詢書風有一致之處,只是楊仁愷認為是歐陽詢青年時期的書作,而徐邦達認為是對照歐陽詢書跡的臨寫本。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雖然在是否為歐陽詢親筆所書的問題上存在爭議,但其作為與歐陽詢書法密切關聯的傳世墨跡仍是一件流傳有緒的難得劇跡。現在卷後仍保留有北宋鑑藏家也是書畫家的皇室駙馬都尉王詵題跋,這段題跋也是王晉卿傳世的代表書作。南宋後期此卷為權相賈似道所得,卷末鈐印了賈氏「悅生」葫蘆朱文印及曲腳「長」字朱文方印。卷前隔水與本幅間鈐蓋的「南昌縣印」說明此卷在明代中期曾在嚴嵩父子手中,是當時查抄家藏時官府所鈐印。之後此卷輾轉至檇李項元汴手中,項氏鈐蓋了數量眾多的藏印。入清後此卷歸「式古堂」卞永譽及「古香書屋」安儀周所有,直至乾隆年間入藏清宮並經《石渠寶笈》著錄。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2期《遼寧省博物館藏唐代書法墨跡擷珍》

作者:楊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