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劍文化?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1-06T23:49:57+00:00

導語: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劍文化,都有哪些劍,為何如此好劍?

導語: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劍文化,都有哪些劍,為何如此好劍?巴蜀柳葉劍、百越之劍,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

最近火爆螢屏的古裝武俠劇《劍王朝》將春秋戰國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劍王朝》雖然是完全架空歷史而虛構的情景,但小說的時代背景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準確地來說,應該是戰國末期。

與原著相比,修改最大的莫過於國家的名字了,劇中出現的蘅國、烈國、千國、賢國、離國、默國、惠國、分別對應的國家是:秦國(蘅國原型)、趙國(烈國原型)、楚國(賢國原型),齊國(默國原型),燕國(離國原型),惠國(韓國),魏國(千國原型)秦國相續滅了韓國、趙國、魏國,相對應的就是影視劇中的惠國、烈國、千國。

《劍王朝》顧名思義,就是以「劍」說話的時代,在諸侯國爭霸戰爭中,將江湖恩怨,朝政權力紛爭,個人愛恩情仇,完美地融合到故事情節中去,同時也滲透出春秋戰國時期的「俠義」精神。

《劍王朝》中,都出現哪些劍呢?在《劍王朝》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劍,長孫淺雪所持的九幽冥王劍,趙四擁有的赤紅火劍,夜策冷持有的秋水劍,薛忘虛的白玉長劍,葉甄的星火彗尾劍,以及丁寧最初用的末花殘劍等等。它們削鐵如泥,擁有靈氣能人劍合一,還能配合主人修煉真元。當然,這些劍都被小說虛構誇大,那麼現實的歷史中,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哪些劍呢?

藉助《劍王朝》,跟隨筆者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劍文化吧,我們先來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

周朝式微,周天子控制能力一落千丈,在各諸侯國爭霸過程中,先後出現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等五位霸主,後來又有吳王夫差以及越王勾踐的強大崛起;當三家分晉後,晉國一分為三,分為韓國、魏國、趙國,加上燕國、秦國、齊國、楚國、形成七雄鼎立的局面。

為了能夠稱霸中原完成統一大業,七國不斷通過兼并戰爭,開疆拓土擴大自己的實力,對內勵精圖治,通過招賢納士進行政治、軍事、經濟上的改革,為戰爭提供堅強的後盾;毫無疑問,出於頻繁兼并戰爭的需要,軍事武術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作為近身防衛型的武器對軍士們來說,優勢明顯,軍用劍逐漸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短兵器。

春秋戰國時期,對於兵器器械來說,當然是劍的時代,歷史上記載的名劍,在這個時期輩出,當然這與冶煉技術、冶鐵技術的提高,以及大批鑄劍工匠的出現有關;在短兵器中,劍質地優良,造工精美,鋒利無比,早已成為這個時代尚武精神的象徵。

在青銅時代以及鐵器出現的初期時代,劍在戰鬥中是主要利用的兵器,劍不僅是軍士們征戰沙場,與敵搏鬥,近身防衛的武器,也是這個時期百姓喜愛的配飾武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正在形成一種文化,有文化禮俗作用功能。

例如,答謝漁翁的救命之恩,伍子胥所送的禮物就是劍;越國勾踐送給子貢的禮物也有劍,吳國戰勝越國後,越國進貢的物品依然有劍,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春秋戰國時期,劍有哪些種類呢?

筆者通過查詢史料得知,春秋戰國時期劍的種類按照地區分類,可以分為六大系統:中原系統、巴蜀系統、東北系統、北方系統、西南夷系統、百越系統等等。

中原銅劍

主要分布的地區就是現在的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山東以及陝西等地。

主要的劍型有三類,第一類是整體合鑄,也叫東周式銅劍1型,圓盤形的劍身,圓柱形的劍莖,凹形劍格,劍刃前部向內側收束有一定弧線曲度,這種劍多帶有兩個圓箍,也有少數的劍不帶圓箍或者帶有三個圓箍。

第二類也是整體合鑄,叫東周式劍2型,與1型非常相似,最大區別就是劍格成「一」字型。

第三類叫扁莖劍,劍的首、格、身都是分鑄合裝的,這種劍與前兩種劍的差別挺大,劍莖是扁條形的,上面常有折肩和穿孔,劍刃前部也是向內收束成弧曲。

中原銅劍的形制特點,繼承了早期的西周銅劍,也吸收了吳越青銅劍的優點,劍的長度和厚度都較西周時期的劍有利明顯的增加,例如,春秋時期的中原劍長度大多為50-60公分,戰國時期由於作戰的需要,劍長多在70-100公分左右,並且劍的技藝變化有明顯成熟。

東北利劍

春秋戰國時期的東北地區,主要指的是現在的遼西地區,以及與內蒙古交界的地區,東北利劍主要特點是劍刃有較大幅度的弧曲,也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銎柄式曲刃劍,劍身有劍脊,後接銎式柄,劍刃兩側都有弧曲。這種短劍,劍身長,劍柄短便於單手握持。

第二類是,短莖式曲刃劍,劍身中部也有凸起的劍脊,呈圓柱形,但帶有血槽,後面接短莖;劍身兩側刃弧度大,很像樂器中的琵琶,也稱「琵琶短劍」。這種劍,劍莖較短,需要裝上短柄纏上麻繩使用。

由於製造劍身的材比較重,要想保持劍身和劍柄的平衡,需要在短劍柄上裝上附重物質,一般為石器或者石質等物質,這樣就能使得劍的重心平衡,還能加重刺殺力度。

第三類是,匕首式曲刃劍,這是上述兩種東北劍與胡劍相互融合的產物,劍身與劍柄是連鑄的,流行於北方和東北接壤的地區。


巴蜀柳葉劍

先秦時期,巴蜀民族居住地勢四川盆地,其中川東是巴族,川西是古蜀人,他們民族文化以及生活習俗都極為相似,古蜀地區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向西擴展到四川西部高原,向西南則擴展到雲貴高原,這裡山林密布,沼澤眾多,短劍作為兵器,便於在森林中行走,便於攜帶,也便於貼身近戰,還可以通過中短距離投擲殺傷敵人,所以,巴蜀民族好用劍,尤其擲劍。

巴蜀地區劍,劍身大多呈柳葉形狀,被稱為巴蜀柳葉劍,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劍身呈柳葉形,劍身有凸起的中脊,兩側有血槽,斜肩扁莖,莖部有孔;劍身不長,多數在30-45公分左右,很少有超過50公分的。第二種柳葉劍,比第一種還要短,劍身無凸起的劍脊,也沒有血槽,位於中脊線上的莖部有兩個孔,劍身長度約為30公分,配有獨特的雙劍鞘。巴蜀柳葉劍極其精美,劍身裝飾極具特色,紋飾豐富,既是防身利器,也是上好的裝飾品。

北方短劍(胡劍)

北方短劍也稱胡劍,主要分布於長城沿線及以北的草原地區,是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兵器,胡劍主要分直柄短劍和曲柄短劍兩大類,但到了戰國時期,直柄短劍逐漸替代曲柄短劍,本文主要講述下直柄短劍。

直柄短劍主要分三個類型,一型,二型和三型,這三種短劍的主要區別在於劍柄。其中一型短劍,劍柄呈「一」字型;二型短劍,劍柄呈單環形;三型短劍,劍柄呈雙環形;當然這三種劍繪製的圖形也不一,有的以幾何紋路,有的以鳥獸形象。

相對於中原系統短劍來說,北方胡劍形制紛繁複雜,劍體長度相對短,大概有20-33公分,劍器、劍身的圖文裝飾多,除了動物紋飾、幾何紋飾外,還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圖騰有關。

西南夷系統滇式劍

西南夷,主要包括在雲貴高原以及川西地區眾多少數民族的統稱,劍的分類主要有滇式短劍,滇西式短劍以及滇西北和川西高原之劍。

其中,滇西短劍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格短劍,一種是有格短劍,這種劍表面塗有高錫層,具有防鏽和裝飾等作用。

滇西式短劍,大多採用整體合鑄,劍長大多在30-40公分,也有少數20公分的短劍和超過50公分的長劍,劍首一般為橢圓形,中空的劍莖,劍身呈柳葉形與巴蜀之劍相似。

滇西北和川西高原青銅劍體現了相互交融的特點,既有北方胡劍系統特色,又受巴蜀柳葉劍和滇西短劍影響,劍的形制多變。

百越之劍

百越之劍其代表作為: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的百越,就是南嶺山脈的南北地區,涉及到現在的福建、湖南和兩廣地區。百越之劍主要以扁莖銅短劍為主的器型。根據流行時間可分為,盛行於春秋時期的早期扁莖銅短劍,劍身呈柳葉形,在扁莖、斜肩、莖部等部位都有穿孔,裝柄的方式是使用繩子穿孔在莖部夾裝木條。

戰國時期,出現的扁莖銅短劍,與春秋時期有著明顯差別,也是扁莖,但少有斜肩,多為折肩,劍脊部分有凸起,劍身截面略呈「十」字形,劍首有圓盤形,還有凹形的銅劍格。此外,在嶺南地區,還有存在一些劍身,劍柄整體合鑄的劍,它們在形制和裝飾上很有特點。

由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的短劍,不僅款式多樣,分布普遍,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形制、紋飾都帶著濃厚的民族文化烙印,那個時期的短劍在意識上不僅是作為兵器的存在,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為什麼劍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這麼重要的地位呢?

筆者認為這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崇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劍與俠精神完美結合有關:

好劍之風

好劍之風盛行於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之士中,有一類人出身貧賤,憑藉自身高超的武技和勇力,投身於權貴門下,這就是私人豢養的刺客或者劍士,他們是主子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清除異己的打手。對於這些「私劍之士」,他們不僅好劍,而劍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工具。

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戰爭頻繁,君臣矛盾,臣臣矛盾,甚至王室的父子矛盾加劇,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於是刺殺行為便應運而生,例如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聶政刺韓相,荊軻刺秦王等等。短劍是刺客最常用的工具,由於短劍輕便而簡潔便於攜帶,且雙面有鋒刃,是近身搏殺的有利武器,短劍還可投擲,總能完成致命一擊。

劍技是歷史上出現較早的短兵武藝,春秋戰國時期,是劍文化的啟蒙時期,劍術得以在民間迅速發展,從而出現了許多劍術高超的武術家,劍也就自然地受到眾多俠客的追捧。在那個時期,劍不僅是先進武器的代表,也是尚武傳統的象徵物,劍在人們的心中滲透著一種帶有神秘感的超人威力。

養士之風

戰亂動盪的春秋戰國,領土疆域、思想文化、政治結構、甚至社會結構都發生變化,由於一切特殊原因,總有一些人會被歷史所拋棄,成為一族沒有耕地,沒有職業,四處漂泊遊蕩的人;這些人當中,有一些人有武藝,有豪情壯志,有一技之長,急需尋找用武之地的人。

而各諸侯國公卿,為了爭權奪利,或者國家之間為了開疆拓土,他們需要人才來輔佐自己,於是養士就出現了,而這些有武功,有膽量的養士就是俠客。在戰國時期,養士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權貴們可以藉此抬高自己的身份,也可以讓他們為己所用,為自己爭權奪利排憂解難。

養士之風盛行,為俠客產生拉開序幕,為俠客提供了物質動力和實現自我價值奮鬥的舞台,舊的制度,舊習俗被打破後,俠客逐漸被人們認可,並廣泛分布於各諸侯國中。

俠客精神

對於俠者,他們武藝高強,不甘平庸,希望通過自己的一身武藝來實現價值,他們或許依附於貴族,等待重用;或許投身於行伍,希望建功立業;或許行走江湖,打抱不平,為民除暴;或許混跡於官僚政客門下,以行刺暗殺為己任,他們就是劍士或者刺客。這些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勇氣,講義氣,守信用,他們可以稱之為俠客精神。

在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俠義之情與好劍之風的完美結合,俠客們仗劍行天下,他們尚武崇義的精神逐漸被人們所理解,他們視劍為寶的行為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劍俠的出現,除了全民尚武、習武的社會氛圍外,還跟當時瀰漫於社會的好劍之風有關,正是這獨特的社會心態,使得行俠文化盛行,特別是劍與俠的融合,及大地促進了劍的發展和普及,為春秋戰國時期劍文化增添神秘色彩。

參考文獻:《韓非子》、《史記》、《古劍的歷史與傳說》、《中國遊俠史話》、《中華武術》、《中國武俠史》、《中國之武士道》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