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要用心,千萬不要「四不分」

太極說 發佈 2020-01-06T23:51:28+00:00

一、 練功與表演不分二、 形與意不分三、 內與外不分四、 學與練不分· 一誤:練功與表演不分 ·練功是給自己練的,而表演是給別人看的,目的既不一樣,心思自然當有分別。練功當神遊於物外,表演當著意於圜中。

一、 練功與表演不分

二、 形與意不分

三、 內與外不分

四、 學與練不分

· 一誤:練功與表演不分 ·

練功是給自己練的,而表演是給別人看的,目的既不一樣,心思自然當有分別。

練功當神遊於物外,表演當著意於圜中。所謂物外是指:山河大地萬物及己之色身無不是物,物外即此萬物之外,不著意執持在這些上面,即為「神遊於物外」,也是出入於有無之間的道理。在物而不執,不執則能不死——這個「死」字類如慧律法師所言:卡在觀念上。不死自然是活!

圜中之中者:指形體運動之中樞。圜者:形體運動之司命。形體圓滿則中正因是自在也;形體凹凸則不得,因有缺陷也。所以表演應須在意自己形體於運動中是否保持著圓滿,而不能如練功時的神意遠瞻。

反之,若練功時不把握神意遠瞻,而是注意在身形上,則神意不能舒展而導致氣血臃滯。雖然未必對身體有大害,內家功夫則一定不會有!

拳經謂:「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這個雙重,在此即指:練功時有法有體,應用時有人有我。有人有我則不能舍己,不能舍己則不能從人,不能從人即是由己,「由己則滯」(見《太極拳經》);而有法有體則是法體不合,體不載法,法不合體,如何會有功夫?

此類人每每自覺也有功力,碰到初學乍練者或一般人,也能一展身手,雖然不免勞神費力,總還是能夠取勝;若遇稍明法理的,即會不知所措,大多會有有力用不上的感覺,輸也不知輸在哪裡,雖不甘心,也無奈何。

按雙重之病,實為不明陰陽之理!當知人我在臨場之際實為一陰陽!拳經云:「人剛我柔謂之走」。可謂有明訓,必要我合於人而形成陰陽,才能動轉;否則人剛我亦剛,兩頭牛撞在一起,必有一傷。

· 二誤:形與意不分 ·

須知內家拳之形,是真意依理合法導引行功生成的,即太上所云「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出自《清凈經》)。萬物者,肢體運動之萬象也。形既來自於神意,則當用功在神意上面,而不是執於把這個形體擺放工整。多有不明真意、一心致力於架式周正者,其自隔於拳道門牆之外也必矣!

(也有說先把架式弄對了,再究內在。須知若無內意,架式對從何來?)

神意流行,圓滿無間,則形體自然依韻合拍!所謂形者:是意之形,就是代表意的,非形之形(純代表形)。

經云:真意無形,真形無意。

真意無形是說練功時只求神清意真,自然可使形存體具;真形無意是是指其自然存在之形,已超越形意——此時若有意,即是對待之心,即非真正自在這形體!

是故,練功時若不辨形、意,自不免本末倒置,功效難顯。若執形體以求內意,乃頭上安角,總是虛假作為,欲人不知,更彌張矣!

若執內意以求形備,也不異彼,恰如張網捕魚,手中有網,心中有魚,魚未必能落入網中,而網必為人所知!若成習慣,當與人交手時,皆足以授人以柄——乃是自己親將心意告訴敵人耳。莫說不出「率皆自為人制」——自己送給別人控制自己之把柄,內家功夫之「內」意,蕩然矣!

所以學習內家拳者,一定要詳辨、明解形與意之法理,使形、意各守本分。

· 三誤:內與外不分 ·

內外雖通於形意,卻不可執形意以論內外!在內之意,須隱於無形,即不能顯在形體上,讓人一望其體即能知其心意。此謂之真意無形。

在外之形體,不能具意!如正直之人的行為,坦白自在,一目可瞭然。所以老子曰:道,朴,無名。大道質樸,若是刻意存神於體內,則如偷兒懷揣他人之物,自然形跡可疑,也是一目可見。

不能絕形去跡,必無拳境!

要明白:內者自內,外者自外!若內外不分,則內在外之里,外在內之外,又緣何名內外?

是以,內即是內,不在外之中;外即是外,不在內之外!

· 四誤:學與練不分 ·

學是學法學理; 練是以正確法理練心、練體,這需要耗時用功,所以也叫練功。

要想獲得功效,必須勤加功行;若欲勤加功行,必依正確法理!今世間謂不出自名門正派者,所練是盲打瞎練,指其未得正宗真傳。其實,就是出自名門正派的學者,若是不明真正法理,不能依教奉行,又何嘗不是盲打瞎練?

相當一部分人,會比划動作姿勢,略有體會,就認為自己已學會了,往後只要勤下功夫,成就不難,豈不知你會的不過是皮毛而已。什麼是皮毛?皮者如人麵皮,可紅可白,可青可灰,乃可變之物;毛呢?隨皮搖擺,並無定性。以此無根之法而期成就,真正寧有是理!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正謂此也。所以學者切莫自己以為是,學了方法,一定要多方求證,以能證明自己確乎完全把握了才行。否則是盲人騎瞎馬,自欺自誤,徒勞光陰罷了。

世間相當數量的老師,為各種因緣業力牽引,而隨便指引學生:行了,可以了,回去好好用功去吧。這般聽話回去用功的,能成就者,萬里未必有一!此只有言傳,未有身教。

好老師大都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多是讓學生未成就時不可擅離左右,如果時日曆久也不能開竅,才會指派他去別處參學或靜修。何謂靜修?思過而已。不思過焉能知錯而改正?

但今時好老師大多不讓學生離開他適的原因則是盼「供養」不斷。故「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而最大的誤區,莫過於不能正確理解太極拳!

太極拳是內家拳,自然是以內意表現一切的。而想以內意表現太極拳,必得先進入太極拳的境。

因為太極拳境是意的產物,所以又可稱為太極拳意境。

故;練太極拳,只有置身心於太極拳的意境之中,才是練太極拳!

什麼是太極拳的意境?

正確的理解太極生化及運動本理,約束身心的行為以符合太極自然運動之規律,換言之:以太極自然運動之規律來要求身心,每一舉動,形體輕靈穩健,身心輕鬆愉悅,即為已入拳境。

先賢明確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極既源於無極,學者則必須先感受進入無極之境!

何為無極之境?就是說無極在自身上是一種什麼感受?如何才能感受到?探源知本才有派流,這才是學太極拳最重要的!

無極就是中和!求得無極即是致中和!《中庸雲》:致中和,天地位焉!具體在身上,則誠於中而達於外,身上處處可感松空柔順,生機萌動,無一處有力,無一處出力,無一處無和氣,無一處不融融........周身內外就是一團和氣!和氣所在,萬有一體!此真無極境也。不獲此,永世難知太極拳意境!

其靜若是,動亦如是!其靜也:體內生機萌動,有動之意而無動之形;其動也:肢體開合運轉,有動之形而無動之意。此「無極而太極」之理境也(見周敦頤《太極圖說》)。

靜不失其意,則無極蘊太極也;動不變其感,則太極本無極也。

肢體動作雖然是心意運使產生的,但若執於肢體動作,即失意境。

簡言之:有動作、有手法、有動意,即無意境。

是拳皆有意境!亦各有入境法門,所以有拳種之別、流派之分。八卦、少林、通臂、劈掛.......莫不如是。

太極拳之意境,必以符合太極原理,否則即失真意,即為妄!

諸位同修:

每天下手行功,切要留意自己行的是形意八卦進門之道?還是少林通臂入境之法?

人生短暫,瞬息百年!莫錯會了太極拳意!

再回頭已是百年無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