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殺華人,侵略中國?打這個主意的,除了日本,還有膨脹的小國

大寶89346 發佈 2020-01-05T00:34:08+00:00

韓國抗中神劇,淵源在哪裡?眾所周知,近代以來「民族主義」是一個總也探討不完的話題。


韓國抗中神劇,淵源在哪裡?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民族主義」是一個總也探討不完的話題。

人們一般都認同,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民族主義喚醒了獨立與解放,讓近代民族國家得以形成和建立,不屈的民族主義信念讓國家在面對外來侵略時奮勇抵抗,和平時期的民族主義,也讓國家專注於整體的發展和強盛,在各個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奮力進取

▲日本,就是一個民族主義暴漲導致滅亡的典型

但另一方面,一旦民族主義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則往往會讓國家陷入不切實際乃至離譜的幻想,演變成種族優越主義,引發戰爭乃至罪惡。尤其是大國周邊的小國,因陶醉於民族主義而產生大過實力的野心,難免會受到命運的嘲弄。

在中國周邊,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

韓國

當代韓國的民族主義,相信大家都已非常熟悉。需要指出的是,「一切都是韓國發明的」,其實也是一種偏見。跟我們國家一樣,韓國同樣存在著龐大的「歷史民科」「YY編造歷史」群體,韓國人將其稱作「在野史學」

▲蚩尤:我成韓國人祖宗了?

但這些韓國「在野史學家」跟我們國內的「民科」還有所不同,因為他們在韓國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而且基本都是盲目鼓吹「大韓民族主義」、歪曲歷史觀、引起與鄰國爭端之類負面消極的影響。韓國的有識之士同樣對這些「在野史學家」痛心疾首,我們也應該了解,為什麼這些鼓吹「大韓民族主義」的「在野史學家」會大行其道、備受歡迎?

「大韓民族主義」來源自韓國的歷史悲情主義,「悲情」又來自韓國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地緣政治上的夾心地位以及被日本殖民的歷史——總感覺以前過的太憋屈了,現在得在嘴上補回來。

▲韓國「野史家」:朝鮮定都哈爾濱……

所以,韓國在敘述歷史時一直有極強的選擇性和導向性——2007年韓國將「檀君建國」的神話傳說抹掉「傳說」二字,於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等內容,正式作為民族的首個朝代寫入歷史教科書。同時排斥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箕子朝鮮」,更把高句麗歸於韓國歷史脈絡。

高句麗最早分布於今中國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至吉林省集安市一帶,後來疆域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歷史從漢代跨越到唐代,是古代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地方政權。但韓國不認同高句麗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而將其認作韓國歷史的一部分。

▲韓國野史上流傳的地圖,高句麗統一亞洲北部。 這種地圖大家就當看個笑話

▲實際上的高句麗......

▲中日大大滴壞,竟然把我大韓說成是小國!

事實上,高句麗形成不久,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部落集團)逐漸形成了百濟、新羅兩個國家,與北部的高句麗並立,這才是韓國自己的歷史。

但是,韓國方面不少人總是刻意將高句麗和高句麗滅亡250年後才出現的「高麗」王國混同,堅持高麗「繼承」了高句麗,給我國東北的領土淵源等現實性問題帶來了不良影響。

▲唐太宗低頭求饒

韓國「在野史學家」繪製的地圖上,高句麗的國土不但包括朝鮮半島,還包含了整個我國東北、內蒙古東部乃至河北,令人哭笑不得,到了後面的新羅,更是遠超蒙古大軍,橫掃歐亞。

▲這「新羅」比成吉思汗都牛啊!

明清兩代,朝鮮半島國家一直是東亞封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天朝上國」,是李氏朝鮮王國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和文化的母體。明代萬曆壬辰之役,中國出兵援朝抗倭,捍衛了朝鮮的生存,但今天的韓國卻總是強化「自救衛國」,而淡化明朝的出兵相救。

▲大明皇帝賜予國名「朝鮮」

電影《海盜·奔向大海的山賊》截圖

明朝滅亡後,李氏朝鮮視之為「亡天下」,接著就以「小中華」自居。明代朝鮮派往中國的使節回國後所寫的報告稱為《朝天錄》,意為明朝為「天」,到了清朝則改稱《燕行錄》(去往燕京之意)。

韓國這種「天朝」已亡、如今自己是「天朝」、「天朝」故地儘是「蠻夷」的心態,被稱為「華夷倒置」。最鮮明的體現,當屬韓戰後期韓國總統李承晚題贈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利特中將的一首漢詩(李承晚早年接受傳統漢文私塾教育,寫漢詩是基本功):

半島蒼黃際,將軍萬里來。

三師聲勢壯,胡虜自崩頹。

詩中竟然以「胡虜」代指中國軍隊,美軍則成了「王師」!當然,范弗利特估計只知「彈藥量」,而搞不懂其中的「深意」——「大韓民族主義」的淵源、表現和影響,在其中體現得是淋漓盡致了。

只是無論韓國的民族主義如何高漲,終究還是真·大國手上的棋子,連真正的獨立自主都沒實現,一切都只是嘴炮功夫罷了。

越南

「大韓」之外的另一個「小中華」,則是同樣曾為中國藩屬的越南。

與韓國(朝鮮)略有不同,越南一直心懷分庭抗禮的野心。東漢光武帝時期,由於不滿交趾太守蘇定的統治,當地部族女首領征側、征貳姐妹率部起事,東漢以大將馬援統兵征討數載,終將其平定。

時至今日,越南一直將「二征」視為「民族英雄」,是「反抗」中國之始。

▲越南網站上的「二征」……「駕駛員」頭上是類似大清的頂戴

到北宋時,越南更試圖與中國對抗。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雙方爆發熙寧戰爭,身為宦官的越南大將李常傑(西沙海戰中遭我軍重創的南越海軍「李常傑」號即以此人命名)率軍十萬水陸兩路入侵廣西。

▲李常傑畫像

一路之上,李常傑甚至發出「伐宋露布」,批判王安石新政:「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濟。」

好像是來解救大宋人民似的,實際上幹了什麼呢?李常傑圍攻邕州(今南寧)四十多天,破城後縱兵屠城,死者近六萬,整個廣西死者更達十餘萬。此戰之中,李常傑寫出了聞名越南的詩句:

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

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

此詩中,中國被稱作「逆虜」,越南與中國分庭抗禮則是「天書」(上天的旨意)。更有甚者,此戰過後越南送還北宋戰俘,將20歲以上者額頭統統刺上了「投南朝」三字。

▲越南曾在廣西南寧、欽州、合浦搞過大屠殺

對大國如此,越南如何對周邊小國便可想而知。

古代的越南,國土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越南北部,南部則是深受古印度文化影響的古國占婆。在「華夏正統」、「大義名分」之下,越南開始了對占婆的進攻。其後千餘年,越南與占婆之間戰爭不斷,雙方互有攻伐。一直到17世紀末,占婆終於為越南所滅,今天的越南版圖最終形成。

▲越南的野心,稱霸東南亞,建立「印支聯邦」

在這一過程中,越南乾脆構建起了一套自己的「封貢體系」和「華夷秩序」:自己是「天朝」,周邊中南半島上的東南亞小國都是「蠻夷」,必須內附為自己的藩屬,否則就要通過戰爭消滅。

▲越南炮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取得抗法和抗美戰爭勝利後的越南自信心空前膨脹,自認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先後出兵控制寮國、攻打柬埔寨直至最後與中國兵戎相見才被迫停止,越南全力要構建自己的「印度支那聯邦」,其根源究竟何在。

只是一旦真正的大國發怒,甭管小國的民族主義有多麼高漲,也一樣熄火——越南挨了中國一記重拳後,又在邊境被摩擦了十年,幾乎陷於崩潰,除了老老實實縮回來,沒有其它選擇,如今雖然它統一中南半島的夢想破滅了,但野心仍然不小。

泰國

同屬東南亞的泰國,今天世人眼中的千佛之國、白象之國和微笑之國,中國人最熟悉的旅遊勝地,雖然偶有皇室婚變和軍事政變,但總體上並非一個有影響力的國家。

事實上,泰國雖小,卻不應被忽視——在近代西方殖民的浪潮中,亞洲只有三個國家免於淪為殖民地,除了中國和日本,第三個就是泰國。

原因何在?中國大,日本強,泰國巧。

所謂巧,指的是泰國充分利用自己處於英國、法國和日本夾縫中的有利位置,藉助外交手段騰挪閃避、借力打力,不但保住了獨立地位,還撈到了不少利益。

▲日本炮製的「大東亞會議」上 有汪偽,有偽滿、偽印,還有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泰國一度加入軸心國集團,隨日本對英美宣戰,並藉機向法國和中國發動進攻、試圖撈取好處;眼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泰國又搖身一變,就地倒戈加入了同盟國。最終,泰國居然以反法西斯戰勝國的身份迎來了戰爭結束,1946年還成為了聯合國會員國,又以日本在占據國土、掠奪資源為由,敲了數百億日元的賠款——泰國之巧,名不虛傳!

泰國之巧,又與其根深蒂固的「大泰民族主義」息息相關。所謂大泰民族主義,也就是近年來仍不時可見的「泛泰主義」

▲這野心也真不小

在這些人眼中,泰國的泰族、寮國的老族、英屬緬甸的撣族、英屬印度阿薩姆邦的阿薩姆人以及中國雲南的傣族乃至整個中國南方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等,統統都是「泛泰民族」

大泰民族主義者的野心,就是將這些民族統一,建立一個稱雄於東南亞乃至東方的「大泰國」,囊括泰國、寮國、柬埔寨西北部、越南西北部、中國西南部、緬甸東部及北部、印度東北部等地,疆域之廣闊讓人瞠目結舌。

「大泰民族主義」始於20世紀30-40年代泰國軍政府首腦、軍事強人鑾披汶·頌堪,此人是泰國平民政治精英的成功典範,從一個農民家庭的兒子一步步成長為陸軍元帥,大權獨攬的軍事獨裁者。

鑾披汶·頌堪一度身兼總理、國防部長、外交部長三職,有人批評他處決政敵太多,他反駁說殺的不算多,「法國大革命時砍下的頭裝車都能排成隊」,而支持者則尊其為「永年宰相」。1939年,滿心「大泰國」之夢的鑾披汶·頌堪一手將國名從傳統的「暹羅」改為今天的「泰國」。

▲咱泰國,要當大國!

當二戰來臨,大泰民族主義一時高漲到難以想像的程度。

泰國著名右翼思想家、親日派領袖、泛泰主義的主要倡議者鑾威集•瓦他干曾有名言:「當現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世上將不會有小國,都將會合併進更大的國家。因而我們只有兩條路,要麼變成一個大國,要麼被另一大國所吞併。」

▲二戰時的泰國,是和納粹一夥的

1938年7月,鑾威集在朱拉隆功大學發表演說,談到猶太人在德國的命運問題時,竟然表示泰國也可以這樣來解決泰國境內的華人問題。泰國軍人執政集團居然對這個提議表示讚賞,但泰國民間普遍不滿,對泰國華僑實施種族清洗的提議這才無果而終。

法國迅速戰敗投降後,泰國看到了絕好的機會。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通過條約割走了暹羅的部分領土,現在泰國發誓要拿回來。1941年初泰國發起軍事行動,攻入柬埔寨,轟炸越南河內,越過寮國邊界,與法屬印度軍隊在10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展開激戰。

▲日泰「一家親」

1941年5月,在日本的「調解」下,泰國從維希法國手中取得了湄公河右岸的大片土地。有此「成就」,「大泰國」之夢進一步膨脹。1942年5月,泰軍進軍緬甸撣邦,占領景棟周邊地區,在景棟正式建立政權,將東撣邦改名為「源泰邦」,這一過程中與中國遠征軍第6軍93師277團發生激烈交戰。

▲民族主義膨脹的泰國在二戰時四面出擊

更有甚者,1943年2月,泰軍以撣邦為基地,公然出兵侵犯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一度侵占打洛、曼掌、曼傘等寨。

雖然當時中國打日本比較吃力,但對付這種肥皂泡「大國」還是沒問題的——中國遠征軍第93師277團和279團於3月11日向泰軍發起反擊,一番戰鬥後,泰軍第1師全線潰敗。

鑾披汶的「征華行動」以失敗告終,試圖囊括中國西南的「大泰國」之夢從此破碎。

有意思的是,二戰後泰國加入「聯合國軍」出兵朝鮮,再次被志願軍打得頭破血流——10年之內兩次被中國「遠征軍」暴打,「大泰主義」成色幾何,可見一斑。

▲外蒙極端民族主義者,都拜上納粹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許多,比如難以從「成吉思汗的榮光」中走出的外蒙等等,而命運如何捉弄他們,讓他們的「民族主義」成為笑柄,人們也一一看在眼裡。

如何不讓自己成為命運捉弄的對象,其實也是我們自己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民族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運動,它包含了對民族的理性認知,也蘊含了巨大的非理性情感表達。」

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國家認同、歸屬和利益,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但同樣也要堅持理性的認知和情感表達。換言之,民族主義可以用來增加自豪感,卻不可以用來產生優越感,只有這樣,民族主義才能真正釋放出正面力量,而非負面的破壞力——雄心(或者野心)大於實力,妄念超越規律,衝動壓過理智,必然遭到歷史的懲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