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吳湖帆、梁啓超藏《董美人墓志銘》全本放送

愙齋書法 發佈 2020-01-05T00:47:15+00:00

▲《董美人墓誌》關中淡墨本《董美人墓誌》全稱《美人董氏墓志銘》,隋開皇十七年十月刻。 《董美人墓誌》布局平正端莊,取格整齊疏朗,字距行距相等,字形略顯扁方,它以字形結構的變化,打破了傳統北碑結字緊密的特點,又根據不同文字取勢,疏密參差,錯落有致,各有形態。


▲ 《董美人墓誌》關中淡墨本


《董美人墓誌》全稱《美人董氏墓志銘》,隋開皇十七年(597)十月刻。正書。二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志石高廣俱五十二厘米。清嘉慶道光年間陝西西安出土。曾歸上海陸劍庵、陸君慶父子,後由徐渭仁購得。清咸豐三年(1853)上海小刀會起義,原石被毀。


董美人是隋高祖楊堅第四子蜀王楊秀的愛妃,其溫婉閒華的性情深得楊秀的喜愛。開皇十七年,楊秀攜家眷往岐山仁壽宮朝見高祖楊堅,隨行的董美人卻在此時因病去世了,時年十九歲。與董美人深情不舍的蜀王楊秀,遂親撰墓志銘,在隋開皇十七年十月十二日將美人董氏葬於漢中龍首鄉。

《董美人墓誌》在陝西西安出土時,石如新鐫,陸君慶聘請傳拓名手以「淡墨蟬翼法」制拓本,世稱「關中淡墨本」。後陸氏又以制濃墨本,世稱「初拓本」或「精拓本」。由於拓本流傳極少,陸氏又將原石秘藏而不輕拓,當時便有人以陸氏拓本摹刻復拓,其精者可與原拓同觀,世稱「陝西重摹本」。所不同者,原石首行「墓」字「土」部二橫間有點,翻刻本無。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收錄此志,著名碑帖鑑藏家俞宗海(字粟廬)曾讚譽《董美人墓誌》為「隋代墓誌書法第一」。

《董美人墓誌》到上海後,最後由徐渭仁購得,他因此物為隋代開皇年間所制,而更其名號為「隋軒」,且對原石更加珍愛。但徐氏愛此石,遂因石上略有漫漶,而將原石磨去一層,並拓濃墨淡墨本多種,除自藏之外,皆高價售出。徐氏拓本,雖出於原石,但與「關中本」相比已神韻有失,且因原石磨去一層,故而略「肥」。由於徐氏本售價極昂,又有人以徐氏本翻摹成拓,流傳世間。

《董美人墓誌》吳湖帆藏本


除了書畫,吳湖帆以精鑑藏、富收藏而聞名海內。他有一方「既丑且美」的鑑藏印,便是由其所藏隋志中明拓本《隋常丑奴墓誌》(金農舊藏)和徐渭仁初拓本《董美人墓誌》而來。吳湖帆於丁卯年(1927)得《董美人墓誌》之後,曾遍邀海內名人為之題詠,其中有葉恭綽、吳梅、陳曾壽、黃賓虹、馮超然、陳巨來等等,最後得詠一百零七首。藏本上鈐有「江南吳氏世家」大印,吳湖帆更在此本上一題再題,其中有跋云:「《董志》世傳覆本不一,往往肥瘦失度,咸入滯相。視此原石,自具風韻,絕無凡骨,是隋刻中無上上乘品也。」

或許吳氏不知,他所寶愛之「美人」,卻是徐渭仁將原石磨去一層後的精拓本。即便如此,以「隋代墓誌書法第一」來評價《董美人墓誌》是絲毫不為過分的,它足以當得起吳湖帆「自具風韻,絕無凡骨,是隋刻中無上上乘品也」的評價。





《董美人墓誌》梁啓超藏本


梁啓超一生於政事、學問有大名,而其收藏曆代拓本碑帖,鑑藏題詠,亦頗宏富而多可觀。乙丑年(1925)正月二十,梁啓超跋其所藏《董美人墓誌》云:「結體極平整而不板滯,行筆極韶秀而不糜弱,信乎隋書無體不備也」。更贊曰:「用志美人,愈增其妍」。而二十一日又跋曰:「細讀《校碑隨筆》,似此本亦是贗鼎」云云。此後便無再跋。




《董美人墓誌》端莊妍美,峻嚴挺拔,骨秀而不瘦,肌豐而不肥。它上承北魏舊體,下開唐朝新風,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故有隋朝楷書至《董美人墓誌》而大備之說。

《董美人墓誌》布局平正端莊,取格整齊疏朗,字距行距相等,字形略顯扁方,它以字形結構的變化,打破了傳統北碑結字緊密的特點,又根據不同文字取勢,疏密參差,錯落有致,各有形態。在章法分布上,文字左右結構處理得當,以白當黑,當虛則虛,當實則實,以實顯虛,以虛補實,有揖讓適宜的空間節奏感。《董美人墓誌》在結體上外放而內收,把撇捺和橫劃主筆寫得開朗,字的內部結構以勻稱的橫細、豎粗緊緊收攏,顯得松而不散,緊而不拙,顯示出整體結構的協調之美。它的用筆有方圓結合之美,方筆寫得嚴峻厚實,圓筆則表現秀媚挺拔,即便輕筆細劃,也都剛健有力,毫無輕薄之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