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父母小心翼翼不敢問,人口專家說:沒必要

文匯網 發佈 2020-01-05T01:00:49+00:00

近日,一則「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的話題登上熱搜,這是綜藝節目《奇葩說》的新一期辯題。如正方辯手傅首爾和詹青雲所說,一對父母如果手裡就只有兩顆糖,那麼有時就是不夠分的,尊重孩子的意願也很重要。

近日,一則「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的話題登上熱搜,這是綜藝節目《奇葩說》的新一期辯題。

如正方辯手傅首爾和詹青雲所說,一對父母如果手裡就只有兩顆糖,那麼有時就是不夠分的,尊重孩子的意願也很重要。

詹青雲更是很直接提到了重男輕女以及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用選手的話來說真是句句有掌聲!

人口學家梁建章支持反方觀點,他在節目中表示:

「從社會層面考慮,隨著年齡的更迭交替,如果不開放生育,中國的生育率就會不斷降低,如果讓老大擁有對生二胎的否決權,生育率會越來越低;從經濟學層面考慮:年輕活力跟不上,就會導致中國人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因此我們需要鼓勵二胎政策,社會需要給每個家庭生育支持與幫助,這是我們所呼籲的。」

《奇葩說》曾經的辯手范湉湉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同反方觀點,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原因。

現在,二胎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而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以下分享幾個小故事,值得爸爸媽媽們反思:

當那個「別人家的孩子」,變成了自己的手足

先講講我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和先生剛回國那年,準備在北京買套小房子。她剛好有套小公寓出售,各方麵條件都還不錯,我和先生就買了下來。跟她一來二去,也就成了朋友。

簽完購房合同,我們一起吃飯。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在北京讀的大學吧?哪個學校?」

她淺淺一笑,「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

當時就把我和先生震懾住了。清華的高材生啊。後來熟悉了,也就知道了她家的一些情況。

她從小就是學霸。奧數、英語、演講等等競賽的獎項拿了個遍。高考那年有一門沒發揮好,依然考了全省第二名……

她有個妹妹,比她小6歲,從小就在學霸姐姐的「陰影」下生活。幾乎所有人都拿妹妹跟她這個姐姐做對比,壓力可想而知。

妹妹高中時學習成績穩居全學年前20,按理說也算不錯。可就是有姐姐這個完美標杆在前面,所有人都對妹妹特別苛刻:

「你姐當年可是全年級第一,你得加把勁啊!」「你的數學成績怎麼不穩定啊,問問你姐是怎麼學的?」「這次物理考得不好,你姐當年可從沒低於130分啊!」

到後來,妹妹不堪重負,有點自暴自棄,高三那年天天刷劇、缺課,高考只考了480分。跟姐姐關係一度很緊張,曾經有幾個月不接姐姐電話,暑假也總是躲著姐姐。

後來復讀一年,勉強考上個三線城市的一本。

好在姐妹倆現在感情不錯。妹妹大學畢業來北京工作,結婚生子。

朋友承認,父母太愛對比,給了妹妹太大的壓力。如今自己也有兩個孩子,絕對不會再讓這種事情發生了。

有人提問:「家裡有兩個孩子,最可怕的是什麼?不是兩個孩子之間的爭寵與衝突,而是父母在兩個孩子之間進行的盲目對比。

在很多父母眼裡,兩個孩子整日生活在一起,隨口拿來做個比較,更多是希望孩子能互相激勵、一起進步。殊不知,恰恰是這麼「隨口一說」和「盲目比較」,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兩個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盲目對比,毀掉的是兩個孩子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認識一個湖北女生。

當時我們留學生總是聚在一塊,談論家鄉的美食和美景,甚至不經意聽到一段熟悉的曲子都會歡呼跳躍;臨近放假就早早訂機票和趕快收拾行李。可她幾乎像個「異類」般存在。

留學4年,除了有一次奶奶去世,回家奔喪,她從來沒回過家。

畢業前夕,我們聊天,說起這件事情,她告訴我,她恨她的爸爸媽媽,所以一直賭著一口氣,要離開家,離得越遠越好,最好這輩子再不相見。

我很詫異,可當我聽了她的故事,馬上理解了她。

她告訴我,在弟弟出生前,她是天真而幸福的。而弟弟的到來,讓她的生活進入了一場可怕的夢魘。

她跟我說,有次親戚來北京出差,帶來兩份伴手禮,一塊小小的鳳梨酥和一隻小水槍,分給他們兩個。弟弟對吃的絲毫不感興趣,自顧自地玩著水槍,她則自然而然地選了那塊鳳梨酥。

爸爸下班回家,一推開門,看見她正在吃鳳梨酥,馬上怒不可遏地說,「怎麼不分給弟弟?!就知道自己吃!」

她快驚掉了下巴:弟弟自己選了水槍,選完之後才輪到自己選;而且自己在吃鳳梨酥的時候,弟弟也沒有問她要。可見弟弟根本不想吃。

小小一塊鳳梨酥,大人都如此計較,難道就因為她是姐姐嗎?

從牙牙學語開始,弟弟的每個階段,都會被拿來跟姐姐對比。

「你看弟弟,2歲就會用筷子了。你都這麼大了,夾菜還夾不穩!」

「你看弟弟,數學就是你比強。你都上初中了,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

「你看弟弟多會說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就不行!」

……

「你比弟弟差遠了!」

父母從沒意識到,作為姐姐的女兒也只是一個孩子,因為他們隨意談論姐弟之間的差異,令兩個孩子都覺得厭煩和壓抑,甚至生出對彼此的疏離。

她坦言跟父母、跟弟弟的關係都很差。尤其跟弟弟,簡直就像陌生人……她小的時候,甚至幻想過把弟弟扔掉……

姐姐在心裡堆積了一層又一層的委屈和疑惑:

「為什麼我就要變成懂事的姐姐,要當弟弟的榜樣,而弟弟卻永遠都可以當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就算是長大成人之後,姐姐和弟弟長大後沒有交集,連打擾對方都不好意思。

對比帶來的偏愛,會給孩子最深的傷害

我看過一本書《孩子:挑戰》,作者說:

「大多數家庭里都存在明顯的競爭現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間,他們會刺激對方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如果父母常用兩個孩子作對比,誤以為這個方法可以刺激孩子們更加努力,實際上會更糟糕。

父母一味將某個孩子的「缺點」和另一個孩子的「優點」進行對比,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對比,往往代表著偏愛。在對比中持續接收到「肯定」信息的孩子,起初會愈加積極努力,卻因缺乏內在驅動力,久而久之,變得不堪重負。

有一位讀者曾分享過她的經歷:第一次考了100分,母親誇她「我女兒最棒」,轉身對考了70分的弟弟指責一通「你看看你,成績一塌糊塗,怎麼就不學學你姐!」

她驀然發現,原來這樣可以令母親的愛發生「傾斜」,很是激動。

然而,從此以後她卻失去了快樂。

為了保住自己的「榜樣」地位,避免被弟弟奪走自己受偏愛的「領域」,她放棄所有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學習。一旦考試名次下降,她就惴惴不安,害怕自己不再被愛。

為了使弟弟比不上她,她會選擇刻意打壓和貶低弟弟,姐弟間的感情總是無形之中存在一定的罅隙。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在很多父母眼裡,哥哥一定是背負全家眾望的那個,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所以在哥哥和姐姐看來,父母對自己的愛有條件,一旦遇到某種情況下自己能受到父母肯定和關注,他們就會拚命維護這個情況。

而那個在對比中敗下陣來,認為自己不被偏愛的孩子,會怎麼樣呢?

他們往往會自尊心受傷,容易形成挫敗感,久而久之變得膽怯和缺乏自信。

父母公開比較兄弟姐妹,或用任何方式表達一個孩子是榜樣,會讓另外的孩子形成無望感。換句話說,當老大在某個方面成功,老二就會把這個領域視為「被占領區」,然後轉讓給較成功的老大,轉而發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所以我們才會覺得:優秀的那個孩子總是更優秀,而叛逆的孩子總是更叛逆。

除此之外,父母的對比還會在兩個孩子的內心樹立隔閡,令被「肯定」的孩子成為嫉妒的目標,被「否定」的孩子感到沮喪失落。

父母看上去無傷大雅的「對比」,令原本相親相愛的手足變成彼此提防和互相嫉妒的仇人,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

畢淑敏說:「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當我們看到孩子各自的獨特,選擇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孩子,就能將愛的能量傳遞到孩子的靈魂深處,消弭手足間的罅隙。

作為父母,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令孩子們接受自己,也接受彼此,在衝突中學會競爭,積累溫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引導兩個孩子多看彼此優點,通過潛移默化地影響,幫助孩子培養手足親情。

比如,引導孩子之間互相贈送禮物,在孩子面前傳遞他們彼此之間的欣賞:「哥哥說妹妹很貼心哦」「妹妹說哥哥非常大氣呢」,當兩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對方的愛和陪伴,就能慢慢積累溫暖情誼。

每個孩子都包含一百種可能,擁有獨特的紋理和各自的花期。他們帶著屬於自己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並終將成為他們自己。

面對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父母不妨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鼓勵他們成為自己。相信這份愛的光芒,終將穿過重重障礙,驚艷成長時光。

用同樣多的愛去滋養兩個孩子,是比「送給他們彼此一個手足」更珍貴的禮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