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派出第一個出使明朝的使團為什麼沒有達成其外交願望?

日月晨雲 發佈 2020-01-05T01:19:20+00:00

我們站在幾百年之後再看最早期的中葡交往,引發矛盾和衝突的似乎都是些枝梢末節,放到現在根本都不是問題,但在當時居然引發了軒然大波。先舉幾個例子,看看雙方矛盾的表現和癥結所在。

我們站在幾百年之後再看最早期的中葡交往,引發矛盾和衝突的似乎都是些枝梢末節,放到現在根本都不是問題,但在當時居然引發了軒然大波。先舉幾個例子,看看雙方矛盾的表現和癥結所在。

例如,葡船入港時,曾經鳴放禮炮三聲,西方禮節一貫如此,對抵達的港口表示致敬,卻沒有想到隆隆的炮聲,震動了全城官民。因為按照中國的官方禮節,官員們所需要的是「肅靜」和「迴避」,百姓不能輕易見官,見官還要叩頭。而西方的船隻,卻熱熱鬧鬧地放起了震天動地的禮炮,明朝官員認為這簡直是尋釁滋事。其實,這裡面包含了很重的官場文化因素,難怪中方在各種文集中反覆提到,始終不能忘記。

還有,葡萄牙的外交正使是皮雷斯,船隊司令是安德拉德,雖然都是屬於葡萄牙王國,但船隊與皮雷斯使團分屬兩個不同系統。安德拉德是受馬六甲總督的派遣,來華的目的是進行貿易,出售胡椒,他只負責將皮雷斯送到中國就算完成任務,並不受皮雷斯使團的管轄。皮雷斯手持葡王的詔書,但目的只是赴華出使外交。而且他的社會地位比安德撿德要低,雙方這次只是搭載關係,不存在誰管理誰,誰必須服從誰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雙方合作分工的關係是明確的。

但對明朝來說,這又是個新問題,也由此產生了誤解。因為明朝推行的是朝貢外交,特使由皇帝派遣,隨行攜帶大量的賞賜品和護衛,無論是鄭和下西洋,還是派員出使朝鮮、西域等,都不可能由孤零零的幾個人,攜帶一封官方書信,就算表明了態度和立場。在明朝官員眼中,既然皮雷斯是攜帶葡王的詔書出使中國,他當然像鄭和那樣,是整個使團,包括船隊的總負責,不但負責出使外交,而且能指揮船隊。原本葡方的二元結構,由於中國的習慣不同,被明朝誤以為是混合一體。

再例如,葡使來華,是代表葡萄牙國王進行商業談判,他們所遵循的交往慣例當然是西方式的。歐洲國家有大小強弱之分,這是事實上的不平等,是由國家力量的強弱、軍事上的輸贏造成的。但國王與國王之間在禮節上是平等的,不存在葡萄牙國王向別的歐洲國王下跪磕頭的情況,因此特使也不能代表國王下跪磕頭。

但對明朝來說,任何外夷遠番來華,只要代表的是國家行為,前提就存在著中國與外國之間的不平等,就像眾星拱月一樣,中國皇帝的地位要高於外夷君主。和西方相比,中國的朝貢外交模式最大的差別就是禮節上的不平等,即便代表的是國王,也必須向中國皇帝三跪九叩。因為不懂中國規矩,葡方的通事(翻譯)被責打了二十棍,然後還是要遵守天朝禮儀。否則不要說見到皇帝,連送遞國書這樣的事情,都無人敢接。

而且中國並非什麼國家都接待,要先看《大明會典》和外交憑證,上面記載著中方承認的朝貢國。如果確信對方不是中國認可的朝貢國,那麼有可能是僭者,有可能是霸占一方的海盜集團,中方可以置之不理,再交往就很困難了,除非得到皇帝的恩准特批。

最後,葡萄牙特使當然不能空手而來,除了給皇帝各有交往禮品外,也要給當地官員大量行賄。這一點在中國的歷史文獻里看不到,有誰肯在自己的文集筆記中,提到自己接受了葡萄牙送來的白銀呢。但是外國人在寫這段歷史時提到了,皮雷斯使團所乘的船隻進入中國視野後,由於葡萄牙的龐大船隻和白種人的古怪長相,引起了中國人的疑懼和好奇。葡萄牙人初來乍到,表面上舉止溫和,特別是船隊指揮官送給帝國巡船官員的慷慨禮物,終於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因為明代官員的月俸非常少,不行賄受賄就無法體面生活。中國明朝官員普遍要接受賄賂,葡萄牙人正是抓住了這個特點,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行賄,最終導致葡萄牙不戰而獲得澳門殖民地。

廣州官員接待皮雷斯時發現,葡萄牙並沒有在《大明會典》中備案,完全是來自一個陌生的國家,而且這個外交船隊也沒持勘合外交憑證。按照朝貢體系的慣例,葡萄牙屬於不速之客,本不在朝廷接待之列。

因此禮部對葡萄牙特使發出了一份照會,提出如下要求:第一,因為葡萄牙不屬於朝貢國,朝廷拒絕他們來京;第二,葡方帶來了一些外交禮物,廣州負責接待的市舶司,按照一定的價值收購;第三,要求葡方代表團所有人員自行回國,不得繼續在中國停留。這就是前面《明武宗實錄》中寫的要點。

皮雷斯聞訊後,內心頗為失落,但沒有在臉上表現出來。他為人處世很有一套,又懂得中國辦事的經驗,明白這份照會問題出在哪裡,因此不能遵從朝廷的旨意。皮雷斯和安德拉德商量之後,決定雙方分開活動。安德拉德原本是來華做生意,他可以把船隊開到東莞屯門駐紮,東西賣完後馬上離開中國。皮雷斯使團等留在廣州,這樣就減小了目標,緩和了廣東當地官員們的心理壓力,然後再等待新的機會,爭取覲見明朝皇帝,完成葡王交給的任務。

安德拉德將炮聲隆隆的大船開赴東莞,此舉獲得廣州官員的好感,加上之前已經拿到了好處,很快就認為這些佛郎機人態度不錯。葡萄牙人這次也不虛此行,他們帶來的胡椒非常暢銷,返航時所載的中國商品價格低廉,加之葡萄牙商人誠實守信的經商作風,使這次通商之行獲得圓滿成功。安德撿德滿載榮譽和財貨,順利回到了馬六甲。

船隊走了,但是皮雷斯和他的翻譯火者亞三等人仍在廣州,他們沒有完成出使的任務,留下來繼續尋求新的途徑,希望能很快打開局面。皮雷斯遊走在官僚之間,從來不空手去,他們第一次行賄就嘗到了甜頭,看來這一招還非常管用。之後行賄頻繁出現,屢試不爽,成為葡萄牙進入中國、瓦解明朝官僚的基本手段。葡萄牙人送禮並非是什麼貴重之物,無非是中國所沒有的玻璃彩球、三稜鏡等。燦爛的陽光穿過三稜鏡,一下子變得五彩絞紛,讓那些沒有見過西洋景的官員們驚嘆不已,當作奇珍異寶收藏。倔起的大國一開始就是這樣,不是用大炮,而是要用小人的手段謀求國家利益。

皮雷斯發現,鎮守兩廣的太監寧誠是有實權的人物,向他行賄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官居此位的太監,幾乎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托他向上遞奏本,請求入京,這一招果然靈驗,終於得到了皇帝准許入京的詔書。但是正德皇帝在外出巡,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就這樣,皮雷斯一行從廣州趕到南京,按照慣例,再次攀附在皇帝身邊另一個佞幸江彬的門下。小人的辦法必然取悅小人,成也小人敗也小人,這為皮雷斯使團的外交失敗埋下了伏筆。

正德皇帝在明朝皇帝中酷愛遊玩,不喜歡一個人孤坐在冰冷的紫禁城中,民間廣泛流傳著關於他游龍戲鳳的傳說。這時正是南巡期間,因江彬的介紹,正德皇帝先見了皮雷斯的翻譯或者亞三。葡萄牙語的語音語法包括發音很有特點,尤其是大量使用彈舌音,這使正德皇帝很感興趣,不時地效仿當作樂趣。火者亞三抓住正德皇帝學外語熱,行小人之術結交江彬,留在皇帝身邊,儼然成了紅人。但皮雷斯卻一直沒有機會勤見皇帝,只好等著回北京再說。

天有不測風雲。正德皇帝南巡結束,在他剛回北京的時候,坐在一條小船上飲酒釣魚,船翻了,他落入水中差點淹死。因為落水受到驚嚇,加之本來身體虛弱,年僅29歲的明武宗在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去世。在他去世後和明世宗朱厚熜到京即位前,宮廷內部展開了一系列權力鬥爭。江彬作惡多端,被皇太后張氏和大學士楊廷和聯手除掉。這一突然來臨的事件殃及到葡萄牙使團。

在明朝十六帝當中,正德皇帝絕不算是稱職,尤其在親呢小人方面,更是受到後人的指責。《明史》中就評價正德皇帝親近群小,首推江彬,又由江彬引出了皮雷斯身邊的翻譯火者亞三。因火者亞三也曾觸犯過眾怒,這兩個人很快都被處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