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發7篇SCI的博士,分享了這些論文寫作及發表經驗

尚輯sagesci 發佈 2020-01-05T01:19:36+00:00

博士已經畢業大半年了,很想分享一下博士期間的經歷。由於很少動筆寫博客和論壇之類,不太擅長用文字表達。各位看官姑且看看,如有不當之處,望包涵!我的專業方向是通信與信息工程,博士研究的小方向為通信網絡中的資源分配,主要面向5G場景。

博士已經畢業大半年了,很想分享一下博士期間的經歷。由於很少動筆寫博客和論壇之類,不太擅長用文字表達。各位看官姑且看看,如有不當之處,望包涵!



我的專業方向是通信與信息工程,博士研究的小方向為通信網絡中的資源分配,主要面向5G場景。博士二年級開始正式接觸課題,博士三年半畢業,畢業時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7篇,JCR一區和二區論文各1篇,三區3篇,四區1篇;另以合作作者發表SCI論文十多篇,基本都是和指導的碩士和博士一起發表的相關工作。

自己的成果相比於很多其他優秀的博士以及海龜們相形見絀,但這也算是對於我博士階段努力過的一個見證,聊以自慰。

下面分享一些我的科研經歷

由於自身特殊原因,博士一年級處於上課階段,並沒有確定課題方向。可想而知,那一年我過的十分忐忑。當聽聞身邊的同學都已經發表SCI論文時心情更加煎熬。那時平常除了正常上課外,會有意識地涉及一些相關的數學課程,比如凸優化,排隊論以及博弈論等,這些工具在後面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進入博二之後,生活急劇加速,研究方向得到了確定。所在課題組內對博士畢業的要求較高,博士畢業通常需要在SCI二區及以上的IEEE Trans. 或者 Journal 上發表至少一篇長文。

我們課題組有著非常好的傳幫帶傳統,課題組新留校的師兄可以給出相應的指導,從論文idea的形成,正式行文,投稿,修改,回復等環節都會給出非常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少走了很多彎路。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條件,好的團隊和氛圍確實對論文的錄用有很大的幫助。

有關我的工作內容

我們課題組內會一周開展一次組會討論,博士的工作都會挨個匯報,一般時間在二十分鐘左右。二十分鐘通常是匯報最近調研的工作形成的初步想法或者正在具體做的某些工作的初步結果的展示。組會上的時間並不好過,導師和師兄弟都會針對你所提的方案提出很多質疑或者展開激烈的討論,現在看來能自如的應對這種學術討論對於能力提升有極大的幫助,這點在我的最後博士答辯中得到了印證。

每周的工作開始就會開始考慮本周需要匯報的內容。如果最近想要做某一個具體的點,我大致會先集中讀半個月的文獻。我個人閱讀文獻的習慣是凡是精讀的論文我都會列印出來並且將相關的文章訂成一冊,既方便翻閱平常做的一些筆記和注釋,也能有利於找出論文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

通常,一天夠做到泛讀兩到三篇論文。對於需要精讀的文章,我會仔細揣摩好幾天,如有必要會親自進行編程仿真再現,但上述工作會在一周內完成,以便在組會上分享,不得不承認,deadline就是生產力!

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做好筆記十分重要。通常我會在文章的第一頁標題上方自己總結出該論文的創新點,做到心中有數。在論文的閱讀過程中,仔細考慮系統的場景模型,尤其關注作者做出的一些假設,考慮一旦放寬這些條件會有何種可能,模型的可擴展方向在哪,作者還有哪些因素沒有考慮等。



對於作者用到的一些求解技巧(如泰勒展開,不等式放縮,以及一些特殊函數的構造技巧)也要留心,因為一旦你通過多篇文獻的閱讀你就會頓悟原來看似高深的論文背後是有規律可循的,當然這裡不是指刻意的論文灌水,這些技巧的掌握會讓你的論文理論深度上一個台階,你也就不會去煩惱為什麼別人的文章那麼多的Theorem了,而自己的文章卻這麼幹癟。

還有一個好的建議是大家可以閱讀完相關的幾十篇文章後適當的做一個review,對他們的系統模型,求解問題,求解技巧進行多個方面的對比,有時你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同時找到多個可以研究的小點。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始終帶有質疑的眼光,發表的文章固然有創新之處,但不代筆完美,所以在這裡你進可以發揮找茬的功力,最後喊出「原來也不過如此」的感慨,反正論文作者也聽不見!整個博士階段我粗略估計精讀的文章大約300篇。

當你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時,先不要急於動手,做一下全面的文獻的調研和模型的探討,以免所做的工作已經被人做過或者有些你忽略的地方。一旦上述步驟完成就可以進入論文的實質性過程,進行關鍵問題的建立和求解,這一步我在此跳過,因為這和你掌握的理論工具有關。

論文的撰寫過程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科技文獻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就在於多看多寫,平常看到文章里好的描述方法和句式,用筆標記一下,需要你在文章中「處心積慮」的借用;經典論文和高引論文的一些行文方式以及文章結構也可以借鑑。

其他一些細節比如美觀的圖表製作也會給文章加分不少。通常進入論文撰寫狀態時最好能一鼓作氣,一氣呵成,我通常是要求自己儘量一周內完成論文初稿的撰寫,然後進行兩周左右的內容修改和格式審查,所以我相信不好童鞋都有為了趕論文而睡在實驗室的經歷。


論文終稿完成後,需要根據論文的創新性理性地選擇一個合適的期刊投稿,按照投稿系統的說明完成投稿流程。

在論文送審的幾個月時間裡,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後面的研究點,好的研究節奏是每個學期都能完成至少一個研究點的工作。在考慮具體研究點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大局觀」,所謂的大局觀是指你所做的工作最終都是需要體現在你的博士或者碩士論文中的,每一個研究點需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否則專家會質疑你有湊章節的嫌疑。

因此,在考慮研究點的時候你在腦海中最後有一個大致的研究版圖,如同七巧板一樣,你現在手上有幾塊了,還需要再做什麼,這樣最後拼出來的圖形才是你想要的;否則,如果前期不管不顧的研究,東做一個點,西做一個點,最後寫大論文的時候就會比較痛苦。

有關小論文的寫作經驗

現在再談回到小論文上來,通常外審兩到三個月就可能會有一審結果了,也會碰到半年甚至以上的可能(和選擇投稿的期刊有很大關係)。拿到修改意見,首先好好分析審稿人的意見(對於Accept的文章後面的分析不適用),把審稿專家指出的共性問題提煉出來,說明這些是問題是非改不可的,剩下的問題再看哪些是必須要修改的,哪些是無需修改可以做解釋即可得。

Response letter中一定要語氣一定要客氣委婉,大多審稿人的審稿工作都是無償的,人家花費了那麼多時間來評審你的稿件,所以尊重審稿人也是學術素養的良好體現。建議最好從師兄那獲取一些Response letter的參考模板,很多地方可以依葫蘆畫瓢。

多經歷幾輪修改的過程,對體會審稿人的意圖有很大的幫助。你能通過分析審稿人的comments就能看出審稿人以及編輯對你文章的接收傾向。



一個實例,以前合作投稿的一篇論文投稿到SCI三區的某期刊,一審意見回來兩個大修,一個拒,編輯給的大修;拒搞和修改意見都特別犀利,當時合作者心情崩潰,但綜合分析後,發現編輯傾向於接收論文所以給的大修機會;後面逐條根據意見做了詳細的修改,審稿人的所有意見全部修改到位,二審後直接接收,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只要有修改的機會,就不要放棄,正面回答審稿人的問題,盡最大的努力去修改好論文,讓你的研究工作能有機會發表。

不知不覺扯了一大堆,最後說一個小點,就是注意細節。這些細節體現在文章的排版,圖表的製作,參考文獻的格式是否規範等地方,往往這些地方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態度是否嚴謹。我目前也經常收到SCI期刊的審稿邀請,上述地方我都會首先關注,幫助我快速建立對論文作者的第一印象。

想給審稿人留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儘量把細節做好。畢竟審稿人可能評審你做了好幾個月的工作只花了不到兩個小時,儘量讓他能夠以一種愉悅的心情快速的抓住你的核心創新點,而不是讓一些其他的東西分散了精力。就說這麼多吧!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源自「小木蟲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了解更多學術內容請關注「尚輯sagesci論文編輯」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