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各部位名稱圖鑑(全)

石道手工藝 發佈 2020-01-05T01:19:43+00:00

看佛像,在欣賞優美的造型藝術的同時,對於佛像各部位的名字,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

看佛像,在欣賞優美的造型藝術的同時,對於佛像各部位的名字,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下面這些,就是一般佛像或菩薩像常有的裝飾部位,名字和圖案對應如下:
背光

銅鎏金佛像的背光

▲有火焰紋背光的北魏佛造像

▲敦煌壁畫中的佛像背光和頭光

▲火焰紋背光的佛造像

頭光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背光和頭光

▲敦煌壁畫中菩薩像中的頭光

▲唐卡藝術中的圓型頭光

肉髻

典型的犍佗羅佛像的肉髻

▲石彩繪佛像頭,唐,故宮博物院藏

▲雲崗石窟大佛有的肉髻

▲有著肉髻的大佛頭

螺發

木雕金漆佛坐像 故宮博物院藏

▲銅鎏金佛坐像,高23.8cm,故宮博物院藏


▲樂山大佛的肉髻和螺發

白毫

眉間白毫

化佛


大足石刻造像佛頭頂的化佛

寶冠

項圈

臂釧

手印

說法印

▲與願印

▲禪定印

佛教的手勢被稱為「印相」或「印契」,又稱「手印」。在象徵佛說的思想意念時,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勢絕不可同日而語。「手印」在開始出現佛像時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匯在一起的。我們平時看到佛菩薩本尊等的圖像、塑像,多是以他們身上的持物或手印來判定其尊名。了解了這個因緣,我們就能更正確的認識手印。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歷來以釋迦牟尼五印為典型。

- 說法印 -


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這一手印象徵佛說法之意,表現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狀態,所以稱為說法印,也稱轉法輪印。雙手結此印,右手上舉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大拇指、食指(或中指、無名指)扣成環形,其餘三指微伸,表示佛在說法。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彌勒佛、文殊菩薩都結此手印、藏傳佛教中的阿底峽、宗客巴等上師也結此手印。

- 無畏印 -


屈臂上舉於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這一手印表示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愿,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所以稱無畏印。


- 與願印 -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薩能給與眾生願望滿足,使眾生所祈求之願都能實現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無畏印配合。白度母、大白傘蓋佛母和千手觀音等也結這種手印,但掌心有一隻眼睛。

- 降魔印 -


以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以示降伏魔眾。相傳釋迦在修行成道時,有魔王不斷前來擾亂,以期阻止釋迦的清修。後來釋迦即以右手指觸地,令大地為證,於是地神出來證明釋迦已經修成佛道,終使魔王懼伏,因此稱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觸地,所以又稱觸地印。

- 禪定印 -


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一手印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之意。據說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在密教中,這種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來所用,稱為「法界定印」。如此之外,還有智拳印、期克印、金剛吽迦羅印、合十印、拔濟眾生印、阿彌陀佛的九品印相。

在佛教手勢中代表其不同含義。

- 智拳印 -


又稱菩提印或毗盧大智印,以兩手分別作金剛拳(以四指握拇指於掌中,稱為金剛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於胸前,是金剛界大日如來專用的手印,以智慧為力,以智為拳,代表大日如來的無上智慧。據說此印相表示消滅無明煩惱,能得佛智慧。

- 期克印 -

以中指與拇指相抵,豎食指,此印是密宗的降魔印。

- 金剛吽迦羅印 -

兩手各結期克印相交於胸前,明王、護法最常用的手印,手中往往還握有金剛鈴、金剛杵。

- 合十印 -


又稱合掌印,十指併攏,雙手相和,意指合十法界於一心。

密宗造像雙手做合掌印時,多持金剛撅等法器。

在供養人像中也常使用此手印。

拔濟眾生印

不空成就佛常用的手印,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位於胸前,掌心向外,大拇指、食指相捻,其餘手指豎立。

阿彌陀佛的九品印相

又稱阿彌陀佛九品往生印、往生九品印、三三品印、三三品往生印。阿彌陀佛常用的手印。常見的造像是做接引姿勢,右手結予願印,左手持金蓮台置於胸前,也有雙手相疊,掌心托金蓮台的。密教之手印極多,通常以十二合掌及四種拳為基本印,其十二合掌、四種拳如下。

十二合掌


第一堅實合掌,梵文寧尾拏(nivida):合掌,掌中堅相著,十指微離。

第二虛心合掌,梵文三補咤(samputa):十指齊等,頭相合,掌心微開。

第三未敷蓮合掌,梵文屈滿羅(kudmala):如前,空掌內,使稍穹。



第四初割蓮合掌,梵文仆拏(bhagna):二地二空並相著,餘六指散開,即八葉印也。

第五顯露合掌,梵文嗢多那惹(uttanaja):仰兩掌相併,而向上。

第六持水合掌,梵文阿陀羅(adhara):並兩掌而仰,指頭相著,稍屈合之,如掬水狀,似飲食印也。

第七歸命合掌,梵文缽羅拏摩(pranama):合掌,十指頭相叉,以右加左,如金剛合掌也。

第八反叉合掌,梵文微缽哩哆(viparita):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頭相絞,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第九反背互相著合掌,梵文毗缽囉曳薩哆(Viparyasta):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略似定印。


第十橫拄指合掌,梵文啼哩曳(tiryak):仰二手掌,令二中指頭相接。

第十一覆手向下合掌,梵文阿馱囉(adhara):覆兩掌,亦以二中指相接。

第十二覆手合掌,梵文同於第十一:並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


四種拳



① 蓮華拳

蓮華拳又稱為胎拳。常被用為胎藏部的印母。

其印相是握頭反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壓頭指中節側方。

如《大日經疏》卷十三所說:「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

關於此蓮華拳的代表意義,多指未敷之蓮華。



② 金剛拳

金剛拳,主要是被用於金剛頂部。

《金剛頂經》中所說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剛拳為其基本。

《大日經疏》說其印相為:「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

《金輪時處軌》說為:「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頭指拄大指之背。」

雖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剛拳的結法因而有異,但大多以《金輪時處軌》所說為準。

《金剛頂經》說此金剛拳是「一切如為身語心金剛縛智印。」

不空的《般若理趣釋》則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

兩者都認為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三密活動的總持。


③ 外縛拳

在《大日經疏》卷十三中,稱此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稱為外縛。

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現。

《金剛頂經》稱它為金剛縛,並說此金剛縛是「二手如月形」,這是以外縛的掌中圓形表月輪。

《金剛頂經》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縛拳為其印母。

依《金剛頂經略出念誦經》所記載,為觀脫出纏縛之月輪而修菩提心觀時,須結此外縛印。



④ 內縛拳

《大日經疏》稱之為第二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十指均屈向掌中。

上述的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等四類,若再加上忿怒拳、如來拳則成六拳。

所謂的忿怒拳,是以無名指、中指握大拇指,豎頭指與小指並稍屈如牙。

所謂如來拳,是左手作蓮華拳,右手作金剛拳,並以右手金剛拳握左手的大拇指。

瓔珞


蓮座



陶善業佛,唐,高17cm 故宮博物院藏

周府造銅鎏金佛坐像,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高6cm 故宮博物院藏

佛龕


金嵌松石佛龕,清,故宮博物院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