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常有料」下一個"滅絕"的會是誰?

菲律賓世界頻道 發佈 2020-01-05T01:20:50+00:00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梭形,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干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游也有發現。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現資源量逐年明顯下降,面臨瀕危,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四川漁民有句話叫「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中華鱘,「象」,指的就是白鱘。


人們常把中華鱘比作「活化石」「長江魚王」,其實從化石記錄上看白鱘比中華鱘還要古老。



據了解,白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但與中華鱘、白鰭豚、江豚等在生態鏈頂端的物種不同,白鱘的知名度比較低,直到這次的「滅絕」消息才把這一「沉默」的物種推到公眾視線。


其實早在1999年初步統計,白鱘資源量已不足400條,而且從1985年以後,全江段未發現過長江白鱘幼魚的補充群。


作為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長江白鱘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它的學名是中華匙吻鱘,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誰能想到,這竟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白鱘的滅絕綜合了種種因素,這些因素最終都指向一個方向:人為

1.捕撈

2.環境破壞,這包括

葛洲·壩分割:把長江分成了上下兩段,上游的白鱘去不了下游,下游的白鱘也到不了上游,它們原本就數量較少的種群被分割得更小。



生存空間縮小:白鱘是大型食肉動物,活動範圍縮小也意味著覓食範圍的減小,即使上游食物短缺,白鱘也無法再到下游覓食。

船活動的影響:船來船往的碼頭、不分晝夜施工的採砂場,都會影響白鱘的生存。

繁殖地的破壞:白鱘游經過一條條危機四伏的河流,在輪船下左躲右閃,忍飢挨餓回到家鄉產卵。本以為安全了,沒想到祖祖輩輩沿用的「產床」早已不見蹤跡,自己的家園變成了人類的大工地。


已經滅絕的物種:美國緬因州海岸一帶的海鼬,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的台灣雲豹,歐洲各國的亞歐水貂,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的金蟾蜍等等。



瀕臨滅絕的物種:野外已經滅絕的華南虎,還有巴基斯坦沙貓、白唇鹿、姬豬、甚至還有龜類動物斑鱉。




已滅絕的動物無法挽回,但對於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個體存活的物種而言,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刻不容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