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皇帝冉閔的故里竟然在漢中

漢中在路上 發佈 2020-01-05T01:22:01+00:00

1552年明·《嘉靖略陽縣誌》:「冉家山在縣北三里,山勢起伏群峰環拱,乃晉穆時冉閔之故里也。閔始事趙,為武興公,復為都督中外大將軍,因廢趙主即帝位,改國號魏,晉穆使人繪山水觀之,以筆破其山脊,即令人照圖斷山,而閔逐為燕所滅,今存冉家溝斬斷埡故跡。

1552年明·《嘉靖略陽縣誌》:「冉家山在縣北三里,山勢起伏群峰環拱,乃晉穆時冉閔之故里也。閔始事趙,為武興公,復為都督中外大將軍,因廢趙主即帝位,改國號魏,晉穆使人繪山水觀之,以筆破其山脊,即令人照圖斷山,而閔逐為燕所滅,今存冉家溝斬斷埡故跡。」


1731年清·雍正《略陽縣誌》「晉穆帝永和五年,後趙主遵以武興公,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後石鑒殺其主,遵而自立,以閔為大將軍。永和六年正月,石閔殺鑒而自立,閔姓冉,為石氏所養,至是復其姓,殺石虎二十八孫盡滅,石氏即皇帝位,國號魏,八年逐為燕所滅也。」「趙,石閔,本姓冉,略陽人,殺石鑒而自立,殺虎三十八孫,盡滅石氏,至是復其姓,即皇帝位,國號大魏,改元永興,後為燕滅。」「筆破山脊:縣東三里冉家山。晉穆帝使人圖閔故里山川,觀之,以筆破其山脊,遣人照圖斷山,而閔遂為燕所滅。即今斬斷埡也。」


後來的清縣誌照錄了前志有關冉家山和冉閔的記載。

那麼冉家山今在何處,清末《略陽鄉土志》給出了位置,「冉家山在鳳凰山前,舊志雲在北三里許,冉閔之故址也」「鳳凰山在北十里,下即鳳凰溝,一名三峰山,一名巾子山,寰宇記山半有洞,名硃砂洞。」「龍泉山與鳳凰山對峙」。「冉閔古城在東三里。」


綜合以上信息,得出一個結論,冉家山在原鳳凰山前。


而原鳳凰山在北十里,下即鳳凰溝。恰好吳家營高家壩與牌坊壩之間的後子溝門上進溝,就是鳳凰溝,進溝半山現有崖洞形成的觀音殿,再進溝又分為左右兩溝,左溝上頂到了馮家山,右溝到了陳家溝溝頂上,就是大皇帽山,鳳凰溝溝頂向東行,就來到了馮家山,這條線路我在2012年6月和11月兩次隨同山風戶外群走過,印象很深。觀原吳家營公社地圖,鳳凰溝上就是中梁山,山左是大黃茅山,東與馮家山連貫,馮家山下是頭重梁,哪裡有個斬斷埡的地名,實地勘察,山樑明顯有一條長約20米,寬15米,高8米平坦的一處人工開挖溝壑,截面呈矩形,就此推斷,斷脊處就是斬斷埡故跡,冉家溝就是太陽溝上溝,中梁山就是原來鳳凰山其中的一峰,馮家山就是冉家山,至於冉閔古城,應該是今天的頭重梁,其位在老城原縣治的東北面,距離相當三里。


證明到這裡,大家似乎不明白,冉閔是何許人也,值得這樣去挖掘。實際歷史上的冉閔,那可是大漢民族的大英雄,又是一代皇帝,至於說是不是略陽人,與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冉閔皇帝是不是同一人,都還需進一步去考證。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記載中的冉閔是個什麼角色。

冉閔(322年--352年6月1日),漢族,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君主。冉為今人所廣為人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抗胡英雄,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勇將之一。


冉閔所處年代是五胡亂華時期,是漢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發生內訌,史稱「八王之亂」,致使國力衰虛不堪,居於北方和西域的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丁零、鐵弗、盧水胡等胡族勢力,趁亂入侵中原,大肆屠殺和奴役漢人,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大量漢人棄家南逃,中原漢人銳減至四百萬左右,漢民族到了瀕臨滅族的邊緣,晉王朝遷都南方,西晉遂滅。

冉閔的父親冉良(後改冉瞻),是漢族人和十六國中後趙的國君羯人石虎的部下將領,並成為石虎養子,改姓石。咸和三年(328年),石瞻死於和前趙劉曜交戰中。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冉閔支持石遵,發動政變推翻石世。初石遵承若立冉閔為皇儲,後來卻立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不滿。孟准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石鑒及母親鄭櫻桃商議殺閔,後石鑒密報冉閔,冉閔遂協同漢將李農、王基遂推翻並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並掌控大權。350年正月,冉閔去石姓,改姓李,並改國號衛。時石鑒密遣宦者齎書,召張沈等密謀反冉閔,宦者告閔、農,閔和李農即廢石鑒殺之,並誅季龍孫三十八人,同時致書殺胡令於各地,起兵造反,力圖匡復大漢民族,全面引暴了積壓近半個世紀的國讎家恨,一日內數萬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胡羯死者達二十餘萬。造成中原氐、羌、匈奴、鮮卑百餘萬胡人大返遷,返還隴西、河套和中亞老家。返遷路上這些胡族又相互攻殺,成功回去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

此後冉閔自稱帝,改國號魏,李閔恢復自己祖父和父親少年時的冉姓。建都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鄴城遺址),改年號永興。

冉閔的政策引來胡夷的反抗。350年,石虎庶子石祗於襄國(今河北邢台)稱帝,胡人將官紛紛響應。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戰後,冉閔所據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等紛紛歸降東晉,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後趙滅亡。當時占據遼東並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機占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在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攻冉閔。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中計陷入鮮卑騎兵重圍,突圍中坐騎朱龍突然死亡,於是,冉閔被趕上前燕兵生擒。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占領鄴,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今天津市薊縣),慕後在龍城(今遼寧朝陽)被斬首。諡號為「武悼天王」。冉閔有六個兒子,其中四子冉裕被封武興王。

正因冉閔有此殘暴殺戮,在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政策影響下,誤解評價,充滿爭議,自不必說。以至於主流教科書無法定論,不得不將這個扭轉漢族命運的民族英雄故意忽略不宣。曾有甄子丹演的冉閔大帝電影,就是還原冉閔這段歷史的一個藝術再現。

文史學者石志剛考證:冉閔祖居魏郡內黃縣,其出生於蘭陵郡,死葬於今遼寧朝陽遏陘山,另傳說其下屬將其衣冠歸葬魏郡內黃。由舊略陽縣誌有多處錯誤記載分析推測斷定,有關冉閔故里在略陽的記載有誤,冉閔是因為出生於「武興郡」(原蘭陵郡),又被任命為「武興公」,所以才被曾置武興郡、武興縣、武興國的略陽訛記為略陽人。因此,今陝西略陽並非是曾經挽救大漢民族的「武興公」冉閔故里。縣誌中所記「斬斷崖」及「筆破山脊」故事,極有可能是居住在「冉家山」「冉家溝」的冉姓人,依據《晉書》中的有關內容杜撰出來的。

當地人講,斬斷埡故址說的是斬氐人武興國龍脈。解放前後斬斷埡仍存北魏佛龕,內有佛像,人稱武興娘娘,實乃北魏造像,歷經一千餘年至今相傳,解放後仍有香火供奉,破四舊將其毀壞,之後風雨侵蝕,遺蹟蕩然無存。文革時修大寨地,當地出土北魏孝文帝時代墓誌,社員鄙陋,將其砸毀,殘片已不可尋。斬斷埡傳說還有一個版本,相傳三國時期,為阻擋敵兵追擊,便命將士將其挖出一道豁口,實乃以縣誌為藍本,牽強附會,謬誤也。

查《晉書》冉閔祖籍魏郡內黃人,即現河南省內黃縣高堤鄉冉村人,那裡地處河南西北黃河北端大平原,根本就沒有山溝,因此,也不可能是把河南內黃冉村的冉家山冉家溝錯記到略陽。2012年,內黃冉村冉閔家族後裔發起,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集資,在冉村修建了冉閔紀念園,又名中華武魂園,包括冉閔雕像、劍林、華夏哭牆等建築。每年都有很多海內外炎黃子孫,自發前去拜謁民族英雄冉閔。

儘管現在沒有看到冉閔在略陽的有關實物證據,只是推斷冉閔不是略陽人,因此這個疑問還要永遠繼存下去,但據此史籍考證還原出的略陽地名卻是能夠肯定的,對於了解略陽地名淵源很有幫助。

我認為不妨暫且確定冉閔故里就在略陽,從而可以塑造其形象,宣傳其漢族大英雄的歷史功績,在略陽大造又一個旅遊歷史熱點,為略陽文化產業再添助力,豈不更好。既然炎帝、黃帝故里可以在全國各有兩個出處,發展勢頭且有互不相讓之勢,這對於發展略陽文化旅遊產業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因此筆者希望,冉閔這個略陽古代的皇帝,能為今略陽發揮點作用吧,不要讓古人的良苦記載白廢了。

來源:微略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