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系列的終結代表了功夫片時代的謝幕?

廣寒宮胖玉兔 發佈 2020-01-05T01:28:32+00:00

上周《葉問4》上映,影片的副標題簡潔明了,直接就叫「完結篇」。其實在《葉問3》上映時,片方就曾打出了終極一戰的口號,或許是為掩飾「食言」的尷尬,這次他們直接用片名斬釘截鐵地表示:真的不拍了。56歲的甄子丹表示:「《葉問4》將是自己的最後一部功夫。

上周《葉問4》上映,影片的副標題簡潔明了,直接就叫「完結篇」。

其實在《葉問3》上映時,片方就曾打出了終極一戰的口號,或許是為掩飾「食言」的尷尬,這次他們直接用片名斬釘截鐵地表示:真的不拍了。

56歲的甄子丹表示:「《葉問4》將是自己的最後一部功夫。」

出品方博納老總於冬直接喊話:「這是香港電影的最後一戰!」

今年北京的冬天,已經下過了兩場大雪,一場深過一場。雪花洋洋洒洒的飛舞,落在人間,掩蓋住飄揚著塵埃的過去。歲月的車輪徐徐向前,汽笛聲仿佛是在言說,華語功夫片的黃金時代不在了。

2007年,剛拍完電影《導火線》的甄子丹,突然接到了製片人黃百鳴電話,邀請他來出演葉問。放下電話後,他陷入了遲疑。《導火線》是甄子丹和葉偉信導演合作的第三部電影,此前他們已經合作了《龍虎門》和《殺破狼》。為了這部電影,他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來設計武打風格,並親自擔當本片的動作導演。在電影拍攝時,甄子丹依舊很玩命,他的尾龍骨至盆骨部位因傷患被壓縮成7字形,醫生告知他再惡化下去就會影響呼吸。

最終,將動作戲詮釋到淋漓盡致的《導火線》,幫助甄子丹成功拿到第44屆金馬獎和第27屆金像獎的最佳動作設計獎。

即使動作場面十分勁爆,但《導火線》依然不太叫座,內地報收票房3104萬,表現不及各方預期。

當成龍和李連杰已經漸漸老去,他們動作片數量正在減產,但正值當打之年的甄子丹卻依然火不起來,這一年他已經44歲了。

誰也想不到,正是黃百鳴的這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其實早在拍攝徐克導演的《七劍》時,作為投資人的黃百鳴就注意到了甄子丹,黃百鳴說:「很多大明星沒有戲份就馬上跑掉,只有一個人從頭到尾都留在天山拍攝,他就是甄子丹。我簽甄子丹的時候,那些老闆都在笑,說『神經病,為什麼簽他呢?要紅早就紅了』。」但黃百鳴還是被甄子丹的敬業態度所打動,與他簽下了三年三部電影的合約,這便有後來的電影《葉問》。

甄子丹要出演葉問的消息一經傳出,質疑和看衰的聲音此起彼伏,就連葉問的兒子葉准見到了甄子丹,也覺得他和自己父親的形象相去甚遠。一向以肌肉硬漢示人的他,如何能演好一代詠春宗師葉問呢?

甄子丹此前從未接觸過詠春拳,只能從頭學起。他花了差不多9個月的時間練詠春,但最慘的是這部戲還沒拍到一半,他就已經傷及舊患,右手完全不能舉起及用力,要安排醫療按摩師到片場隨時待命。

除了努力學習詠春外,他也嘗試從外形上尋找感覺,在電影開拍前,他瘦了整整20斤。

在拍攝時,為了保持消瘦感,甄子丹每天只吃一頓飯,如果沒有他的戲份,他就會靜靜地坐在一旁不動保持體力。

2008年12月12日,電影《葉問》正式上映,首日票房1400萬,最終票房高達9300萬元,排在內地2008年年度票房榜第12位,這個票房成績甚至超過了同年上映的進口片《鋼鐵俠》。《葉問》火了,甄子丹也跟著紅了。

黃百鳴笑著說:「當初他們笑我簽了甄子丹,後來這些老闆排隊來請他演戲。」

甄子丹和葉問頗有緣分。早在1997年,劉偉強導演曾就計劃將葉問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初步確定由甄子丹演葉問,周星馳演李小龍,但後來這個項目因資金問題半途擱淺。

這一等,就是十年。

2007年,葉偉信團隊籌備電影《葉問》時,香港的另一路人馬也正在佛山拜訪武師,帶頭人正是著名導演王家衛。王家衛從2001年就起意要拍葉問,其間多次擱置,2006年起,王家衛用3年時間拜訪了全國各地的百餘名民間功夫宗師,既有詠春、形意、太極等廣為人知的拳種,也有八卦、八極、通背等鮮為人知但卻不容小覷的武林門派。

王家衛拍電影沒有劇本,全靠情緒和靈感,這部電影亦是如此。每天進入片場時,王家衛只帶一張紙,紙上有20多行字,但一天下來他頂多拍攝兩行字左右,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重拍。

張震為了這部電影苦練3年八極拳,甚至還拿到了全國比賽冠軍,當時的「大腕」趙本山去了劇組10次,也就只拍了一場戲。

待到甄子丹的《葉問》系列火遍全國時,王家衛的電影遲遲還未開機。

葉問的知名度不如他的徒弟李小龍,葉偉信在拍第一部《葉問》之前,劇組開始收集葉問的資料時,發現可挖掘內容並不多,所以除了重要的生平、歷史節點符合葉問真實情況外,電影中的大部分故事都為虛構。

2010年,葉偉信和甄子丹趁熱打鐵,電影《葉問2》上映。影片講述了葉問在友人的幫助下,攜妻帶子逃離佛山,旅居香港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葉偉信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在香港的新生代,他具有關心城市和自我實現的香港本土價值觀。葉偉信的成名作《旺角風雲》就是以常見的城市場景——旺角街頭、茶餐廳拍出的一部對黑社會進行戲謔的作品。

當《葉問2》的故事場景轉換回香港,葉偉信的把控更加遊刃有餘。當葉問一踏上香港的土地,就被捲入了當地複雜的幫派鬥爭中,與此同時,英殖民地的屬性也加深了每一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焦慮。

《葉問2》所展現的其實就是以葉偉信為代表的香港新生代,在面對變幻時局勢所給出的理性回應:堅守民族氣節,弘揚儒俠文化。

最終,《葉問2》的票房成功超越首部,高達2.3億元。

此時的王家衛,正在全國各地取景拍攝。

憑藉「葉問」一角而大火的甄子丹,片約接到手軟,到2016年《葉問3》上映前,甄子丹以每年兩部電影的速度,不斷更換著自己的熒幕形象。

2016年3月4日,《葉問3》 正式上映。影片開局票房氣勢如虹,上映4天,票房就已經高達4.8億,但緊接而來的是大量網友質疑《葉問3》票房做假。《葉問3》明目張胆的票房造假,大量的「幽靈場」和「冥幣票價」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3月7日,《葉問3》的相關參與方已被廣電總局電影局約談。當天晚些時候,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通知,稱將對3月4日以來電影市場出現的嚴重的票房異常波動進行嚴肅排查,並要求相關發行方提交與《葉問3》發行方簽署的發行合同。

《葉問3》本想借著「終結篇」的口號大撈一筆,但最終結局只落得一地雞毛。

事實上,按照原計劃,《葉問3》早在2013年就該與觀眾見面,但其間主創團隊傳出了不和的消息。

監製黃百鳴有意捧自己的兒子黃子恆代替葉偉信,引起甄子丹的不滿,而黃百鳴則抱怨甄子丹獅子大開口,片酬已經漲到半億。

在《葉問3》擱置的六年時間裡,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終於在2013年與觀眾見面。

「不比武功,比想法」的墨鏡王,憑藉此片橫掃各大華語獎項,還入圍第86屆奧斯卡獎最佳攝影和最佳服裝設計兩項提名。

王家衛慢工出細活,耗時7年打造《一代宗師》,僅幫助女主角章子怡一人,就拿下了多達12座獎盃,大師出手雖慢,但江湖地位有增無減。

葉偉信的《葉問》四年內連出兩部,票房高走,賺的盆滿缽滿,但團隊情義聚散匆匆,被資本所「挾持」的《葉問3》落得晚節不保,遂起心用《葉問4》彌補遺憾,重新收關。

在這個10年代的最後一個冬天,《葉問4:完結篇》上映。葉偉信還是導演,黃百鳴還是總製片人,黃子恆還是編劇,甄子丹還是主演,十一年的工作分配,如今還是各司其職。《葉問4》把故事從香港搬到了美國,但敘事框架近乎就是《葉問2》的簡單變體。沒有想法,沒有新意,也沒有野心。

葉問的鬢角多了白霜,醫生告知他患有頭頸癌,但他依舊是戰無不勝的詠春宗師,面對外部勢力的多番挑釁,他直入軍營重傷美國大兵,揚我中華神功之威名。

上映一周,《葉問4》票房5.18億元。少了一份焦躁,多了一份低調。

葉偉信說:「《葉問》系列肯定不會再拍下去了,就算是有人叫我拍我都不拍,我覺得沒有故事可以拍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1997年,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黃飛鴻之西域雄獅》上映,故事也是黃飛鴻跑去美國打洋人,在那之後,李連杰就再也沒有出演過黃飛鴻。功夫片自此陷入長久的沉寂。

從20世紀70年代的《精武門》開始,華語功夫電影為打破「東亞病夫」的文化招牌,刻畫了霍元甲這一激憤的民族英雄形象。

到了90年代,黃飛鴻成了新民族主義英雄的一面旗幟,再到新世紀的《葉問》,塑造了全新國際視域下的儒俠英雄。「民族主義」仍然是《葉問》系列的核心主題,但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2010年的《葉問2》,傳達了一種廣義的民族主義思潮。當葉問最後戰勝英國拳王龍捲風時,記者採訪葉問勝利之後的感想,葉問靦腆地說道:「我並不是想證明中國武術比西洋拳擊更優秀,而是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中西方應當互相尊重對方的拳法,以和為貴。」

2019年的《葉問4》,則不斷強化著中國人和中國功夫的界域概念。「以和為貴」的主題,在「揚我國威」口號的衝擊下愈顯黯淡。

對於英雄的核心品質而言,《葉問》系列所放大的正是葉問所繼承的傳統儒學特質——低調和理性。但在這個激憤而躁動的大環境裡,人人都被時代的情緒裹挾著前行,就連「葉問」這位詠春宗師也未能倖免。

回望華語武俠功夫電影的發展道路,我們可以摸到一張清晰的發展脈絡圖。張徹、胡金銓是新武俠電影中的奠基者;李小龍用功夫打開了一個新的類型出口;成龍將喜劇性融入功夫片之中;徐克將家國情懷注入「黃飛鴻」系列,為武俠功夫片找到宏大的精神依靠;李安則在武俠片中反思中式人情倫理。

在華語電影的歷史上,武俠和功夫一直華語片向外輸出重要電影類型。李安的《臥虎藏龍》曾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張藝謀的《英雄》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隨著電腦特效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影類型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從弘揚主旋律的《戰狼2》,到科幻冒險類型的《流浪地球》,再到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這些視覺奇觀面前,功夫片里兩個人站在桌子上打來打去的場景,顯得是那樣的單薄,那樣的無力。

經過多年的博弈,華語電影最終沒能走向世界,但世界主流電影反過來同化了華語電影。

在電影《葉問4》的結尾處,葉問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讓兒子葉正用攝像機錄下自己打木人樁動作,好讓葉正在日後可以觀摩學習。

真實的歷史上,葉問臨終前也有拍過這樣一段鏡頭,但是他打木人樁打到一半就因體力不支跟不上了,王家衛當年就是看到了這個鏡頭才動了拍《一代宗師》的念頭。

葉問繼續打著木人樁,前三部的經典場景一一再現,亡妻張永成微笑地看著他。從佛山一戰,到避難香港,開館收徒,拳打洋人,再到對陣張天志。詠春宗師葉問的一生緩緩展現。葉問的一生就此結束,李小龍趕回來參加師父的葬禮,戴著墨鏡,嘴角露出一絲張揚的神色。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武林的輝煌與希望,在光影的世界裡流淌延續。

一代電影人老去,但未有後來人崛起。英雄,最終都輸給了時勢。


(來源於:首席人物觀——滿劍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