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以文治國」對宋朝的影響

小涵有言 發佈 2020-01-05T01:33:52+00:00

眾所周知,唐朝是以武治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周圍的國家不服的全部打服。在這種思想下,唐朝的文官大多也能上戰場殺敵,固國安邦。迫於武力威脅,外邦蠻夷不得不俯首稱臣,奉大唐天子為「天可汗」。據史書記載,唐朝最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

眾所周知,唐朝是以武治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周圍的國家不服的全部打服。在這種思想下,唐朝的文官大多也能上戰場殺敵,固國安邦。迫於武力威脅,外邦蠻夷不得不俯首稱臣,奉大唐天子為「天可汗」。據史書記載,唐朝最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科技均位於世界前列。雖然這個朝代僅僅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不得否認,唐朝的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

同樣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個朝代,宋朝為什麼就顯得那麼「窩囊」,後期更是任人宰割?其實原因有很多種,今天我們就單獨列出一個導致宋朝軟弱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以文治國」的方針

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其原因和宋太祖趙匡胤有關。起初趙匡胤只是後周的一個將領,後來靠著部下的幫助發動了陳橋驛兵變,最後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當上了皇帝之後,趙匡胤過的並不安穩,因為他時刻在提防著另一個「自己」出現。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趙匡胤先以「杯酒釋兵權」的計策解除了地方武裝,然後又提出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不殺士大夫的思想主張。

解除地方武裝的原因是趙匡胤知道任何一個擁有兵權的人都有可能成為皇帝,自己正是靠著手中的兵權才走到了今天的地步。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正是借鑑了唐朝的滅亡的教訓,不敢讓武人掌權。因為武人有了權力後有可能會兵變起義,而文臣有了權力僅僅會發生貪污腐敗,不至於動其根本。

由此,宋朝武人的地位遠不如文臣,軍事力量逐漸薄弱。

在趙匡胤消滅北漢之後,宋朝擴大了科舉的取士人數,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由此出現了一批又一批詩詞書法大家,群星璀璨,如蘇軾,王安石,歐陽修,范仲淹等許多文人墨客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由此可見宋朝是文人發展的鼎盛時代。

文人掌權的確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但造成的弊端也是極其顯著。

武人行兵打仗必須要有」監軍」,以防止叛亂,而且在打仗期間,武人必須按照固有的陣圖去排兵布陣,如若不從,贏了還好說,大家相安無事。輸了的話,武將直接背鍋,輕則降職,重則殺頭。

由此,武人放不開手腳打仗,戰事自然輸多勝少,思想上武人沒有地位,宋軍自然沒有遼軍驍勇善戰。

北宋名將狄青,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深得皇帝重用,但是由於但是武人輕賤已經深入人心,在朝廷上依然受文官們的排擠。宋代的王銍在他的《墨記》一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一天,狄青以前的部下焦用犯了小事,原因是物資準備不充分,於是韓琦準備借題發揮殺掉他。給狄青一點顏色看看。狄青聽說後想勸說韓琦救焦用。但是韓琦不見他,狄青就來到台階下懇求韓琦說:「焦用是個有軍功的好男兒。」韓琦說:「在東華門外被唱名是狀元的,才是好男兒,他算什麼好男兒?」於是韓琦讓狄青站在那裡,當著他的面殺了焦用。狄青發抖得厲害,過了很長時間有人告訴他說:「總管你已經站了很久了。」狄青這才敢退出,大概是害怕自己被一起殺掉。

可見狄青雖然官職不小,但是並不被同行韓琦尊重。

在宋徽宗時期,各個地方再也忍受不了懦弱無能的朝廷,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宋江方臘之列都是在此時期的代表人物。最後經歷了一番波折才終於平定起義。

後來,宋朝為了對抗遼軍與金結盟,缺忽視了金的野心和發展速度。後來金軍日益強大,直接調整矛頭對準宋朝,在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底,宋朝攻破汴京,皇帝戰敗被俘,被金人稱為昏德公,這場變故也被稱為靖康之難,由此北宋滅亡。

以史為薦,北宋的滅亡在於當時朝廷思想上長期重文抑武,使得北宋軍事力量薄弱,最終,金軍有了可乘之機,在靖康二年入侵宋朝都城,致使北宋滅亡。所以想要國富民強,必須要全面發展,文武雙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