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提倡廢除諾貝爾文學獎炮轟鮑勃·迪倫

穿插游擊隊 發佈 2020-01-05T01:39:15+00:00

這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總讓人感到意外:2015年,頒給了一位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2016年,頒給了一位歌手,鮑勃·迪倫;2017年,頒給了想成為音樂家卻最終成了作家的石黑一雄;2018年,更是直接不頒獎了......

這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總讓人感到意外:

2015年,頒給了一位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

2016年,頒給了一位歌手,鮑勃·迪倫;

2017年,頒給了想成為音樂家卻最終成了作家的石黑一雄;

2018年,更是直接不頒獎了......


回顧上年也不例外,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和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


圖左: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圖右:彼得·漢德克

相比於大熱門村上春樹,新進的這兩位諾獎作家在國內知名度著實不高,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因為諾獎的緣故才第一次聽說了他們的名字。

事實上,獲獎的兩位都是在世極其權威、極其重要的作家。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要聊的是「一夜爆紅」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

他是德國文學活著的經典

彼得·漢德克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也是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彼得·漢德克

漢德克的授獎詞為:「以獨創性的語言探索人類經驗的廣度和特性,影響深遠」。

2004年諾獎主耶利內克曾評價他說:「漢德克是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他比我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漢德克在國內不乏擁躉,才女蔣方舟便是他的鐵粉,剛剛得知他獲獎的消息,就立馬發微博為他打call。


著名導演孟京輝、編劇鸚鵡史航更是把他譽為「願效犬馬之勞」的大師。

有個有趣的段子:孟京輝採訪漢德克,問他最近聽什麼音樂,他的回答是:「我現在聽窗外的鳥叫聲。」


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像許多著名作家一樣,彼得·漢德克以其獨具風格的創作在文壇上引起了持久的爭論,更確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


1999年,他為了抗議德國軍隊轟炸科索沃,退回了1973 年頒發給他的畢希納獎,因此備受議論。

2014年,他倡議廢除諾貝爾文學獎,稱這一獎項是文學界「虛假的封聖行為」。

2016年,他炮轟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甚至是對文學的侮辱。對我來說,文學是要被閱讀的,而鮑勃·迪倫不能被閱讀。」


鮑勃·迪倫

有時候,比起他的才華,小編更佩服他的「敢說」,也許正是這種「敢說」,成就了他的才華。

他是作家、劇作家、編劇,也是導演,每一個身份他都盡力做到最好。

2

他的文學作品獲得多項大獎

也在電影界備受矚目

身為作家,他從1966 年成名開始,為德語文學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出版了《罵觀眾》《卡斯帕》《自我控訴》《無欲的悲歌》《緩慢的歸鄉》《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聖山啟示錄》等……


因此獲得過多項文學大獎,如「霍普特曼獎」「畢希納獎」「海涅獎」「托馬斯·曼獎」「卡夫卡獎」「拉扎爾國王金質十字勳章」......

他身為劇作家,發表的第一個劇本《罵觀眾》就一舉成名,在德語文壇引起空前的轟動。


作為導演,他的代表作電影《柏林蒼穹下》《缺席》《左撇子女人》,每一部都十分經典!


《柏林蒼穹下》更是榮獲第4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成為螢屏經典。


《柏林蒼穹下》電影海報

在他獲得2019年諾貝爾獎之後,後台很多粉絲留言求漢德克的作品。

我們通過豆瓣等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在內容題材、思想深度、網站評分等多個維度進行統計,選出得到了數據最高的11部作品:

它們分別是《罵觀眾》《卡斯帕》《自我控訴》《無欲的悲歌》《大黃蜂》《緩慢的歸鄉》《聖山啟示錄》《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監事會的歡迎詞》、《推銷員》和《一個農家保齡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時》11部著作,共4冊

今天小編分享的4冊,它們在各平台的好評率接近100%。

《罵觀眾》


本書由三部劇作組成,包括《罵觀眾》、《卡斯帕》和《自我控訴》。

《罵觀眾》是漢德克的成名之作,出版後在德語文壇引起空前的轟動。

沒有傳統戲劇的故事情節和場次,沒有戲劇性的人物、事件和對話,只有四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沒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謾罵」觀眾。


《罵觀眾》劇照

難怪有讀者評價:讀來「如入刑室,如坐針氈,欲怒不能,欲走不能」。

《無欲的悲歌》


本書由兩部小說組成,包括《無欲的悲歌》和《大黃蜂》。

《大黃蜂》是漢德克的長篇處女作,小說一經問世,就引起評論界的巨大反響,銷量驚人。

《無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歲家庭婦女自殺的報紙報導開始的。敘述者「我」立刻要義不容辭地撰寫自己母親那「簡單而明了的」故事。

《緩慢的歸鄉》


本書包含漢德克兩個中篇小說《緩慢的歸鄉》和《聖山啟示錄》。

《緩慢的歸鄉》講述來自中歐的一位地質學家索爾格,在靠近北極圈的的阿拉斯加進行地質研究。在工作中,孤獨籠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識到歐洲才是他的精神故鄉。

《聖山啟示錄》繼續了《緩慢的歸鄉》的主題,描寫了第一人稱「我」兩次前往普羅旺斯的聖維克多山,追尋法國印象派畫家塞尚創作足跡的朝聖之旅。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本書為小說集,由四篇小說組成,包括《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監事會的歡迎詞》、《推銷員》和《一個農家保齡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時》。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講述主人公布洛赫是一個當年赫赫有名的守門員。他偶然犯下了一樁命案,隱匿了起來。他在報紙上看到了通緝令,最後駐足在一個守門員前,注視著他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撲住點球。

由於情節太引人入勝,這本書還被改編成了電影。


電影劇照

在小說中,漢德克以其他對語言文字精準的執念,以外在連續事件的極為細微的描素,傳達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現象,小說中帶有一股偵探懸疑的氣氛。

這套書由漢德克作品11部(4冊)

《罵觀眾》&《無欲的悲歌》&《緩慢的歸鄉》&《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作者:彼得·漢德克


3

她是真正的寫夢者

讓你在夢境中找到真實的自己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是波蘭國寶級女作家,出生於1962年,是當代波蘭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1985年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後在波蘭西南邊城瓦烏布日赫的心理健康諮詢所工作。


諾獎對托卡爾丘克的頒獎詞是:「敘事中的想像力,充滿了百科全書般的熱情,這讓她的作品跨越了生命的邊界。」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她還兩次獲得波蘭文學最高榮譽「尼刻獎」評審團獎,四次獲得「尼刻獎」讀者選擇獎。

2018年,托卡爾丘克最新作品《航班》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她在成為作家之前做過心理醫生,作品經常探討個體夢境或集體潛意識,自稱心理學家榮格的弟子。

因此,她成為真正的寫夢者,希望我們在夢境中發現真實的自己。

不過,因為堅持寫真實的內心,她也曾遇到坎坷,她曾因一本書備受爭議:

2014年,托卡爾丘克的《雅各書》出版,這是一本糅合了18世紀波蘭和猶太人歷史的小說,獲得了當年的「尼刻獎」,但同時,這本書也遭到了民族主義者的抨擊。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污衊猶太人和波蘭國家形象的小說。

他們指責托卡爾丘克為叛國者,在網絡上對她留言謾罵,剝奪她在新魯達的公民資格,甚至還給她發去了死亡威脅。

但那又怎樣?她依然無所畏懼地堅持著,堅持著自己認為對的事。

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或許,這就是文人的風骨與氣節吧。

真正讓她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的,是1996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時間》。


太古是一個地方,位於宇宙的中心,太古之外的世界並不存在,自以為走出太古的人,其實站在邊界上做夢,夢見自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作者通過不同的視角講述了太古之中各種人和物的故事,折射了波蘭20世紀動盪起伏的歷史命運。

該書被波蘭文學評論界譽為「當今波蘭神秘主義小說的巔峰之作」,在出版後廣受好評,很快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甚至第二個月就被列入台灣該年度最暢銷書目。

托卡爾丘克是真正的寫夢者,只有在夢裡,我們才敢展露真實的自己,有人說:「不曾讀過托卡爾丘克作品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若你想真正讀懂她,一定要仔細研讀她的作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