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孫策為什麼選擇弟弟孫權為繼承人而不是兒子孫紹?

搗蛋豬談歷史 發佈 2020-01-05T01:39:22+00:00

自古「家天下」傳位以來,除了武力奪取得來的權力外幾乎都秉承著「父死子承,兄終弟及」的世襲模式。三國時期的東吳之主孫策在彌留之際將主位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孫紹。他這樣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只是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作出這樣的選擇讓人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他究竟為什麼這麼做呢?

自古「家天下」傳位以來,除了武力奪取得來的權力外幾乎都秉承著「父死子承,兄終弟及」的世襲模式。三國時期的東吳之主孫策在彌留之際將主位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孫紹。他這樣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只是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作出這樣的選擇讓人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他究竟為什麼這麼做呢?

孫策的死因

孫策去世時正值壯年,年僅26歲,儘管年紀尚輕但他可是東吳不可多得的一員猛將,人稱「小霸王」。他活著的時候隨著父親一起南征北戰,在亂世中為江東地區打下了一定的基業。就在他們計劃趁亂偷襲中原腹地時,他卻意外遭受到伏擊,受了重傷,眼看著就快不行了。這樣猝不及防的變故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選擇合適的接班人成了當務之急。權衡利弊之後,孫策放棄了自己的幼子孫紹為繼承人,轉而選擇了弟弟孫權掌管東吳大事。

選擇孫權為接班人的必要性有哪些?

一、從時代的大環境來說,三國時期社會動亂,人人皆可稱王,三足鼎立之勢雖已形成,但畢竟不是和平年代的主位繼承那麼簡單。朝廷掌控在曹操手中,朝廷實際上已經形同虛設,但天子還是存在的,假如曹操趁機攻打吳國,幼主在很多國家大事上不能自主決斷,容易造成內憂外患的形勢,選擇孫權為東吳之主則可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

二、從東吳內部形勢來說,東吳初定,孫策雖有不世之功但功不在他個人,比如張昭、周瑜等人都是東吳的大功臣,他們這麼會甘心跟從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去打天下呢?即使看在孫策的面子上臣服於孫紹,那也不是長久之計。張昭、周瑜等人個個是文武全才,幼主當家必然會促使他們的勢力必膨脹而導致內部相爭,不利於東吳局勢的穩定,孫家的大權也會旁落。此時的東吳需要一個能夠降服群臣的君主,孫權就是不二人選。

三、從孫權個人來說,他自己本身就能力不凡,甚至有些方面讓孫策都自愧不如。《三國志》記載,孫權十五歲的時候便被任命為陽羨地方官,在任期間已展現出他不凡的主政天分。孫策在臨終前對孫策說:打天下你是不如我,但守天下我不如你。這種情況下,只有孫權擔起重任,東吳才能走的更長遠。

四、從孫紹方面來說,孫紹年幼,對內無法安撫各大士族,對外無法抵禦強敵,挑起東吳大任,實在是過於艱難,如果選他為繼承者,東吳幾乎是在風雨飄搖的狀態了。

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看,孫策選擇孫權來做東吳的君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無論對孫家還是對東吳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