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不緩解,當心「韌帶骨化症」

骨科曉王醫生 發佈 2020-01-05T01:52:57+00:00

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頸肩痛的經歷。一般來說,早期頸椎病通過休息,對症治療就能緩解,但是如果頸肩痛持續不緩解,甚至出現上肢的疼痛,麻木,走路不穩等表現,那麼就需要引起重視了。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一種比較嚴重的頸椎病,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

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頸肩痛的經歷。一般來說,早期頸椎病通過休息,對症治療就能緩解,但是如果頸肩痛持續不緩解,甚至出現上肢的疼痛,麻木,走路不穩等表現,那麼就需要引起重視了。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一種比較嚴重的頸椎病,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

這是一名男性患者,52歲,幾天前走路時不慎滑倒後出現軀幹及四肢感覺喪失,四肢活動不能,二便失禁,好端端的一個人,平時走路都挺好,怎麼摔了一下就癱瘓了呢?
這正是一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患者,從片子上看,患者頸椎3-7節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韌帶骨化,椎管狹窄,壓迫不僅僅來自於前方,後方「黃韌帶」也對脊髓產生了壓迫,骨化的韌帶好像一把鉗子把脊髓牢牢卡住。平時可能脊髓已經耐受,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一旦脊髓受到輕微外力,就容易受到嚴重損傷。因此這是「先病後傷」。

手術很難把骨化的韌帶切除,但是可以把後方椎板「打開」,使脊髓適度後讓,避開前方骨化的韌帶。間接起到減壓神經的效果。不僅治「傷」,同時也需要治「病」。

因此,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其實很「脆弱」,需要重點保護。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其實「挺常見」

後縱韌帶在椎管內,緊貼椎體的後面,自第2頸椎椎體延伸至骶骨。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指因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導致的一系列症狀,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日本學者發現並命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OPLL)好發於50~60歲人群中。60歲以上的脊柱疾患其發病率可高達15%~20%,在一般成人的門診中占1%~3%。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可以引起頸椎椎管的明顯狹窄,並導致進行性四肢癱瘓等嚴重後果,因此,近年來逐漸引起重視。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原因是什麼?

OPLL並不是頸椎骨質增生,其確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存在很多觀點和假說,比如椎間盤變性學說、全身骨質肥厚的相關學說、機械損傷學說、糖代謝紊亂學說、遺傳學說等等。一般的常規化驗檢查,如血常規、血清蛋白等均在正常範圍。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如何自我診斷?

發病緩慢,可迅速加重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多在中年以後發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症狀,但當骨化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遇有外傷時,則可造成對脊髓、神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出現頸肩痛,走路不穩等頸椎管狹窄的症狀,甚至出現四肢癱瘓等脊髓急性損傷的症狀。正如前文所說,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其實很「脆弱」,需要重點保護。

頸部僵硬不適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早期頸部可無不適,隨著骨化的進展,可出現頸部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輕度受限,以頭頸後伸受限為多見,被動活動頸椎可引起頸痛或酸脹感,後期骨化的韌帶使得頸椎後動明顯首先,同樣以後伸首先最為明顯。

四肢功能障礙 在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早期,可僅有上肢的感覺遲鈍、疼痛及頸部疼痛,當韌帶骨化已經導致脊髓受壓時,可出現四肢功能障礙,可有間歇期,呈慢性逐漸加重發展。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症狀,也可四肢同時發病。上肢主要表現為雙側或一側手部或臂部力量減弱,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靈活性減退,甚至不能持筆、持筷或系紐扣等,病程較長者手部肌肉可出現萎縮,可有痛覺障礙。下肢主要表現為行走無力,抬腿困難,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並可出現下肢疼痛、麻木、無力及痙攣,病情嚴重時甚至不能自行坐起及翻身。

二便失禁 脊髓受壓還會導致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無力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出現異常,便秘及腹脹或大便習慣改變。胸腹部可有束帶感。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並不一定全部需要治療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雖然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都需要治療,很多時候,後縱韌帶骨化程度與臨床症狀不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嚴重的OPLL並不一定有臨床症狀出現,許多患者朋友X線普查發現的後縱韌帶骨化十分嚴重,但還可以進行正常生活而無明顯的症狀。同樣,在某些廣泛的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灶中,並不是每個平面都產生壓迫症狀的,可能僅僅是某一處骨化導致的,因此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和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雖然有一字之差,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韌帶骨化有全身性增生的傾向

脊柱除了後縱韌帶骨化之外常伴有前縱韌帶、黃韌帶骨化、脊柱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等。如果後縱韌帶和黃韌帶同時骨化就會嚴重影響椎管的大小,產生明顯的脊髓壓迫症,若同時累及胸椎、腰椎、則病情將更為複雜多變,因此,臨床上對於每一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患者,我們都要進行詳細的全身查體和檢查,排除其他位置可能存在的骨化。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如何治療?

非手術療法 雖然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會導致脊髓受壓,但對於早期症狀輕微或症狀明顯但經休息後能得到緩解者,均可採用非手術療法。

  • 非甾體抗炎鎮痛藥 若疼痛範圍廣泛可以選擇口服藥物,若疼痛範圍較小,可以選擇外用或者外敷的藥物。常用的口服藥物有樂松,雙氯芬酸鈉等,臨床上建議使用COX-2特異性抑制劑(塞來昔布等),這類藥物具有較好的鎮痛的效果,而對消化道和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相對安全。常用的外用藥物有扶他林軟膏,氟比洛芬巴布膏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 頸部制動 利用頸托,頸部支具等可維持頸椎的穩定、矯正頸椎的不良位置與姿勢及防止頸椎的非生理性運動,由於後縱韌帶的骨化塊既可以對脊髓產生直接持續的壓迫,又可以在頸部活動時對脊髓產生摩擦,因此將頸部固定後可以消除摩擦引起的脊髓刺激,取得不錯的療效。而頸椎牽引與推拿療法,有引起症狀加重的可能,應避免選用。

手術治療 對頸椎OPLL病人應首先採取非手術治療,若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療法仍無效時再考慮手術治療。OPLL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減壓、解除骨化後縱韌帶對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以提供神經、脊髓恢復的生物學及生物力學環境。

OPLL多病程長、症狀重、手術風險及難度大,其治療遠較單純的頸椎間盤突出症或頸椎病的難度為大。因此,一旦出現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早期表現,應儘早治療,定期複診,避免後期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歡迎關注@骨科曉王醫生,一名熱愛科普的骨科醫生,每日與您分享更多您關注的骨科健康知識。

@頭條健康情報局@清風計劃@生命召集令@頭條健康@南方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