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快結束時,邱吉爾為何打電報給羅斯福,稱二戰是「巨人之戰」

島主說事 發佈 2020-01-05T01:56:58+00:00

二戰的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80多年了,人們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往往把德意日三國首腦作為發起二戰的元兇,而把朱可夫曼施坦因等二戰名將進行成敗比較,卻將戰爭的最終決策者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置於在了幕後。


二戰的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80多年了,人們在回顧這場戰爭時,往往把德意日三國首腦作為發起二戰的元兇,而把朱可夫曼施坦因等二戰名將進行成敗比較,卻將戰爭的最終決策者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置於在了幕後。

事實上,從一定程度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既是三巨頭與三元兇鬥智鬥勇的大決戰,也是正義與非正義兩條陣線在戰場上的正面交鋒,是二戰將美英與蘇聯拋棄意識形態分歧走到一起,也是二戰將三個大國首腦齊聚在雅爾達。正因為三人的重要性,1945年3月18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電報中指出,二戰是美英蘇三國首腦的「巨人之戰」。

羅斯福,二戰成就他連任美國歷史上四任總統,也是他讓美軍走向世界稱霸全球

在歷史上,羅斯福是唯一連任四屆的美國總統。1933年,當第三帝國剛剛起步之時,羅斯福首獲總統寶座,此時的美國正是千瘡百孔經濟蕭條,經濟大衰敗的陰影一直籠罩在美國上空,人們渴望經濟復甦和迅速崛起。而此時的羅斯福卻敏銳地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場,通過與日本西歐等發展軍火貿易,在世界各地戰火瀰漫的戰場不斷撈起第一桶金。

由於德國發起二戰前,羅斯福將目光放在控制拉美等國家的礦產資源上,在國內又制定了中立法,客觀上制約了羅斯福向外派兵的可能性。但當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斷獲得新的領地並對傳統西方列強霸權提出挑戰時,羅斯福骨子裡卻不甘於受制於中立法案的制約,在行動上已經開始向外展現強硬姿態。一方面,美國通過對日本進行貿易來往,以控制日本對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利益的侵犯,另一方面,羅斯福又與英法保持著持續的若即若離關係,並時刻關注著歐洲戰局的發展。

因此,當德國閃擊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不僅從幕後走向了前台,更是加大了對軸心國的制裁力度,在國內不斷發展的工業水平促使軍工產品質量迅速提升,海陸空三軍武器裝備一躍成為世界領先。在世界,由於日本發起珍珠港偷襲促使羅斯福迅速解除中立國的束縛,1941年12月,美國名正言順地通過了出兵法案,正式加入同盟國行列,美國在出兵出槍的同時,還通過租借法案從同盟國手中獲得高額利益。

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的入列加速了二戰的進度,也使美國從此稱霸全球,是羅斯福奠定了美軍充當世界警察的基礎,也是羅斯福將美軍名正言順的派到了世界各地,一直到今。也正如此,他才連續四屆獲得美國總統,他是第一,沒有第二。

史達林,二戰使他飽受爭議也使他榮獲最高統帥榮譽,將一個農業大國帶向冷戰強國

作為蘇聯十月革命的直接參與者,列寧的接班人史達林,他在二戰中的表現一直廣為爭議。首先是史達林在德國閃擊蘇聯前的消極防禦思想廣受詬病。由於史達林對蘇德友好條約抱有幻想,致使德軍入侵前,蘇軍從上到下並沒做好戰鬥準備,蘇軍西部邊境軍區以及基輔戰役損傷巨大,可以說,這一系列戰役的失利與他的指揮和布陣存在著非常大的關係。

在蘇德戰爭中,交戰雙方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雙方統帥部直接指揮部隊,造成前線將領不能根據戰場實際指揮戰鬥,這是戰爭初期造成戰場傷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德軍來說,由於元首的過分干涉,使進攻莫斯科戰役時間延後和史達林格勒戰役失利;對蘇軍來說,過分強調進攻忽視防禦的後果給蘇軍帶來災難性的損失。

其次,沒有二戰,史達林的最高統帥地位就不會這麼穩固。他在戰前進行的一系列針對紅軍將領的運動整頓,不僅造成二戰時蘇軍缺兵少將,還客觀上使蘇軍將領人人自危,在戰場上因步自封。由於他實行了雙重領導制度,致使德國入侵後,蘇軍邊境軍需倉庫打不開,前線士兵赤手空拳打擊德軍。又由於他執行戰時絕不後退政策,使無數士兵死於自己人的槍下。

但是,沒有史達林的堅持和沉著冷靜,也就沒有蘇聯衛國戰爭的最終勝利。當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史達林特別渴望盟軍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雖然德軍的炮火已經夠得上克里姆林宮的樓頂,但史達林面不改色繼續閱兵並發表演講,是他的領帥作用和堅強意志鼓舞了蘇軍士氣,從這點看,史達林作為蘇軍統帥當之無愧。

另一方面,蘇德戰爭中,蘇聯軍民付出的巨大犧牲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沒有蘇軍在東線的殊死抵抗和牽制70%以上的德軍主力,就沒有盟軍成功登陸歐洲的可能,這也是蘇軍一直認為盟軍登陸對二戰作用不大的原因。

因此,雖然二戰造成了蘇聯的巨大損失,卻也凝聚了民心軍心,把一個農業大國鍛造成了一個工業強國,最後還成為戰後的兩大軍事強國之一。從一定程度上講,二戰重新塑造了一個嶄新的蘇聯,也將史達林推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邱吉爾,二戰最大受益者也是三人中最活躍的一分子,二戰使他成也吉爾敗也吉爾

如果把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三人放在一塊比較,二戰對於他們仨來說,受益最大的當數邱吉爾了,原因是其它二人在二戰爆發時已經在位,只有他是在戰火爆發時臨危受命,也是沒有參加選舉就直接當上首相的唯一人選。

有人說,沒有二戰就沒有邱吉爾戰時領袖的榮耀,更不可能讓他的才能得到施展的空間。縱觀整個二戰,英國扮演著一個英雄的失敗者角色,每場戰鬥都有參與卻都打得灰頭垢面,每次行動都有英軍的身影,卻在最終落得個讓人笑話的後果。

雖然二戰爆發時,英國人並不想打仗,這也怪不得邱吉爾,他是個主戰派也是強硬派,主要是前任張伯倫打下的綏靖政策底子,但邱吉爾卻用個人的不屈不撓填補了這個不足。應該說,美英蘇三國首腦中,唯有邱吉爾的印象給人們最深,原因就是他喜歡被人發現。

首先,邱吉爾旗幟鮮明與軸心國作戰。還在沒當首相之前,邱吉爾就因為反對張伯倫的消極妥協政策而聞名內外,當上首相後也是迅速發出抗戰到底的決心,尤其是他擅長演講的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創造的V字手勢也是盟軍勝利的象徵,一直流傳至今。

其次,邱吉爾甘願當綠葉不爭高低。憑心而論,邱吉爾也有他自己的苦衷,英軍在戰場上打得稀里糊塗,後院裡妥協派時有發難,但他卻能四處逢源左右協調。在國內,他將一切為了戰爭放在首位,直到戰後結束了,別人搶了他的首相位置,他還在為如何收拾戰後亂攤子忙乎。在國際上,他幾次親自充當說客到莫斯科見史達林,到美國見羅斯福,一面耐心解釋盟軍為什麼不能開闢第二戰場的事,一方面又通過租借法案為英國討來軍火裝備。

再次,邱吉爾聰明反被聰明誤,想投機取巧卻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二戰爆發後,邱吉爾雖然名義上支持蘇聯,實際上,從張伯倫開始,英國就想蘇德打起來,好讓德國禍水東移,包括德國與英國本土打得不可開交時,英國仍然在為非洲殖民地的事操心。但從整個戰事開始,英軍都在扮演著一個配角,除了蒙哥馬利在北非打贏隆美爾可圈可點外,英軍基本都在圍繞著英倫三島防空的問題上打得不可開交。

雖然邱吉爾左衝右突名利雙收,但他在英國民眾面前卻沒留下本錢,以至最終英國在戰後收穫勝利果實時,不僅沒有獲得應有的待遇,還欠下美國一屁股債,他個人也落得讓人搶走了首相之位。

從上面三點分析看出,是二戰將三個不同國度的人召集到一起,也是二戰使他們成為歷史名人。而邱吉爾之所以說他們仨是二戰巨人,就是間接地告訴人們,戰爭不僅需要無數將士衝鋒陷陣,還需要象他們那樣能謀善斷的統帥。因此,當我們在想起那些戰場上立下戰功的將帥時,也不能忘了那些在幕後布局下棋的人。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二戰風雲錄》

精彩推薦:葉利尼亞戰役規模不大,為何蘇軍格外重視,四個師授予近衛稱號

     他是二戰名將,為何有雙重國籍任兩軍元帥,還被德軍稱為最強對手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德國空軍全力保障,為何還滿足不了地面需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