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調查|對症排憂開良方解心病 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成為重要民生項目

新民網 發佈 2020-01-05T02:02:14+00:00

圖說:關愛老年人,多聽聽他們的心事 新民晚報資料圖 首席記者劉歆 攝 要過新年了,但家住彭浦新村的 76 歲嚴奶奶和老伴,卻不太能夠開心起來。他們的子女定居國外,是典型的空巢家庭。老倆口都患有各種老年疾病,但最令他們苦惱的是孤獨感與日俱增。

圖說:關愛老年人,多聽聽他們的心事 新民晚報資料圖 首席記者劉歆 攝

要過新年了,但家住彭浦新村的 76 歲嚴奶奶和老伴,卻不太能夠開心起來。他們的子女定居國外,是典型的空巢家庭。老倆口都患有各種老年疾病,但最令他們苦惱的是孤獨感與日俱增。這幾天,社區心理諮詢師多次上門探望,認真聽老人的傾訴,和老人拉家常、聊人生、談美好……在業已邁入老年社會的上海,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自然離不開對老年群體的心靈慰藉和心理疏導,為的就是要讓更多的笑容出現在老人的家庭里、生活中。最新一項調查顯示, 76% 的老人表示,需要社區在自己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其中, 26.5% 的人認為非常需要。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已把老有所養放到民生的重要位置,提出要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老年人心理健康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狀態,也是和諧家庭、和諧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七成老人有心理問題

近日,上海健康醫學院衛生保健部部長陳建萍領銜完成了一份滬上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調研的白皮書,樣本主要采自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書面問卷樣本近3500份。調查組還深入6個居委會,與社區幹部、居民進行了深入訪談。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問題和矛盾多發,導致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應激源迅速增加,也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困擾,個體焦慮較為普遍,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增加。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老年人中近70%存在心理問題,抑鬱心理占27%。」陳建萍在白皮書里開宗明義,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如何舒緩老年人的焦慮、抑鬱、心理行為偏差等問題,已經成為上海社區服務面臨的重要課題。

以彭浦新村街道為例,截至2019年6月,街道實有人口13.9萬,其中戶籍人口12.11萬,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4.97萬,是一個老齡化非常嚴重的社區。高齡獨居老人1600多位,失獨家庭244戶。雖然近年來彭浦新村街道在養老服務、老年醫療、老年人權益維護等方面不斷完善和提升,但社區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仍面臨著較大壓力,老年人在得到社會物質援助的同時,需要更多的心理和精神關注。

新民圖表 製圖/戚黎明

與配偶同住最為順心

受彭浦新村街道委託,上海市靜安心達社區心理諮詢服務社在2019年對轄區內老年人開展了心理健康需求調研。統計檢驗發現,在抑鬱和焦慮得分上,性別差異不顯著。不同年齡段老人在抑鬱和焦慮的得分上均有顯著差異。60-69歲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得分上要顯著低於70歲以上老年人;70-79歲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得分上要顯著低於80歲以上老年人;80-89歲老年人與90歲以上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得分上差異不顯著。

文化程度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得分上顯著高於初中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初中學歷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得分上顯著高於高中/職高/中專及以上學歷的老人;高中/職高/中專、大專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在焦慮和抑鬱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

已婚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的得分上要顯著低於離婚和喪偶的老年人;離婚和喪偶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

和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的得分上要顯著低於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的得分上要顯著低於獨居的老人。1個子女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的得分上要顯著低於其他數量子女的老人;3個及以上子女的老年人在抑鬱和焦慮的得分上要顯著高於其他數量子女的老人。

首要「心病」源於身體差

老年人的嚴重「心病」往往是伴隨著健康狀況出現問題而產生的。統計檢驗發現,身體健康狀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關係密切。老年人的抑鬱情緒從自身身體狀況「良好」、「一般」、「慢性病困擾」、「勉強可以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顧」逐漸加重,且差異均呈顯著性,日常生活需要照顧者抑鬱情緒最為顯著。而焦慮情緒則是在生活勉強可以自理者最為嚴重,其次為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顧者、慢性病困擾者,與身體狀況良好及一般者差異顯著。

從引起老年人自身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來看,身體健康狀況欠佳是排第一位的,其他原因依次為:衰老(記憶力差了、身體不如從前等)、自身的養老問題、家庭經濟困難、住房條件不好、家庭關係不和諧、生活太單調、無法發展個人愛好、第三代的養育問題、子女的婚姻感情問題、面對死亡(怕死的很痛苦、不想死等)、自身個性與情緒方面的問題、人際關係、因年老受到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等。

圖說:心理諮詢師陸安麗在彭浦新村居民家中為老人提供心理諮詢 楊藝 攝

放心養老才能更幸福

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心理服務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可喜的是,低齡社區老人願意參加志願者服務的意願較強烈。被調查者中,60-69歲的老年人中,約有26%的人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志願服務機會,去幫助社區更需要幫助的人。

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希望接受的心理服務是「入戶陪伴傾聽」。他們在心理服務內容方面對於「慢性病的心理調適」、「心理測驗或心理疾病的篩查」、「社區心理諮詢及轉診服務」、「如何讓面對衰老或者死亡的心理講座或團體活動」相對更為關注。

調研數據還顯示,「家庭醫護上門服務」「陪護就醫」「居家養老服務」「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在80歲以上高齡社區老人以及社區需要特別支持的老年人特殊群體中分值較高,與低年齡段老人以及其他群體老人對此的需求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由此可見,醫療保健服務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這些老年人最為關切、最為需要的生活服務。這些需求的改善和滿足將極大地提升這些老人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陳建萍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