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裝病七年求自保,到高平陵之變謀國,誰能看透司馬懿的一生

人淡然如菊 發佈 2020-01-05T02:05:12+00:00

司馬家和曹操司馬懿在史書和歷史名人口中筆下的風評皆為不佳,雖說是與曹操被同視為「欺侮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者」,但大多數人心中,司馬懿是遠不及曹操的。

司馬家和曹操

司馬懿在史書和歷史名人口中筆下的風評皆為不佳,雖說是與曹操被同視為「欺侮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者」,但大多數人心中,司馬懿是遠不及曹操的。司馬家四代人都和曹魏糾纏不休,司馬懿的父兄與曹操關係十分密切,時任中樞重臣的其父司馬防早在東漢靈帝熹平三年就推舉年僅二十歲的曹操舉孝廉為洛陽北部尉,因此曹操(當時曹家是被士大夫看不起的宦官之家)對這位貴人一直懷揣著感激之心。四十二年後的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為魏王,找來自己步入仕途的第一位恩師司馬防,特地邀請他來到鄴城敘敘舊聊聊天,沒多久司馬防長子、司馬懿長兄司馬朗就被徵辟為司空掾屬,後官至兗州刺史,是當時曹魏軍政集團的重要人物。

生在與最高統治者關係如此緊密的家庭,司馬懿於情於理於功名於利祿,加入曹魏政治集團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事。然而,事情並沒有像大部分人想像的那樣發展,司馬懿連續兩次拒絕天下第一大諸侯曹操的徵辟書,一次是建安三年曹操為司空,一次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為魏王。史書猜測其兩次不願出仕的原因是: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司馬懿可把自己折騰慘了。

七年之病不入仕

《晉書·宣帝紀》稱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司馬懿,字仲達,河南溫縣人。曹操網羅天下英才和念及與司馬防有忘年交,因而專門派人前去徵辟他到自己府中任職。當時的司馬懿被推薦為上計掾(佐理州郡上計事務的官吏),若是一般官吏遇到帝國炙手可熱的人物徵召自己去其麾下就職,肯定是二話不說就去了。司馬懿不一般,因而不願前去,辭官裝病婉拒。

曹操詫異,竟有人能抵制住這樣的誘惑,忍不住好奇心,便派人前去查探,看看是不是裝病有所圖謀。打探來打探去,沒個結果,曹操就沒再放在心上,忙別的事去了。這病一裝就是七年,沒破綻是不可能的,但均被一一化解,沒被曹操發現怪罪。某日,天大晴,司馬懿命人曬書,突起大風緊接著下起大雨,愛書的司馬懿從床上蹦起、飛奔似去救書。哪有病人的樣子。這副模樣恰好被路過一丫鬟看見,目瞪口呆地目睹全過程。司馬懿不足十五歲的髮妻張春華,擔心丫鬟走漏司馬懿裝風痹一事,心狠手辣地將她殺害。從此以後,司馬懿一家更加謹慎,下廚洗衣等雜事全由張春華操持。

一轉眼七年過去,建安十三年,曹操正準備南征荊州討伐孫吳,想起司馬懿這位老油條有點不放心,直接用十分強硬的口氣「若復盤桓,便收之」,還不來就把他抓過來。司馬懿被逼無奈,只好乖乖就範,遷往曹操府的世子曹丕屬官文學掾,即教導曹丕經學的小文官。這一年,司馬懿二十九歲。司馬懿很快就與曹丕、陳群、吳質和朱鑠打成一片,尤其是與後三位並稱「太子四友」。

仕途風波

曹操費盡心思徵辟司馬懿來,其實心思很簡單,就是擔心司馬懿跑去敵對勢力那與自己作對,不如將他放置在自己身邊,更好看管。事實證明,曹操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頭能夠多轉90度,用眼角餘光看清楚事物,從面相上說:野心勃勃。《相理衡真》記有:狼目,低頭反顧,蹙眉而視,黑多白少,心毒多妒,貪婪好淫。一次論事,司馬懿退下,曹操叫「仲達,等一等」,司馬懿一回頭,果真展露出兇狠歹毒的鷹視狼顧之相。曹操因此常告誡兒子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慮汝家事。」曹丕不聽,還多次幫助司馬懿逃過死劫。

曹操死後,司馬懿擔任丞相府長史之位,參與策劃漢魏禪代,為魏國建立立下大功。曹丕登臨地位之時,司馬懿已經是四十一歲的中年人,地位權勢不顯,但由於他是曹丕當年的潛邸之臣,黃初年間升官極快,一路從丞相長史轉尚書 、御史中丞 、侍中 、尚書右僕射、撫軍大將軍 、錄尚書事。曹丕帶兵出征,司馬懿留守後方執掌國家軍政大事。曹丕駕崩,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為四大輔政大臣。

此時的司馬懿在大多數人眼裡,只是一個沒有才能、沒有政績、沒有戰功的關係戶,官居高位只是因為和先帝曹丕關係好,所以不被人看起,位居四位輔政大臣末尾。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期是司馬懿和司馬家地位急劇上升的時期,這時候魏國國內的曹操時期的老將名臣死的死、退隱的退隱,只有司馬懿一人挑起大梁,負責東南的對吳戰爭和西北的蜀漢戰爭,南擒孟達、西拒諸葛亮、東平遼東公孫淵等等,軍事和政治聲望已至頂峰。而隨著其他三位顧命大臣、宗室元老和老臣們先後離世,司馬懿的地位已經是萬萬人之上、一人之下。

但儘管如此,魏明帝要罷黜司馬懿,只是一封詔書的事。但曹叡不會動司馬懿,因為一旦動他,國家不穩,外敵入侵無人可制。位極人臣的司馬懿進一步謀朝篡位,退一步很可能身死族滅,保持這個地位有點困難。司馬懿的軍事上的才能功績和政治上的影響力,讓曹魏君臣不安。司馬懿的榮寵地位高至無以復加的地步,有許多事都可以證明。例如景初二年正月,領軍征伐遼東公孫淵,皇帝親出洛陽送行,特許司馬懿三弟司馬孚和長子司馬師同行至家鄉溫縣,到家鄉後由國家出錢糧舉辦宴會,當地官員必須赴宴作陪。試問,魏國境內,除皇帝曹叡外,誰能壓司馬懿的排場?面對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司馬懿卻感到危機,作一首悲涼之詩: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朝野對司馬懿極度不滿,包括魏明帝曹叡在內,用各種事情參諫和質疑司馬懿(這些事的確是司馬懿做的)。青龍二年諸葛亮死後,蜀國已經無力無勇氣發動北伐戰爭,司馬懿卻長期滯留西北,並未領兵回朝。魏明帝曹叡直接質問:昔周公旦輔成王,有素雉之貢,今君受陝西之任,有白鹿之獻(司馬懿獻上白鹿)。周公代周天子攝政七年,犯下所有帝王的忌諱,曹叡的暗示,司馬懿應當明白。朝中大儒高堂隆臨終前告誡曹叡:「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鷹揚指統領武事的司馬懿。

曹叡臨終前幡然醒悟,明白是該抑制打壓司馬懿(但當時司馬懿成功征伐遼東準備班師回朝,需三個月時間),對自己身後事進行一系列安排:帝以燕王宇為大將軍,使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元老級別的司馬懿不在輔政大臣一列,並在凱旋歸來時不允許進入洛陽,而是繞遠路由河內郡西渡黃河回長安。詔令不是曹叡所下(曹宇 、夏侯獻頒下),當時他現陷入昏迷之中。醒來的曹叡聽聞此事,修改遺詔:保留曹爽,增補司馬懿。其餘人等不在輔政之列。

但魏明帝還是擔心司馬懿,認為曹爽應付不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便頻繁更改詔書,但直到曹叡駕崩,基本格調還是未變。

篡魏之路

後來發生的事,讓曹操、曹丕和曹叡知曉,定會大跌眼鏡,本是穩操勝券、安全消滅司馬懿集團的局面,被司馬懿簡簡單單地用高平陵之變扳回。曹叡剛死事情還是一片大好局面,在軍隊和朝堂上有著巨大威望及影響力的司馬懿被明升暗降為太傅,高高捧起,輕輕放下,沒有剝奪其所有權力。司馬懿節節潰敗,故意放棄正面對抗,「稱疾不上朝」,開始暗地裡謀劃政變、等待時機。曹爽集團大獲全勝,開始囂張跋扈起來,將滿朝文武和後宮郭太后(魏明帝曹叡之妻)全給得罪。

嘉平元年正月初三,曹爽兄弟與魏帝曹芳前去謁祭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馬懿趁機奪權,假借皇太后懿旨封閉洛陽城門,通過武力和智謀掌握中央禁軍,再洛水浮橋截斷,延緩曹爽集團回洛陽的時間。垂垂老矣的司馬懿領著大軍屯駐在洛水旁與曹爽談判,指著洛水發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權就可以回到洛陽與家人團聚享受榮華富貴。天真的曹爽相信,麾下大臣和將軍不相信還幫著司馬懿解釋。其實當時曹爽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挾天子以令各地大軍前來勤王,緊緊圍住洛陽城而不攻,逼著城中之人殺司馬懿投降。

可惜啊可惜,司馬懿都選擇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政變了,哪會只要大權。曹爽實在是很傻很天真,一點都不像朝堂上摸爬滾打的人物,這些詭計布衣黔首都不相信,他竟然信了。之後發生的事,用改天換地、血腥政變再合適不過,曹魏宗室沒一人及時反映過來,做出合理反抗。大部分曹魏宗室和忠於曹魏的大臣官員被壓上北邙山斬首示眾。有歌謠為證:王非王,侯非侯,千騎萬乘歸北邙。多少王侯公卿死於洛陽北邊的北邙山上,一大批一大批的頭顱被砍下,不分男女老少,幼童嬰兒都沒放過,百姓看著都心酸落淚。

大義所在的曹魏宗室都束手就擒被司馬懿殺光,其他地方上的州郡忠臣起兵反抗還有什麼用呢?如果,如果有一位曹魏宗室能夠挺身而出,打著勤王旗號起兵,絕對能夠將司馬懿趕下台。可惜一個沒有。想當初東漢末年,曹家和夏侯家人才輩出、顯赫一時,為什麼幾十年時間過去,全變成些引頸受戮、酒囊飯袋的蠢貨。

一生總評

司馬懿的一生變幻莫測,沒有真正信守的人生信條,仿佛是隨波逐流、因勢而變。青年時代被逃避出仕險些入獄,壯年時期竭精殫慮謀劃漢魏禪代和壯大保護魏國,晚年時期發動政變徹底摧毀曹魏王朝。近代陳寅恪先生評價司馬懿是不忠不信 、不仁不義的典型人物。策劃魏篡漢,二十年後政變奪權,是為不忠;立下誓言還欺騙政敵致使同黨蔣濟食言氣憤而死,是為不信;征伐遼東時將放下武器的七千戰俘全部殺害,是為不仁;髮妻張春華為他安全殺人,年老珠黃後冷落嫌棄怒斥為「老物可憎」,是為不義。

司馬懿的思想和信仰從青年到壯年變化了,壯年到老年也變化了,不斷地「否定革新」。這位漢室遺留「忠臣」、曹魏重臣和晉王朝的奠基者,談起他,實在難有好心情和好評價。司馬懿自始至終都沒有堅持完全一樣東西,對漢室的忠誠,對曹魏的忠誠,後來只剩下對自己的忠誠。

參考文獻:《晉書》《三國志》《世說新語》

註: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及時予以致歉/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