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楊爍吼孩子上熱搜:過於嚴厲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光明網 發佈 2020-01-05T02:06:37+00:00

本文約225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前幾天,《爸爸去哪兒》第六季開播,演員楊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被熱議,上了熱搜。楊爍對兒子楊雨辰要求十分嚴格,在一個片段中可以看到,從下車開始,短短几分鐘的路程里,吼了孩子不下10次。

本文約225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前幾天,《爸爸去哪兒》第六季開播,演員楊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被熱議,上了熱搜。

楊爍對兒子楊雨辰要求十分嚴格,在一個片段中可以看到,從下車開始,短短几分鐘的路程里,吼了孩子不下10次。

從服裝、走路速度、姿勢,各種不滿指責,走得不對就讓孩子跑回去重新走,全然不顧這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7歲的孩子還需要克服高原反應。

「衣服拉好」

「快走!」

「所有人都在等著你啊,快點!!!」

「包背好了!」

「能走直路嗎?腳尖沖前,腳尖沖前!」

情緒不穩定、動不動發飆,螢幕前看的人都覺得害怕、不寒而慄,更不用說給7歲孩子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在採訪中,楊爍更是表示,不會放棄這種教育方式,因為他是男生,要成為男子漢,所以會對他比較嚴厲。

然而,這種嚴厲,對孩子真的就好嗎?

過於嚴厲的管教

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自卑

楊爍曾坦言,平時跟孩子相處很少,7年中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足半年。

可是在難得的親子相處時光中,最重要的平等溝通、愉快陪伴、建立感情卻被「軍訓式育兒」代替了。

在家裡突然檢查作業、突然考孩子看過的書中的內容,神情和語氣充滿了不信任、懷疑,像是審訊犯人一般的氣氛,孩子戰戰兢兢。

工作人員問楊雨辰喜歡爸爸在家裡嗎?小小的孩子直接說出「不太喜歡」的心裡話。

在楊爍面前,楊雨辰永遠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緊張害怕,小心翼翼又孤立無援,不知道下一秒等著自己的又是什麼狂風驟雨,同時又對爸爸百依百順,說什麼做什麼,從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充滿了不自信。

平靜或許可以假裝,笑容可以擺出,可那雙哀傷、驚恐的眼神,我想是騙不了人的。

科學研究表明:人在幼年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的建立,影響著一生的愛和安全感。

越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越是渴望來自父母穩定的愛與關懷,這對於孩子建立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非常關鍵。

過於嚴厲的管教,情緒不穩定,動輒吼叫打罵、指責打擊、嘲諷挖苦,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缺乏安全感,迷茫、無所適從。

所以他只能慢慢學會乖巧聽話、卑微地討好,失去了自己的聲音,不利於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

越是嚴厲,孩子表現反而越差勁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曾做過一項「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調查發現,父母對孩子過於嚴管,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

現實中的很多真實的例子都告訴我們,太過嚴厲的管教,反而會造成孩子錯誤不斷、能力低下、愛撒謊、叛逆。

首先,過於嚴厲,看不慣孩子哪怕很微小的差錯,喜歡指責打擊,會改變孩子的心理穩定性和自信心。

孩子做一件事,一直考慮的是害怕自己會犯錯導致被罵,而不是如何全力把這件事做好。

越是擔心害怕就越容易焦慮,越是心理不穩定、不自信,就越是做不好,造成惡性循環。

孩子不能盡情地舒展自我,畏畏縮縮,缺乏充分的勇氣和底氣探索各種新鮮、有挑戰的事物,最終表現為各種能力的低下。

其次,過於嚴厲,可能父母覺得是一種愛的方式,但是對孩子來說,很難感受到其中「愛」的成分,他只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總是「不好的」「不對的」「不值得被愛的」。

長期得不到該有的尊重,從來感覺不到肯定和溫情,直接切斷了孩子的表達、傾訴意願,造成親子關係疏離,衝突不斷,最終演變成孩子對父母的恨意、敵對、叛逆,故意與父母期望的樣子背道而馳。

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讓孩子內心充滿能量,自尊、自愛、自信,這樣被好好愛過的孩子,才會自發地朝著好的方向走去。

愛和鼓勵,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

這種信心的喪失,來自於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沒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這對許多父母來說,很難理解。

他們總覺得嚴加管教才是教育,讓孩子聽話、乖巧、事事做得毫無差錯,所以眼睛一直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問題」,一點不滿意就開始指責。

這其實是觀念上的錯誤。

孩子的成長,需要寬鬆、溫馨的家庭氛圍。愛和鼓勵,永遠是指引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走向優秀最好的教育方式。

用父母的權威鎮壓,通過吼叫怒罵、威脅命令、打擊嘲諷來讓孩子做得更好,或許短時間內能看得到成效,但帶給孩子的隱形傷害和負面影響也會給未來埋下隱患。

原則問題上需要嚴肅教育孩子,也不應該是通過兇狠的語言、情緒來達到目的,而是採取溫和而堅定的正面管教。

控制自己的情緒,好好說話,不語言暴力,平等理智地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引導他學會解決問題。

同時,不要總是拿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拿過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承認他們在身體、心智發展上的限制、經驗上的不足,接受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差異性,給他們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多一點包容和欣賞,多看看孩子的閃光點,給他恰當的鼓勵。

英國一位媽媽戴安倫曼斯曾有一首小詩,寫盡很多父母的心聲: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蹲下,再溫柔地訴說。

我會,多將拇指豎起,少用食指指點。

我會,拿出更多微笑給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少用眼睛看分數表,多用眼睛看優點。

我會,注意少一點責備,而去多一點關心。

我會,將板著的臉收藏,

而成為孩子的玩伴,跟著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早早地將他推出門……儘管我很心疼。

我會,多擁抱,少攙扶。

我會,效法愛的力量,不再追求對權力的愛。

如果……

如果,已經沒有如果,

我不再後悔過往行動,從當下開始。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學習與反思,再次成長的過程。

希望所有父母,在還來得及的日子裡,能夠懂得「效法愛的力量」,少一點嚴苛的指責吼叫,多一些善意和溫情給孩子。

文章來源丨轉載自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

作者單位丨北京師範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