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魏國名將,卻因立下大功而死,死後多年不得平反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1-05T02:22:02+00:00

個人認為鄧艾是三國後期死得最為冤枉的人了。明明是滅蜀之戰的功臣,但是最後被鍾會污衊,被司馬昭處死,進而演化成了一場「二士爭功」的悲劇。然而鄧艾之死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鄧艾之死的背後,隱藏的是司馬氏集團的內部矛盾,也是司馬氏集團與曹魏集團的根本區別。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個人認為鄧艾是三國後期死得最為冤枉的人了。明明是滅蜀之戰的功臣,但是最後被鍾會污衊,被司馬昭處死,進而演化成了一場「二士爭功」的悲劇。然而鄧艾之死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鄧艾之死的背後,隱藏的是司馬氏集團的內部矛盾,也是司馬氏集團與曹魏集團的根本區別。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鄧艾之死

在滅蜀之戰中,鄧艾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功臣。李白曾經說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因此最初的滅蜀之戰並不容易。

按照鍾會的規劃,鄧艾應當與鍾會在劍閣會師。但是姜維搶先一步入主劍閣,讓這個會師計劃擱淺。這時候鄧艾就顯現出自己作為名將的素養了。他天才般地提出了戰術「偷渡陰平,直取蜀漢」,最終一人滅一國,立下了伐蜀之戰的首功。

但是鄧艾的舉動卻引發了鍾會的不滿,因為鄧艾的舉動,鍾會作為這一次伐蜀之戰的主將落得一個無功而返的下場,這對於高傲而且迫切想要立功的鐘會來說是一次「打臉行為」。因此鍾會便上書說鄧艾獨斷專行、居功自傲。其實說實話,鍾會的指控也並非是無的放矢,鄧艾當時確實是有此類舉動,據記載:

「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

當時伐蜀之戰的主將是鍾會,但是在對於蜀國諸臣的處理時候,鄧艾卻絲毫沒有理會這位主將的意見,而是獨斷專行,自己把事情都處理好了,儼然自己是這一次伐蜀之戰的主將。

說實話,鄧艾的舉動不僅引起了鍾會的反感,而且引起了遠在天邊的司馬昭的警覺。一個在外打仗的將軍,戰勝之後卻在那裡收攏舊國人心,這種行為確實讓人起疑。並且在司馬昭要求鄧艾將劉禪送到魏國來的時候,被鄧艾以會引起吳人反感的藉口給拒絕了。

因此司馬昭通過師纂給鄧艾以敲打,傳話說:「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就是說你鄧艾有什麼事情要及時匯報,不能自己就做決定了。結果鄧艾依然我行我素,絲毫沒有管司馬昭的命令。

藉助這個時機,鍾會就對鄧艾下了黑手,史書上記載:

「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在鄧艾自己的「作死」舉動,鍾會、師纂等人的上書奏言,司馬昭的懷疑之心的綜合作用下,鄧艾便被裝上囚車送回魏國迎接死亡。

但是我們細細一想,要是說到囂張跋扈,恐怕鄧艾是遠遠比不上鍾會,但是為什麼鄧艾會落得這個下場呢?背後的原因卻是司馬氏集團的內部矛盾。

二、司馬氏集團的內部矛盾所在

司馬氏集團的組成與曹魏集團的組成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可以說司馬氏集團幾乎都是由曹魏功臣後裔等大族組成,注重家世、才華等因素;而曹魏集團則是不論出身,只看才能,卑賤之人也能獲得晉升資格。

曹操在用人的時候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本人曾經親自下詔書談自己對於人才的要求: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也就是說曹操不論出身,不論品德,對於人才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有真才實幹。因此曹操手下有罪犯出身的典韋、有貧寒文人郭嘉、有名聲極差的謀士賈詡等,共同構成了曹魏集團,也為曹操打下了不世功業。

我們再來看司馬氏集團,司馬氏集團的組成人員則基本上都是以家世、才華等相差無幾的曹魏功臣組成。其中例如說是出身自潁川鍾氏的鐘會、出身夏侯氏的夏侯玄、出身諸葛氏的諸葛誕等人,其中雖然有人後面因為種種原因與司馬氏為敵,但是不能遮掩的是其才華以及家世上的認同感。

因此在司馬氏集團之中就有了矛盾,那就是勇於實幹的事功型人員與出身顯赫的豪族型人員之間的矛盾了。事功型人員有著功勞與能力但是卻無法融入上層,豪族型人員依靠家族庇護就可以輕輕鬆鬆坐擁大權,因此雙方之間形成了一種矛盾,其中的代表又是鄧艾與鍾會。

為什麼鄧艾戰功赫赫卻始終無法進入司馬氏集團的核心呢?

首先是因為鄧艾出身卑賤。鄧艾是個放牛娃出身,據記載:

「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

鄧艾從小就沒有父親,靠給別人放牛為生。雖然後面鄧艾憑藉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將軍,但是他這種卑微的身世是令當時的大族們所瞧不起的。因此鄧艾也沒有機會融入大族之中。

還有一個說起來蠻有歧視性的問題,即鄧艾的口吃。《世說新語》中有如此一個故事: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鄧艾雖然才思敏捷,但是因為其口吃的毛病,始終無法融入以清談辯論為主的文化氛圍之中,這也使得他無法融入司馬氏的集團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夏侯玄忠心於曹魏但是反對司馬氏,因為其在家世以及文化上的成就,他一樣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崇敬,被名士們視作「自己人」;鄧艾雖然富有才華並且作戰勇猛深受司馬懿的賞識,但是因為其家世以及文化上的不適性而始終無法融入核心集團。

即便是無法融入核心集團,最多也就是跟原來一樣在邊疆打仗就是了,那麼為什麼鄧艾必死呢?

三、為什麼死的是鄧艾?

當時入蜀作戰的人中,論氣焰囂張,無人能出鍾會之左,為什麼死的是鄧艾而不是鍾會呢?僅僅是因為鄧艾融不進這個圈子嗎?我想未必。

其實從滅蜀之戰前,司馬氏就開始逐漸削弱鄧艾的勢力了。在256年,鄧艾被封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這一點是值得推敲的。因為原本此地只設雍涼都督職務,曹真、司馬懿等人均擔任過雍涼都督,以鄧艾之功,此位置非他莫屬。

但此後雍涼都督被司馬氏拆分為隴右都督和關中都督。隴右都督由鄧艾擔任,更加重要的關中都督則由司馬氏的宗族司馬望擔任。由此可見司馬氏一方面想利用鄧艾的軍事才能,一方面又不夠信任鄧艾的心理。因此我們可見,司馬氏對於鄧艾是有著信任危機的,但是此時這種信任危機還僅僅是潛在的沒有爆發出來。

此後司馬昭想要伐蜀以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地位,遭受鄧艾反對,這種信任危機進一步加深。這一點我們可從伐蜀之戰中經驗豐富、驍勇善戰的鄧艾僅僅是擔任了副將率領一支偏師可見,即便是一支偏師,司馬昭也安排了廷尉衛瓘來監督鄧艾的行動。

此後滅蜀之戰勝利,鄧艾立下了頭功,但是卻獨斷專行,自己就冊封了蜀漢的諸位大臣以求收買人心。這一點更加引起了司馬昭的恐慌。最終在鍾會、衛瓘等人的添油加醋下,鄧艾落得慘死的下場。在這場添油加醋中,我們也可見司馬昭更加偏向於與自己相似的鐘會等大族子弟。

鄧艾之死,既是源於司馬昭的信任危機,也是鄧艾淪為了事功型官員與豪族型官員鬥爭中的犧牲品。

四、鄧艾的身後事

鄧艾不是個普普通通的小官,而是征西將軍、隴右都督,鄧艾之死自然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就是鄧艾部下的反應。

在滅蜀之戰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鄧艾的部下本應該獲得豐厚的賞賜才對。但是因為鄧艾一事,鄧艾的部下本來應該獲得的賞賜卻被壓制。據記載:

「而乙亥詔書,州郡將督,不與中外軍同,雖在上功,無應封者。」

就這樣,鄧艾的部下的封賞就被壓制了。司馬昭似乎也明白鄧艾之死是出於冤情以及自己壓制鄧艾部下封賞一事的不公平,因此還派了自己的手下唐彬去觀察隴右的形勢,看鄧艾的部下有沒有謀逆之心。

此後西晉立國,按理來說鄧艾的冤案應該被平反了,就如同岳飛的冤案在宋孝宗的時候被平反一樣。但是鄧艾平凡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說來有趣,當時司馬氏家族為了彰顯自己的寬容大度,給淮南之叛的諸葛誕平反,給謀逆之罪的王凌平反。但是被誣陷的鄧艾,卻以「矜功失節」的罪名被拒絕平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

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王凌為為太原王氏之後,諸葛誕為琅琊諸葛氏之後,即便是他們有著種種罪名,但是司馬氏一樣需要依靠他們家族的力量,因此不得不給此二人平反以收攏其家族。至於說鄧艾,因為沒有其背後的家族勢力的支撐,因此屢屢得不到平反。這也可以說是豪族型官員的勝利了吧。

此外,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就是提出給鄧艾平反的人,或是鄧艾的舊部例如說議郎段灼,或是蒙受鄧艾之恩的前蜀漢官員例如說是樊建等。但是因為這一批人地位較低且人微言輕,因此他們的意見往往被忽視。真正有話語權的,能派上用場的曾經與鄧艾同朝為官,深知鄧艾冤屈的曹魏舊臣、豪門子弟卻緘口不言。事功型官員與豪族型官員之間的分歧可見一斑。

五、總結

鄧艾之死,實在是可以算得上是三國末期的第一冤案了,其死也不僅僅是《三國演義》中鍾會污衊如此簡單。在鄧艾之死的背後,隱藏的是三國末期的事功型官員與豪族型官員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分歧。

為何鄧艾出來充當了這個分歧的爆發點呢?最大原因是因為鄧艾陷入了司馬昭的信任危機之中。

悲哉鄧艾!惜哉鄧艾!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