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康熙是一位熟稔醫學的帝王,曾給曹雪芹祖父看過病

北中健康 發佈 2020-01-05T02:37:39+00:00

他說:「人有病請醫療治,必以病之始末詳告,醫者乃可意會,而治之亦易。往往有人不以病原告之,反試醫人之能識其病與否,以為論難,則是自誤其身矣。又病各不同,有一二劑藥即療者,亦有一二劑藥不能即療者,若急望救,以一二劑藥不見病減,頻換醫人,乃自損其身也。凡人皆宜記此。」

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皇帝康熙,不僅治國有方,使大清王朝出現了「康乾盛世」,而且他對醫學保健亦頗有研究,使他成為封建社會裡的一名長壽皇帝。康熙皇帝對醫學有相當深入的認識,並且親自參與醫療實踐,確實是一位熟稔醫學的帝王。

康熙對養生有通達的認識。他說:「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爾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蔽矣。」康熙還強調身體若無大病,只是「微有不豫」,只須比平常稍減飲食,不必大減。

他說「今之醫生,一見人病即令勿食,但以藥物調治。若或內傷食者,禁止猶可;至於他證,自當視其病由,從容調理,量進飲食,使氣血增長。苟於飲食禁之太過,惟任諸凡補藥,鮮能資補氣血而令之充足也。養身者宜知之。」

康熙認為,醫生應當有良好的醫德。他對那些於醫理一知半解、以謀取病人錢財為生的江湖醫生十分反感。他說:「今之醫生,所學既淺,而專圖利,立心不善,何以醫人?」 在醫患關係方面,康熙以為病人應當積極配合醫生診治。他說:「人有病請醫療治,必以病之始末詳告,醫者乃可意會,而治之亦易。往往有人不以病原告之,反試醫人之能識其病與否,以為論難,則是自誤其身矣。又病各不同,有一二劑藥即療者,亦有一二劑藥不能即療者,若急望救,以一二劑藥不見病減,頻換醫人,乃自損其身也。凡人皆宜記此。」

康熙對治病用藥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說:「藥品不同,古人有用新苗者,有用曝干者,或以手摺口咬,撮合一處。如今皆用曝干者,以分量稱合,此豈古制耶?如蒙古有損傷骨節者,則以青色草名綽爾海之根,不令人見,採取食之,甚有益。朕令人試之,誠然。驗之,即內地之續斷。由此觀之,蒙古猶有古制。藥惟與病相投,則有毒之藥,亦能救人;若不當,即人參,人亦受害。是故用藥貴與病相宜也。」「醫藥之繫於人也大矣。

古人立方,各有定見。必先洞察病源,方可對症施治。近世之人,多有自稱家傳妙方可治某病,病家草率,遂求而服之,往往藥不對證,以致誤人也。可勝言哉!」康熙不僅喜愛中醫,同時還對當時傳入中國不久的西醫也很感興趣。康熙在 40歲那年得了瘧疾,太醫們多方醫治無效。此時西方傳教士向他進獻金雞納霜,康熙派四大臣試驗,先令患瘧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許,亦覺無害,遂奏請皇上進用。不久,康熙的瘧疾亦愈。康熙帝病癒後,鑒於金雞納霜確為治瘧良藥,時常以之賞賜臣下。

為了深入研究西醫學,康熙帝還讓西方傳教士翻譯西方的醫學著作,為巴多明翻譯的西醫學著作賜名《格體全錄》。康熙喜愛醫學,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是親自參加臨床實踐,為人治病療疾。他如果知道某位大臣患病,往往賜給大臣藥物或擬定方劑。康熙四十九年(1710),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患疥瘡臥病兩個多月,便是由康熙命服地黃湯後痊癒。

曹寅上折感恩,摺子中說:「臣今歲偶感風寒,因誤服人參,得解後,旋復患疥,臥病兩月有餘。幸蒙聖恩,命服地黃湯得以痊癒。目下服地黃丸,奴身比先覺健旺勝前,皆天恩浩蕩,重賜餘生。臣螻蟻下賤,真肝腦塗地不能仰報萬一。」

康熙看後朱批說:「知道了。惟疥不宜服藥,倘毒入內,後來恐成大麻風症。出海水之外,千方不能治。小心,小心!土茯苓可以代茶,常常吃去亦好。」康熙在晚年所作的一首詩,頗能概括他的養生之道:「淡泊生津液,清虛樂有餘。鬢霜漸薄德,神憊恐高譽。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書。山翁多耄耋,精食並園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