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廢掉皇后,太后太子都同情廢后,為何宣宗自己也後悔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1-05T02:38:58+00:00

歷史上皇后被廢,雖然可能受到大臣及民間老百姓的同情,可能受到太后同情,可能受到皇帝兒子同情,但是連皇帝也同情,也後悔的情況,卻非常少。(胡皇后劇照)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她被明宣宗朱瞻基廢黜後,就受到了張太后的同情。

歷史上皇后被廢,雖然可能受到大臣及民間老百姓的同情,可能受到太后同情,可能受到皇帝兒子同情,但是連皇帝也同情,也後悔的情況,卻非常少。

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她被明宣宗朱瞻基廢黜後,就受到了張太后的同情。此後宮中但凡要舉行宴會活動,張太后就會把胡善祥引到孫皇后的上首去坐。這也是對明宣宗無聲的抗議。

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上台以後,立刻就給已經去世的胡善祥上諡號「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也就是說,恢復了當年她的皇后稱號。

如果是別的皇帝恢復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也罷了,明英宗恢復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就不一樣了。因為明英宗是孫皇后的兒子。孫皇后是誰?就是當年和胡善祥爭皇后之位的人。也就是說,明宣宗就是為了孫氏,廢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把孫氏立為皇后的。孫皇后和胡善祥顯然屬於情敵。

作為情敵的兒子,明英宗給胡善祥恢復了皇后的稱號,由此可見,明英宗有多麼同情胡善祥。

不只是大臣同情,不只是太后、皇帝的兒子同情,連皇帝自己其實也同情廢后,甚至感到了後悔

後來,當有人提到這件事的時候,明宣宗還說「此朕少年事」。言語中不但有後悔,還有檢討,覺得自己年輕時當皇帝不成熟,辦下了糊塗事。

那麼,明宣宗廢了胡善祥皇后之位,為何自己也同情她,也後悔這件事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為何胡善祥會引起大臣、太后、皇帝兒子的一致同情?

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胡善祥很有「婦德」。胡善祥是朱棣親自給朱瞻基選的妃子。朱棣是朱瞻基的爺爺。朱棣之所以給朱瞻基選胡善祥,就是因為胡善祥非常仁厚寬善,同時也謹遵守「婦德」。「德言容功」,品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是胡善祥被朱瞻基廢黜之後,她不哭不鬧,表現得相當的穩重。當然了,這並不表明胡善祥無所謂,而是她謹守「婦德」,接受命運不公平的對待。

三是胡善祥對張太后始終很孝順。胡善祥被廢之前,一直非常孝順張太后。就算她被廢以後,她依然對張太后非常恭順,整天和張太后呆在一起,端茶遞水,噓寒問暖。張太后之所以那樣同情胡善祥,也是因為胡善祥的表現非常好。後來,張太后去世以後,胡善祥更是終日以淚洗面,也就過了一年,她就鬱悶而終。

那麼,既然胡善祥表現得那麼優秀,為什麼朱瞻基還一定要廢黜她呢?

朱瞻基廢黜胡善祥的理由,僅僅有一條,就是胡善祥沒有為他生下兒子。而孫皇后為他生下了長子朱祁鎮。

但是,用這一條理由就廢黜胡善祥,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誠然,古代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但是胡善祥也不是不生育,她生了兩個女兒,不過沒有生兒子罷了。也不算「無後」吧。再說了,「無後為大」,是講「孝」的問題。但前面我們也說了,胡善祥其實一直很孝道啊。既然很孝道,就不存在「不孝」的問題了。因此,朱瞻基用這一條來廢黜孫皇后,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就算胡皇后沒有兒子,但是像歷史上這樣的情況很多,皇帝也很少廢掉皇后。

有人可能會說,朱瞻基考慮的是,因為太子是孫氏的兒子,皇后是胡善祥,這似乎不合適。其實根本不需要這樣考慮,對於孫氏來說,自己肯定不高興。兒子是太子,自己卻不是皇后。不過對於朱瞻基來說,反而應該更高興。太子不是皇后的兒子,這樣一來,自己去世後,就可以避免太后干政。因為皇帝畢竟不是太后的兒子,太后也不敢那麼肆無忌憚。總之,顯然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可以達到相互之間的權力制衡。

既然是好事情,既然可以達到相互之間的權力制衡,為何朱瞻基卻並不採用這種方式呢?

朱瞻基後來說他後悔了,覺得自己做的這件事,是「少年事」。也就是說,他之所以後悔,就在於他認為這是「少年事」。當年輕皇帝的時候,對后妃的看法,只是看這個后妃是否好看,是否奉迎自己,而不會考慮政治。只有到了年紀比較大一點的時候,對夫妻情事看得不太那麼重的時候,才會認為政治更重要,江山社稷更重要。

不過到了那時候,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改不過來了。所以朱瞻基才會顯得很後悔,很同情胡善祥。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