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一:婆羅門教前生—吠陀教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1-05T02:56:36+00:00

婆羅門教-印度教之一:婆羅門教前生—吠陀教 (1)神靈觀念  吠陀教指早期吠陀時代的宗教,它是由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人遊牧部落的信仰逐漸演化而成的,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反映了約公元前1000年以前城邦奴隸制形成時期的社會。


婆羅門教-印度教之一:婆羅門教前生—吠陀教

(1)神靈觀念
  吠陀教指早期吠陀時代的宗教,它是由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人遊牧部落的信仰逐漸演化而成的,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反映了約公元前1000年以前城邦奴隸制形成時期的社會。
  早期吠陀時代的神靈觀念是具有主神傾向的多神教。有三界神:天神指伐樓拿、蘇利耶(太陽神之一)、烏莎斯(黎明神)等;空界指因陀羅(雷神)、伐由(風神)、帕闍尼耶(雨神)等;地界指阿耆尼(火神)、婆羅室伐底(河神)、蘇摩(酒神)、弟克羅(馬神)、毗濕奴(這時候為牛神)等。此外,還有閏羅(鬼神)、羅剎(魔神)、阿地底(無限神)、伐屍(語言神)等神靈,弄不清他們屬於哪一界神靈,也許就叫冥界神靈。
  在諸神靈之中大部分是自然神,如雷神、雨神、風神、馬神、牛神等,少部分是抽象神,如閏羅神、惡神(即魔神)、無限神等,這些神可能原都是氏族部落的保護神。《吠陀本集》中的《梨俱吠陀》及其它吠陀著作對以下三位神特別偏愛。第一是天神伐樓拿,被認為是" 宇宙大王" ,描繪的形象是以火神阿耆尼為面、太陽神蘇利耶為眼、風神伐由為呼吸器官,以星為使者,常騎馬巡視於太空;第二是雷神因陀羅,《梨俱吠陀》的頌文有 1/4 是讚頌他的;第三是火神阿耆尼,說他是由兩塊木條放在一起摩擦而生,可以驅散黑暗,給人帶來光明和財富。相比較而言,按《梨俱吠陀》的描敘,早期吠陀時代特別尊敬雷神因陀羅,說他打死了危害人類的蛇妖(旱魔),把被惡神或魔神切斷的的水放出來澆灌土地,給太陽光創造了閃電使之能普照大地,在豪飲蘇摩汁酒以後擊殺妖魔和" 黑皮膚" 敵人。在神靈觀念的發展過程中,因陀羅實際上取得了主神的地位。

  在吠陀教時期神靈的形象大部來自雅利安人的生活和氏族部落首領。如雷神因陀羅,身軀高大,膚色為荼褐色,這大概是雅利安人自己的膚色;手中執金鋼杵(青銅鑄造),這是部落首領們的權力象徵;經常站立在兩匹馬拉的軍車上,車後面有風神伐由和暴風神摩錄多作為扈從相隨,這大概是雅利安首領們出征時的情景。神之間經常發生爭鬥,據說天神伐樓拿和因陀羅因小事就展開一場激戰,最後也許打了一個平手,也許天神伐樓拿主動認輸,反正他們之間又平息下來了,這實際上是部落之間戰爭結局的寫照。早期吠陀時代,神靈的形象從面部來說是人形;從手、臉、頭的個數,往往又是多手多頭多臉面的;從關係來說,往往是有配偶有子女有親屬關係的;從表現來說,有怒有喜,有司惡司善或司善惡不同的行為。
  在早期吠陀時代,開始時等級界限並不明確,雷神、天神、火神這些大神之間並沒有統率關係,雷神因陀羅也是大神中的一員,後來逐漸尋求統一,首先是把因陀羅、伐樓拿、阿耆尼之間互相聯繫起來,如" 因陀羅一阿耆尼" ," 因陀羅一伐樓拿" ,逐步使神界有了上下的等級,如大神旁邊有受其管轄的次神等。但從總的來講,《梨俱吠陀》時代是眾神叢生,各司其職,《沙摩吠陀》等三部著作雖經常提到因陀羅神,可還沒有把這尊神上升為唯一的創造神,他們還處於多神教階段,各種神靈大體都是自然現象的抽象化、神秘化,如雷、雨、風、河、語言等等神靈。
  

(2)僧侶和種姓制度神話
  早期吠陀時代已經有了從事闡釋吠陀著作和主持祭祀事務的僧侶階層,不過這時的僧侶不是常住神廟的神職人員,他們還沒有神廟、神殿。僧侶階層是指雅利安人中間通曉吠陀、立志修行、懂巫術會咒語、有資格主持祭祀的人。他們常被看作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與後來的僧侶階層有所不同。
  種姓制度可能早在公元前 2000 年間就已經存在,開始主要是雅利安人與被征服民族之間的區別,當僧侶階層出現以後,這個階層的人創造了四種姓形成的神話。《梨俱吠陀》說,有一個叫普魯什的原始巨人,諸神以他作為祭品,在祭祀中創造家畜和野獸,出生母牛、母山羊、母綿羊等雌性之動物繁衍後代,在肢解普魯什的時候,諸神又把他的口變成了婆羅門種姓,手變成了剎帝利種姓,腿變成了吠舍種姓,腳變成了首陀羅種姓。在《吠陀本集》中其他著作里,普魯什的形象有所改變,一般是把他描繪成一個橫臥在大地上的人物。在上古印度銘文有婆羅赫曼化身為四種姓。在婆羅門教中普魯什和婆羅赫曼為一個人。《摩奴法典》里婆羅赫曼是有目的創造四種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早期吠陀時代一是強調諸神共同製造出四種姓,二是強調諸神也要進行祭祀(沒有講祭祀的對象,所以這裡的祭祀有創造的意思),三是強調諸神首先創造的動物為母性。按照這個神話,種姓制度及每個人從事的職業、生活的貧富、地位的高下,都是神造成的。

(3)祭祀與祈禱
  早期吠陀時代有靈魂的觀念,有墓葬的習俗,但祭祀的對象主要是各種各樣的神靈,還不是死者的亡靈。據研究,他們這時候可能還沒有" 三世輪迴" 之說,還不用對亡靈加以特殊的祭典。
  他們沒有神殿,也不認為神是在某一個地方長期居住。這時,他們在森林空場和水源河流旁邊選一塊地方,臨時搭一個棚子,修造一個土墩子,作為祭神的場所。在場所里,沒有神像,人站在土墩旁邊,面向大森林和水源舉行祭祀儀式。祭祀時要向神獻祭,以農業物和植物的果實為供品,有時也以活人為供品,每次必備的供品是蘇摩汁(或叫蘇摩酒)。蘇摩是一種蔓草的名稱,摘其莖加牛乳、麥乳等發酵釀製而成,據說具有神力。祭祀的日期一般選擇在國王繼位、播種和收穫日期、戰爭開始和結束之日等。在祭祀時,由婆羅門種族的專門人士(即後來的僧侶)念禱文,唱頌歌,並配以歌舞。
  祭神的場所可根據需要加以變化,可幾尊神一起受供奉。祭祀的目的並不是尋求來世如何,他們可能在這時候還不大關心來世,而是特別關注現實,主要是為了祈求今世幸福。

  早期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十分重視祈禱,不僅祭祀時念禱文,而且遇事都念禱文,《吠陀本集》的所有著作絕大部分是由頌歌、禱文、咒語構造的。
  祈禱主要是為了得到永生,在他們看來,不僅人會生老病死,就是神也不是永世長存的,如大神因陀羅也不能逃脫劫數,當新的一劫來到時,新的因陀羅就會代替舊的因陀羅。因此,祈求消災去病和讓人得到現實的永久幸福,是祝禱的基本內容。此外,他們講的鬼都是惡鬼,所以雖承認有鬼但不明確人死以後是否為鬼(鬼在他們那裡有精怪的意義)。他們講的神幾乎都為寬厚的仁慈神,即使可使人生病的神也能給人治病,所以認為有罪的人向神祈禱可以免除罪過,有難的人通過祈禱能消除災難。祈禱的方式可站立可跪拜,可自己禱告可由婆羅門人士代禱。
  吠陀教的觀念和儀式同後來的婆羅門教有所差別,他們的組織非常鬆散,還沒有一個宗教中心。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