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案:一個超重量級人物,為何會在明初的歷史中謝幕

蕭家老大 發佈 2020-01-05T02:56:55+00:00

明朝大案:一個超重量級人物,為何會在明初的歷史中謝幕  李善長,這個活躍在明初政壇上的超重量級人物,有惹人注目的多重身份:朱元璋的淮西老鄉;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軍師和後勤補給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第一任宰相;朱元璋的兒女親家。這樣一個超重量級人物,為何會在歷史中謝幕呢?

明朝大案:一個超重量級人物,為何會在明初的歷史中謝幕


  李善長,這個活躍在明初政壇上的超重量級人物,有惹人注目的多重身份:朱元璋的淮西老鄉;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軍師和後勤補給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第一任宰相;朱元璋的兒女親家。

這樣一個超重量級人物,為何會在歷史中謝幕呢?還得從胡惟庸案說起。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殘酷的胡惟庸謀反案稍稍平息之後,本來早已退休,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人告密與胡案有關,「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善長子祺與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也就是說,除了李善長本人,他的妻、女、弟、侄四家有七十餘人被連累至死,獨一倖存的是他的兒子李祺。李祺因為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是駙馬,總算被賜恩免死,但也要和公主一路被發配。李祺的兩個兒子(應該尚屬少年),實際上也是朱元璋的外孫,也因為沾公主的光,才沒有受這個慘案的牽連。

  清初金聖嘆被腰斬,臨刑前給家人寫信時說:「殺頭至痛也,藉沒至慘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李善長雖是明朝開國文臣第一,但肯定沒有金聖嘆這樣的才情,大禍臨頭時決然寫不出這樣有幾分黑色幽默的「妙語」。然而,有一點是清楚的,他遭此奇禍也是「無意得之」。

  李善長,安徽定遠人,和後來也做過丞相的胡惟庸是小同鄉,和朱元璋是大同鄉。按照《明史》的記載,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此處用詞有意思,「少讀書」,是說他受過一些基本的儒家教導;下面又說他「習法家言」,即註解李善長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儒生,不是那種「上致君於堯舜,下救民出水火」的儒生,而愛「習法家言」,這種人往往世俗得很,他們熱衷於仕宦和富貴,並且為達目的經常不擇手段。

  從史實看,李善長其實就是亂世中一個很世俗的人物,他有計策和手腕,願意以此換得功名利祿,並蔭及子孫;而儒生常有的導君於正、匡扶社稷的理想,這在李善長的頭腦中,應是相當稀薄的。

在李善長最初投奔朱元璋時,他就是一個口袋裡裝著錦囊的策士面貌。朱元璋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平定世界,他回答說:「應該向秦末大亂中起事的漢高祖學習,劉邦是一介草民,但他開朗大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僅僅五年,便成就了帝業。您是濠(今安徽鳳陽)人,距漢高祖的老家沛縣(今江蘇沛縣)不遠。山川王氣,就應在您身上,只要您效仿劉邦,世界一定是您的。」

李善長是不是真的特別關心亂世中的人命,不清楚。他之所以打開「不嗜殺人」這個錦囊,多半是他摸准了這個錦囊,很對面前這位野心勃勃、一心要奪取天下的主子的脾胃。朱元璋果真大喜,讓李善長在軍中「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為參謀,預機畫」是做軍師,「主饋餉」是負責後勤補給。要知道,漢初三傑的蕭何,就是靠為劉邦轉運糧餉,摘得第一功,進而榮升丞相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疆場上的軍功,但「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除了這些,朱元璋更賜給李善長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長本人憑此鐵券,可以赦免兩次極刑,其子可以赦免一次。當時封公的六人中,李善長名列第一,朱元璋頒發的「嘉獎令」上,李善長被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在洪武功臣中,獨一無二。

  這樣一個曾經位極人臣,而且是皇親國戚的大人物,怎麼會落到身死族滅的地步呢?

外面的原由似乎是因為胡惟庸的謀反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發。李善長雖與胡氏同鄉,且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娶的是胡惟庸的侄女,具有姻親關係,胡惟庸又主要靠李善長的引薦,但在胡案初始階段,李善長並未陷入案中。

御史台缺長官,退休的李善長還一度被「拉夫」,暫時主持御史台的事務。讓人無法料想的是,到了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反臣」胡惟庸的腦袋早已搬家多年後,忽然有人跑出來,揭露李善長的弟弟李存寄父子「實為胡黨」。這個時刻,聖恩雖仍如雨露,說「免死吧」,但對李善長來說顯然已危機四伏。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已經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要修房子,向信國公湯和借士兵三百人干私活,湯和答應後,還偷偷地奏了一本。該年四月,李善長又為一個犯了罪叫丁斌的親戚求情。按照常理,這本不是一件大事,可不知何故,又鬧到了朱元璋那裡。皇帝命令審訊丁斌,有這個丁斌,以前曾在李善長家辦事,很奇怪,他沒有就事論事,交待李丞相是如何為他請託免罪的,卻直往心驚肉跳的事上扯,即李善長家族與胡惟庸案是有瓜葛的。明太祖先逮捕了李存寄父子,拷訊之下,總算拿到了最有「價值」的內容。

按《明史》記載,李存寄父子是這樣供認的:胡惟庸想造反,便使親家李存義去遊說李善長。李善長起先大驚,說這是滅九族的勾當啊。不久,胡惟庸又派李善長的老友去勸誘,說事成之後,當封其為王,李善長「不許,然頗心動」。後來,胡惟庸親自出馬,善長「猶不許」。過了一段,胡惟庸又讓李存義去勸告兄長,李善長嘆了一口氣說:「我老了,等我死後,你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吧。」但僅此似乎還不足定案。很快,李善長家的幾個奴婢也紛紛告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陰謀。「大逆不道」的罪名終於成立,有意思的是,連老天也示意李善長該死了。

《明史》說,李善長剛剛被入罪時,星相學家「言星變」,卜了一卦,說上天示意要「移大臣」。須知,因天象的異變殺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唐末時,一個依附軍頭的權相,就是以這種理由來清除他不喜歡的二十多位同僚的,結果「朝班為之一空」。現在李丞相既然也到了天厭之的份兒上,還有何說?皇帝昔時親賜的那個可以免二死的鐵券,也成了一張廢紙……

  開國丞相死在了一路「謀反案」上,看似有極大的隨機性,其實不然。讀史者不應疏忽一個重要的情節:李善長雖然位極人臣,但他是早在洪武四年,就主動以身體不好為由,申請退休了。那時刻,李善長只有五十八歲,本是政壇比賽的黃金年紀,所謂身體不好,顯然是藉詞,他已經活到了七十七歲,若非有人不想讓他再活下去,看樣子也還能享一段榮華富貴呢。

李善長主動退出權力場的原因何在?應該只有一個,精明過人的他早已看到了危險,他在最風光的時刻,已經想到了以韜光養晦來避禍。然而,李善長固然精明,但他不知道,對他而言,這一場滅頂之災,註定不是他主觀上想躲就躲得過去的。

(本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