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的胡善祥和孫若微,在歷史上真的是親姐妹嗎?

寫乎 發佈 2020-01-05T03:06:36+00:00

作者:齊雲軻(孫若微和胡善祥)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明宣宗朱瞻基的倆皇后胡善祥和孫若微都是建文朝忠臣景清的女兒,一個名蔓茵,一個名蔓姝。姐妹倆在朱棣叛軍攻進南京城時失散了,後來在明宮裡相遇,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傳奇大戲。

作者:齊雲軻


(孫若微和胡善祥)

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明宣宗朱瞻基的倆皇后胡善祥和孫若微都是建文朝忠臣景清的女兒,一個名蔓茵,一個名蔓姝。姐妹倆在朱棣叛軍攻進南京城時失散了,後來在明宮裡相遇,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傳奇大戲。

歷史上,明宣宗確實有倆皇后,一個姓胡,一個姓孫,但她們真的是親姐妹嗎?

一、婆媳關係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明仁宗時的張皇后,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女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張氏被冊封為燕王世子妃,這年朱高熾十八歲,她應該與丈夫的年齡相近或相同,也就十七八歲的樣子。

張氏聰穎賢惠,知書達理,深得公婆的歡心,朱高熾對她也很敬重,後來甚至於依賴。小兩口很恩愛,夫妻關係和睦,婚後三年,就生下了長子、也即朱棣的長孫朱瞻基。


(孫若微)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順利奪得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後,朱高熾的噩夢卻開始了。倆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不擇手段地想把他們的大哥掀下台,然後取而代之。

朱高熾無法取得父親的歡心和信任,對於弟弟們的栽贓陷害,往往百口莫辯,只好啞巴吃黃連。在這個時候,張氏一邊勸慰丈夫,一邊在丈夫不便出面的時候,前去尋求公公、婆婆,向他們解釋事情原委經過,澄清事實,避免產生更大的誤解,威脅到丈夫的地位。

所以,丈夫朱高熾很感激和敬重張氏,在即位後,馬上就冊立她為皇后。明仁宗在位八個多月就英年早逝了,張皇后變成了張太后。

張太后很重視對兒子朱瞻基的教育和培養,朱棣親自帶著朱瞻基到軍中歷練,她就對兒子言傳身教一些道理和知識,使兒子明事理、辨是非。


(胡善祥)

永樂十五年(1417),朱棣為朱瞻基選妃,選中了倆女孩,一個是山東濟寧人、錦衣衛百戶胡榮的三女兒胡氏,冊封為皇太孫妃,另一個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孫氏,冊封為皇太孫嬪。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駕崩,朱瞻基繼位為明宣宗,以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冊立時有寶有冊,貴妃則無寶有冊,顯示區別。但是,孫氏貴妃卻有寶有冊,令張太后不以為然,並因此對孫貴妃有看法。

張太后最喜歡的兒媳是胡皇后。胡皇后賢淑文靜,很有才氣,但並不清傲,對婆婆張太后十分的孝敬。張太后很疼愛胡皇后,即使後來胡皇后被明宣宗廢黜了,仍對這個兒媳關懷備至。內廷設宴,張太后總讓被廢黜的胡皇后坐在上席,孫皇后坐在下邊,令逆襲成功的孫氏很惱怒,怏怏不樂,卻又敢怒不敢言。



二、後位之爭

胡氏雖為婆婆張太后賞識,卻不為丈夫朱瞻基所愛。被朱瞻基視作紅粉知己的是孫氏。也許是性格的原因吧。胡氏比較文靜,內向一些,孫氏活潑一些,注重打扮,長得也比較漂亮,更能吸引丈夫。

胡皇后與孫貴妃相比,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未能生育。她身體弱,病歪歪的,生育孩子確實很困難。但是,孫貴妃卻生了一個兒子,那就是朱祁鎮。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結婚十年後,朱瞻基終於有了自己的兒子,長子朱祁鎮出生了。做了父皇的朱瞻基簡直是喜出望外,言語間,表示要冊立長子做皇太子。

一些喜歡投機的大臣,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後,紛紛上奏,請求皇帝冊立皇太子,早定國本,以安天下人心。



張太后見此,替胡皇后說話了,她援引前朝制度說,冊立皇太子不是不可以,而是應等到嫡子出生以後。因為按照明朝祖制,只有嫡長子才能被冊立為國家儲君。言外之意,胡皇后還年輕,以後會生出嫡子的,到那時再冊立皇太子也不遲。

朱瞻基卻不想聽娘的話,一心要冊立皇長子朱祁鎮為太子。

這時,處在敏感位置的胡皇后不能不說話了,主動表示,請太后、皇帝以社稷為重,早日冊立太子,以定國本。

孫貴妃也不是傻子,慌忙假意推辭,說胡皇后將來身體恢復好,一定會生下皇子的,自己的兒子不敢先於皇后兒子成為太子。



朱瞻基明白,既然各方面都表態了,關鍵時候該他自己拿主意了。宣德三年(1428)二月,才出生還不足三個月的朱祁鎮,被冊立為明朝的皇太子。這是明朝歷史上,年紀最小的太子。

其實,朱瞻基這麼火急火燎的急著冊立太子,是因為他還要撤換皇后。母以子貴,孫貴妃的兒子做了太子,她也該正位中宮了。

朱瞻基先徵求了幾位重臣的意見,大家認為胡皇后沒什麼過錯,廢黜不得。最後,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了一個主意:勸胡皇后主動辭職,不做皇后了。

朱瞻基大喜,就去做胡皇后的工作。胡皇后見此,深知自己當前的艱難處境,也只好同意「辭職」。但是,張太后卻不同意兒媳辭職,將兒子訓斥一番,怪他不該這樣無情地對待結髮之妻。



朱瞻基表示,以後對倆皇后會一視同仁的,決不會偏向誰。這話聽來儘管顯然是不可信的,但事到如今,也只好由他了。

於是,在兒子朱祁鎮被冊立為太子一個月後,孫貴妃成功晉升為皇后,胡皇后被廢為仙妃,就是道姑,號靜慈仙妃,退居長安宮。

張太后對兒媳胡氏十分同情和關愛,常讓她搬過來和自己一起住。

對於胡皇后被無故廢黜,當時人都十分不解,表示深切的同情。甚至朱瞻基後來也有些後悔,提及此事,常說:「此朕少年事。」意思是,年少容易衝動,才做出了愧對自己結髮之妻的荒唐事兒。

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去世,胡氏十分悲痛,一年後,也去世了。


(張太后)

三、借子上位

孫貴妃憑藉兒子成功上位,奪下了胡皇后的後位,可謂成功者。

但是,有一點不幸是,在她在世的時候,就廣泛流傳一個事兒:朱祁鎮的生母並非孫貴妃,而是一個宮女。

也就是說,孫貴妃為了奪得後位,竟然奪取了別人的兒子,達到「借子上位」的目的。

明末歷史學家査繼佐在《罪惟錄》中說孫貴妃:「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清朝修成的《明史稿》也說孫貴妃:「子宮人子,於是眷寵日隆。」

尤其是明朝宣德、正統年間的人,在各自的私家著作中,有關孫貴妃抱走宮女生的孩子,作為自己的兒子,以便奪取後位的事兒記載很多。他們甚至考證出該宮女姓紀。



明朝人王錡在所著書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胡太后死後,孫太后問眾臣當以何種禮儀下葬,眾臣不敢言。楊士奇臥病在床,眾臣前去請示。楊士奇毫不猶豫地說:「應該以太后的標準下葬到景陵,與先皇合葬。」眾臣說:「這是孫太后所不願意的。」楊士奇聽此,知道了問題的嚴重性,面壁嘆息:「後世罵名。」

於是,明宣宗的胡皇后竟然以嬪妃的禮儀標準下葬了。

天順六年(1462),孫太后薨逝。又過了兩年,到天順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臨死前,錢皇后才將他不是孫太后親生的事兒告訴他,並說他的生母已經死於非命。


(明宣宗朱瞻基)

朱祁鎮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世後,痛哭流涕,下詔恢復了胡皇后的後位,也算是對孫太后隱瞞自己身世、害死自己生母的一點反抗吧;同時,也是給苦命的胡皇后,以及同樣苦命的生母些許的慰藉吧。

臨死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朱祁鎮帶著些許的慰藉、些許的不安、些許的無奈走了,到另一個世界,再去認真理一理他和三個母親(嫡母胡氏、生母紀氏、養母孫氏)之間的關係吧。

可是,這關係能理得清嗎?


(​明宣宗朱祁鎮)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80餘萬字。閱讀悅讀平台簽約作者。系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青作協常務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