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降低腦出血的機率?

當代名醫大家 發佈 2020-01-05T03:06:41+00:00

血在血管內的"結"、"滯"和在血管外的出血,均稱為血瘀證。中風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氣虛,標實為血瘀。而中風的發病與風、火、痰、氣、血有密切關係,尤以肝風為主。其病理基礎是年老體衰、氣血虧虛、氣血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憤怒、飲食不節、寒溫失調及操勞過度等均可致肝腎陰虛,肝陽暴亢,陽化

近年來,隨著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增多,腦出血(腦溢血)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尤其常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據中國卒中學會數據顯示,我國每12秒鐘就有一人發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於卒中,每年新發腦血管病患者約270萬,且呈持續上升趨勢。如此高的發病率,大家必須要重視!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什麼是腦出血?

所謂腦出血,就是大腦里的血管,因為無法承受長期壓力而破裂。隨後,血液會不斷流出,壓迫正常的腦組織,造成患者出現偏癱、語言障礙等一系列問題。

腦出血,中醫稱之為"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是指原發性或自發性腦實質出血。絕大多數是由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症伴有腦內小動脈病變、變性、壞死而形成微動脈瘤,在血壓驟然升高時,微動脈瘤破裂而出血,出血後在腦實質內形成一種急性占位性損害。

出血性中風臨床上表現為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偏癱,語言和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病理體徵。按其病理改變可分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兩類。

出血性中風的病人約有80%發生在大腦半球,而其餘20%發生在腦幹和小腦。產生本病的常見誘因有情緒激動、氣候變化、腹內壓增高(如用力解大便)等。本病的預後較差,死亡率很高,存活者留有嚴重的後遺症。出血性中風屬中醫"中風"、"偏枯"、"血瘀證"等範疇。

本病有內因外因之分: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形成風、火、痰、瘀等病理產物,是本病發病的內因;五志過極,飲食不節,勞傷過度,氣候驟變等是本病發病之外因。內外兩因相合,致氣血逆亂,血液不循常道,溢於腦內而發病。

腦出血的5個徵兆

1、劇烈頭痛

頭痛是腦出血的首發症狀,常常位於出血一側的頭部。有顱內壓力增高時,疼痛可以發展到整個頭部。如果是小腦和腦幹出血時,頭暈常與頭痛伴發。

2、嘔吐

腦出血時,可引起顱內壓升高,直接刺激嘔吐中樞,引起嘔吐;也有可能出血部位就靠近嘔吐中樞,形成的血腫直接壓迫該中樞,引起嘔吐。

3、肢體偏癱

當腦出血發生在內囊或外囊部位時,會發生肢體偏癱。因為內囊是神經傳導束較集中的地方,其中皮質脊髓束和皮質腦幹束負責對側肢體的運動。

4、言語不清

舌根僵硬、舌頭膨大、口齒不清、講話困難是腦溢血患者最常見的早期信號之一,一旦出現應及時就醫。

5、嗜睡

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會出現過度嗜睡症狀,且通過睡眠也無法消除疲憊感,這也有可能是腦出血的早期徵兆。

發生腦出血該怎麼辦?

患者發生腦出血後,家屬應進行緊急救護。

1、保持鎮靜並立即將患者平臥。千萬不要急著將病人送往醫院,以免路途震盪,可將其頭偏向一側,以防痰液、嘔吐物吸入氣管。

2、迅速松解患者衣領和腰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天冷時注意保暖,天熱時注意降溫。

3、如果患者昏迷並發出強烈鼾聲,表示其舌根已經下墜,可用手帕或紗布包住患者舌頭,輕輕向外拉出。

4、可用冷毛巾覆蓋患者頭部,因血管在遇冷時收縮,可減少出血量。

5、患者大小便失禁時,應就地處理,不可隨意移動患者身體,以防腦出血加重。

6、在患者病情穩定送往醫院途中,車輛應儘量平穩行駛,以減少顛簸震動;同時將患者頭部稍稍抬高,與地面保持20度角,並隨時注意病情變化。

腦出血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凡出血必離經,離經之血則為血瘀"。血在血管內的"結"、"滯"和在血管外的出血,均稱為血瘀證。中風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氣虛,標實為血瘀。

而中風的發病與風、火、痰、氣、血有密切關係,尤以肝風為主。其病理基礎是年老體衰、氣血虧虛、氣血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憤怒、飲食不節、寒溫失調及操勞過度等均可致肝腎陰虛,肝陽暴亢,陽化風動,氣血逆亂的病理狀態。內風或逆亂的氣血上沖腦部,並溢於脈外,腦髓受損。氣血升降逆亂導致是出血性中風的主要發病原因。

在治法上,採用標本兼治,"或攻或補",皆以調氣為先。根據"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所以,採用益氣活血化瘀為主,及隨證加減的方法來治療出血性中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