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元碼基因創始人田埂博士:對行業的幾點思考

轉化醫學網 發佈 2020-01-05T03:35:17+00:00

乾貨 | 靠譜 | 實用 本期作者:田埂博士,元碼基因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北京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湖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全國衛生產業管理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遺傳協會產業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腫瘤基因組(ICGC)成員。

乾貨 | 靠譜 | 實用

本期作者:田埂博士,元碼基因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北京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湖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全國衛生產業管理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遺傳協會產業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腫瘤基因組(ICGC)成員。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曾任清華大學基因組與合成生物學中心主任,華大基因華北區第一負責人,天津華大創始人總經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發副主管。曾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863」「973」項目,帶領研究團隊先後完成項目包括:第一個亞洲人全基因組測序研究、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炎黃一號甲基化研究項目、北京空氣污染可吸入微生物研究等。以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文章20餘篇,擁有20多項核心技術專利。

短暫而漫長的2019

2019年就要過去了,對行業來說,這是短暫而漫長的一年,而對我來說,這是成長最多的一年。

短暫而漫長,是指行業里發生了很多事,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動搖了行業的一些基礎,但是還沒有穩定和形成趨勢,所以短暫。而這些影響可能深遠,造成行業的停頓甚至徘徊不前,所以說漫長。

這一年,在科學方面:液體活檢技術又一次被質疑,雖然不是第一次,但是這次更有迷惑性;TMB作為一個高通量測序硬需求的地位也被質疑,ESMO公布的臨床實驗證明TMB在聯合治療中幾乎沒有作用,在聯合治療成為趨勢的當下,大panel是不是偽需求又一次被熱議;英國啟動了500萬人基因組計劃,將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人人基因組時代的到來,但是個人基因檢測意義一再被質疑。

技術方面:似乎新的創新技術已經接近枯竭,鮮有讓人興奮和眼前一亮的精準醫學技術被發明出來,或許是目前的技術已經足夠多了?國產測序儀是沉悶中最大的亮點,無論數據質量還是通量等等全面進步,未來可期;ONT為代表的單分子測序技術質量在提高成本在降低,亟待殺手級應用出現,引領全面爆發。

產業方面:行業里有更多的試劑盒拿到國家的註冊證,但是精準醫療的產業化之路似乎也沒有更清晰;馬太效應趨勢越來越明顯,資本和資源在向頭部公司聚集,但是也並沒有產生出有絕對優勢和穩定市場占有率的頭部企業;創業公司開始死亡,併購也在更多發生,調整成為必然。

如果給2019總結幾個關鍵詞,我的關鍵詞是:變化、風險、成長。

變化

在科技創業的大潮中,在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退休前不遺餘力的推動下,2015年,精準醫學被略顯倉促的推上前台,伴隨資本的助力,催生出了一大批的精準醫學創業企業,整個行業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在起點相差不大的情況之下,創業公司們似乎選擇了類似的發展方式和技術路線,彼此之間的差異,似乎只是哪家公司拿下了哪個醫院哪個科室,而不是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差別。當然,在前幾年快速發展填補市場空白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並不突出。

因為市場足夠大,資本的力量能夠推動公司快速的發展,快速占領市場,用資本換市場是行業的主題。而「資本換市場」的模式最終要通過頭部公司的穩定市場占有率,將中小品牌「擠出」市場,進一步形成「壟斷」優勢,形成利潤。

隨著行業快速發展期到第四年,大的空白市場已經逐步被填滿,產品同質化和市場高度重疊的問題凸顯,行業已經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

頭部公司似乎在逐步形成,但是,精準醫療行業創業公司大部分集中在產業中下游,被上游測序儀和試劑供應商嚴重擠壓利潤,為了維持高的市場占有率,銷售成本又居高不下,沒有技術壁壘,形成利潤成為難題。

沒有一招領先的技術似乎難以形成真正的壁壘,有追求的從業者都在反思,都在尋找新的技術和模式,甚至在往疾病早篩等「潛力」市場發展。這,就是一個變化。

對於元碼基因而言,我們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尋求差異化:比如在行業都在做飛單外送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做基因檢測入院,也就是共建精準醫學中心的商業模式探索;同時,我們一直在做全供應鏈國產化替代等技術上的創新。

在2019年,我們也轉變了資本換市場的發展思路,往精細運營的方向發展:尋求良性增長,尋求與優質合作夥伴共同發展,尋求團隊效率的提升,而非無效的規模增加。

風險

在2018年開始腫瘤精準醫學行業有註冊證開始,2019年又先後有幾個註冊證獲批。行業的規範化勢頭已經不可阻擋。

但是,因為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LDT(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目前的監管體系使用的是IVD(體外診斷)的方式管理高通量測序技術,這種方式嚴謹科學,但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臨床實驗是巨大的挑戰,目前獲批的都是幾個基因的所謂小panel,而更加符合臨床需求或者說高通量測序更能發揮優勢的多基因、大panel沒有獲批。

但是,小panel幾乎都可以用更加便宜便捷的PCR方法取代。而大panel,是唯一的更有價值的技術,也更符合未來的趨勢。在行業都在用大panel提供檢測服務,而只有小panel獲批的情況下,行業依然在灰色地帶,依然存在系統性風險。

而且,上游供應商大都是海外企業,在貿易戰長期存在的前提下,整個行業都面臨供應鏈的風險,至少有供應鏈大規模漲價的風險,這一點,不可忽視。

在資本退潮的大背景下,依靠資本換市場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行業短期出現利潤的可能性又很低,公司運營的風險在2019年開始出現,預計未來幾年還將長期存在。

在風險管控方面,元碼做了幾件事。

一方面,在註冊證申報方面,元碼小panel是在批或者獲批小panel里包含基因最多的,也符合我們合作醫院的要求,降低資質風險。

另一方面,剛才提到的我們增加了更多的國內供應商,增加對上游的影響力,增加產品競爭力,減少對資本的依賴。

特別是在新技術方面,我們逐漸形成了以DNA和RNA,共捕獲、共檢測、共分析為特色的技術體系,一個檢測在常規提供點突變、融合基因檢測的同時,給臨床提供基因表達的分析,帶來了腫瘤溯源分析和更精準的分子分型,更能夠評估這些基因突變的功能,給臨床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在三代單分子測序方向,我們實現了臨床應用零的突破,結合「二代」和「三代」測序,獲得更好的融合基因檢出和病毒插入位點檢出率,同時,實現病源微生物的快速檢測。

在人工智慧和醫學影像方面,我們實現了通過最簡單的HE染色病理切片圖像,結合人工智慧來評估腫瘤TMB的技術突破。確立了圍繞病理科新技術落地需求為主要切入點的市場定位。

成長

行業的成長不言而喻,道路逐漸清晰,雖然還沒到明確固定的程度,但是已經有跡可循。元碼基因也在經歷了起步、探索、快速發展、調整和再出發的過程,前方道路越來越明確而清晰。

在過去的一年,元碼基因形成了更高效的管理團隊和更加務實高效的發展思路,在收入、合作醫院數量和質量、發明專利和科研論文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新的增長,同時,團隊規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效率進一步提升。

田埂博士

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成長是從一個科技工作者,向一個產業創業者的身份轉變,無論從思維方式還是行事方式上,個人感覺都得到了成長。當然,距離一個合格的創業者還相去甚遠,但是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成長是一生的事情,而在2019年,成長得更快一些。

  • 美國臨床多組學公司Complete Omics Inc.創始人王磬:下一代人類疾病診斷和健康監控

  • 馬賽癌症研究中心黃燦,癌症靶向治療的思考

  • 浙江大學神經所學術萌新:在「三磅的宇宙」中尋找科學問題

  • 一位銷售老兵看基因檢測行業發展

  • 佘彬博士:甲基化開啟腫瘤診斷的密鑰

  • 銀豐基因總經理陳守林:聚焦基因檢測產業布局,打造銀豐精準醫學平台

  • 復旦大學徐鵬博士:見證學術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

  • 上海安亭國際醫療產業園陳萍:陪伴生物醫藥創業者們一起創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