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黃巾起義不是農民起義!它是太平道教分裂之後的附屬產物

華夏問長安 發佈 2020-01-05T03:47:56+00:00

東漢末年,自桓靈二帝以來政治日漸腐朽,朝中宦官外戚相互傾軋爭權,更兼天災頻繁民不聊生。公元184年,巨鹿人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號令之下,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起義軍頭頂都扎一塊黃色頭巾,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東漢末年,自桓靈二帝以來政治日漸腐朽,朝中宦官外戚相互傾軋爭權,更兼天災頻繁民不聊生。公元184年,巨鹿人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號令之下,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起義軍頭頂都扎一塊黃色頭巾,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幾乎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起義軍便擴展至五十萬人以上,波及全國七州二十八郡,整個東漢境內可謂是遍地烽煙。這場起義便是著名的黃巾起義了!

這場起義是後漢三國的開端,正是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曹操、袁紹、劉備、孫堅、孫策、呂布等一個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但是,這些並不是今天我們要談的重點,我們著重來聊一聊黃巾起義背後的東西。


一、黃巾起義的幕後黑手——太平道

對於黃巾起義,往往大家會把它的發生單純的歸結為東漢政治腐朽,國家土地兼并嚴重,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但是卻忽視了「太平道」這一道家教派在此次起義當中所發揮的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於這一論點,這裡我們列出如下幾點證據:

一是起義領袖同時也是宗教領袖。黃巾起義的領袖是張角,實際上他當時是東漢太平道的第二號人物,被稱為大賢良師;第一號人物大家也熟悉,就是于吉,他是教宗,後來在江東被孫策所殺。而張角身邊的核心起義骨幹也就是他的兩個兄弟張寶和張梁,皆是太平道的首腦人物。而起義之後,張角、張寶、張梁三人同時也成為了黃巾軍的三大首領,而他們的稱號同樣富有明顯的宗教領袖色彩: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

二是起義組織同時也是宗教流派。在起義之前,各地起義軍都是以太平道教徒的身份散布在各個州縣,在此期間他們皆是通過宗教組織的形式開展活動,從而不斷擴展信徒壯大勢力。當起義暴發,這些原本看似無害的教眾在頃刻間拿起武器,變成了敢於反抗朝廷官兵的起義軍。

三是起義口號富有宗教內涵。與後世的農民起義不同,黃巾起義並沒有針對百姓苦難的現實提出「均田賦、等貴賤」等一系列切合實際的政治口號,卻以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宗教讖語做為起義的核心口號,由此可見此次起義實際上是以宗教教義來凝聚人心。

通過上述三點,我們可以看出黃巾起義背後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宗教元素,那麼所謂的「太平道」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廣義的太平道是指東漢末年興起的以《太平舊經》為綱領的多家道教流派,其中以「方仙道」為主,他們既供奉黃帝又供奉老子,往往通過各種方式與上層貴族結交,力圖使統治者以老子的「無為、黃老之術」做為國家的施政綱領。那麼這一教派又是如何走上對抗朝廷的道路的呢?


二、張角崛起,太平道的分裂

一是民間百姓存在廣泛的信教基礎。道家方士一系列的理論發展到東漢實際上已經較為完備,不過卻始終長期局限於上層統治階級之間傳播,而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卻始終不高。畢竟又是煉丹、又是吃藥……一般老百姓可花費不起。但是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老百姓長期處於悲慘的命運之下,在物質難以保障的情況下,某種精神上的慰藉已經成為了廣泛的社會需求。

那么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巨鹿人張角原本只是「太平道」中一個普通一員,卻在此時明智的將教會信徒的發展轉向民間,從而使得「太平道」在窮苦老百姓當中得到迅速的傳播。而張角本人則是借著這個機會「水漲船高」,迅速躍居為太平道內的二號人物,僅次於當時的教宗于吉。

二是篡改教義,為教派分裂埋下伏筆。《三國演義》當中開篇及談到:巨鹿人張角被南華老仙授予天書三卷,稱為《太平要術》。那麼我們前文又提到太平道實際上是以《太平舊經》為綱領的一系列道教流派,那麼《太平舊經》和《太平要術》是什麼關係呢?

實際上《太平要術》也叫《太平新經》,這本書的作者不是什麼「南華老仙」而就是張角本人。太平道要在民間發展,其教義中必然要體現百姓的相關訴求,極具政治眼光的張角於是開始篡改《太平舊經》中的內容,以迎合社會底層百姓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太平要術》,不過在歷史上這本書不叫《太平要術》而應當稱為《太平新經》。那麼既然核心教義張角都能篡改,這就使得太平道內的分歧開始越來越明顯化了。

三是無為與有為,太平道內截然不同的兩種思想。太平道內的思想體系因為《太平新經》和《太平舊經》的存在開始出現明顯的分歧。其中於吉一派繼續信奉《舊經》當中的無為黃老之術,而張角一派則開始以《新經》當中的教義為綱領,開始崇尚有為,把朝廷政治的黑暗稱之為「蒼天已死」!

正是在「有為」和「無為」兩種爭論當中,太平道開始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陣營。崇尚「無為」的實際上是把希望繼續寄托在統治者一方,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使國家重獲生機;而崇尚「有為」的一方,則開始發動底層老百姓與政府對立,推翻東漢王朝的思潮也開始逐漸的萌芽。於是在「改革」和「革命」兩大陣營形成的同時,太平道也走向了分裂。


三、黃巾起義,成也太平道,敗也太平道

一是迅速在底層百姓中贏得認同。張角一派的太平道由於其思想的積極性而迅速獲得廣大底層百姓的認同,這就為後續的「黃巾起義」奠定了思想上和群眾上的基礎。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使得張角一派逐漸取代于吉一派成為了太平道的正統,進而促使其發展進一步極快。而于吉晚年卻只能被擠兌得遠走江東,逐漸遠離了東漢政治中心。

二是迅速發展遍及各地的宗教組織。隨著張角一派的迅速發展,各地太平道的宗教組織開始紛紛興起。自此,張角一派開始迅速建立起了以「三公將軍、八方使者、三十六渠帥」為骨架的黃巾起義的整體框架。正是在這一整套框架的運行之下,張角的勢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這種單純的「勢力」又開始在這種框架逐步的轉換成為現實的「戰鬥力」,從而使得張角一派從單純的宗教組織逐步轉變成為武裝組織。於是184年,黃巾起義暴發了!


三是分裂也使得力量的分散。然而現實中暴發的黃巾起義實際上並沒有達到張角的全部預期。按照他的想法,首先是「八州並起」,即幽、冀、荊、楊、兗、豫、青、徐等八州教眾同時起事,然後于吉起於江南,張魯起於漢中。如此一來,整個東漢統治核心基本上全部陷入黃巾起義的包圍之中,大半國土也將頃刻間烽煙四起,如此則奪取漢室政權則確實存在可能。

但是由於太平道的內部分裂,于吉被張角逼往江南卻並未能參與起事。漢中張魯是「五斗米教」起家,雖然與太平道同源,但是眼看張角逼走了于吉自然也是心生芥蒂,而沒有積極響應黃巾起義。然後,青州和徐州實際上太平道信徒多為于吉一系,自然也沒有和張角的起義相呼應。所以「黃巾起義」實際上只做到了幽、冀、荊、楊、兗、豫「六州同步」,而且由於信徒唐周泄密,起義不得不提前發動,朝廷一方已經有所準備,己方則是倉促發動,自然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起於底層卻也被底層所局限。起義之後,義軍將領多為社會底層百姓出身,無論是戰術素養和戰略眼光都要遠遜於漢朝的朱儁、皇埔嵩、盧植等名將,所以在實際交鋒當中卻是連連失敗。故而黃巾起義匯聚教徒幾十萬之眾整體雖然聲勢浩大,但卻遭到朝廷官兵中央突破,整體分割之後逐個擊破,再加上地方豪強武裝的全面圍剿,在僅僅過了八個月時間之後便被基本平定。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實際上不是一次單純的農民起義,它是由太平道一系宗教在特定時期推動的一次具有宗教性質的全國性暴動。其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動,既有外部因素提供的環境和土壤(東漢朝廷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同時真正推動其發生的內因則是太平道內部思想層面的分化。雖然此次暴動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八個月,但卻對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予以了最為沉重的一擊!自此,東漢王朝開始走向末路,而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則逐漸拉開了帷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