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史地客棧 發佈 2020-01-05T03:48:35+00:00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文化百家齊放,同時也戰事不斷,國家分分合合。既然要大戰,就得有良將,以下就盤點一下可以排上春秋戰國十大名將的都有誰?孫武孫武孫武,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文化百家齊放,同時也戰事不斷,國家分分合合。既然要大戰,就得有良將,以下就盤點一下可以排上春秋戰國十大名將的都有誰?

孫武

孫武,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例如:孫武主張慎戰。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便指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慮的。孫武又警告國君不可因憤怒而興兵,將帥也不可因惱火而交戰,一定要瞻前顧後,以國家利益為尺度作出決策。例如,孫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個著名論斷,認為一定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隨時隨地掌握對方的動態變化,採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例如,孫武又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主張,認為不管敵我總體力量對比的強弱如何,一定要創造機會,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優勢,以十攻一,以眾擊寡,全殲敵方。……這些光輝的軍事思想和軍事論斷都倍受軍事家們的推崇,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一致尊崇為兵家之祖。戰國時代的吳起、孫臏、尉繚等眾多的軍事家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首屈一指。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盛讚《孫子兵法》,他親自整理前人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簡明的略解,為後人學習運用《孫子兵法》提供方便。寧代,《孫子兵法》作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成為科舉中武科考試的理論科目,《孫子兵法》從此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同時,《孫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鮮、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國流傳。

吳起

吳起一生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最初在魯國做將軍,後又到魏國,戰功卓著,魏文侯任命為西河守。在河西共23年,進行了系統改革,軍事力量也很強盛,與諸侯共有大小七十六次戰爭,其中六十四次全勝,對魏國的強盛做出了貢獻。 魏文侯死後,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只好去了楚國。楚悼王重用他為令尹,即宰相。吳起在楚國主持變法,史稱吳起變法,推行法治,廢除了時代世襲的貴族制度。他同時整頓武備,四處征伐,使楚國也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舊奴隸貴族發動叛亂,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將領,軍事上他擁有卓越統帥能力、先進軍事思想,他料敵合變、愛兵如子,吳起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在歷朝歷代都享有極高的讚譽。此外,吳起作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過改革使魏、楚兩國富國強兵,他在政治上的貢獻也得到廣泛讚譽。

但是吳起貪戀功名,為取得成功不擇手段。他殺妻求將、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為這位文武全才的將領增加了人生污點,也成為文人墨客詬病的對象:此外,對於吳起執法嚴格、不近人情,用兵殺伐無度,造成橫屍遍野、生靈塗炭的行為也多有非議。

白起

白起,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是繼孫武之後,中國戰爭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也秦國歷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白起一生善於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殲敵百萬,未是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學家司馬遷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主要戰績: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帳單。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

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制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捨,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范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孫臏是軍事家孫武后代,曾與龐涓為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深諳《孫子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取代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後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後通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打敗魏軍。

李牧

戰國四大將之首;又一位只敗在自己人手裡的名將;其對後世戍邊制度有重大影響。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于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衤詹)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王翦

王翦,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田單

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藉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破齊,連克70餘城,隨即集中兵力圍攻僅存的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齊國危在旦夕(見樂毅破齊之戰)。時齊愍王被殺,其子法章在莒被立為齊王,號召齊民抗燕。樂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軍撤至兩城外九里處設營築壘,欲攻心取勝,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處富庶的膠東,是齊國較大城邑,物資充裕、人口較多,具有一定防禦條件。即墨被圍不久,守將戰死,軍民共推田單為將。田單利用兩軍相持的時機,集結7000餘士卒,加以整頓、擴充,並增修城壘,加強防務。他和軍民同甘共苦,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資治通鑑》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親自巡視城防;編妻妾、族人入行伍,盡散飲食給士卒,深得軍民信任。田單在穩定內部的同時,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樂毅投奔趙國。

十六年,田單見反攻時機成熟,便集中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於一個夜間,下令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5000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燕軍見火光中無數角上有刀、身後冒火的怪物直衝而來,驚惶失措。齊軍勇士乘勢衝殺,城內軍民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田單率軍乘勝追擊,齊國民眾也持械助戰,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70餘城。隨後,迎法章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正式即位為齊襄王,田單受封安平君。

樂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戰國後期燕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局,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當時,齊國大事擴張,窮兵黷武,在軍事上雖暫時取得滅宋的勝利,但卻激化了齊國的內部矛盾,同時也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戒懼。齊國的敗象已顯露端倪。樂毅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向燕昭王分析了齊燕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了變弱為強,進而戰勝齊國的策略方針,即爭取與國,聯合諸侯共同進兵,舉天下而圖之。燕昭王採納其議,積極開展伐交活動,並取得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聯合攻齊的格局。不僅趙、韓、魏答應出兵,連秦國也抱著弱齊圖霸的目的參與進來。這樣,齊國不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軍事上也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髮起攻齊之役。公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他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帥五國聯軍浩浩蕩蕩向齊地挺進。樂毅深知奪取初戰勝利對於主宰戰爭全局的意義,立足於先發制人,予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樂毅指揮五國聯軍及時發起濟西之戰,在濟水之西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率領的齊軍主力。濟西之戰勝利後,樂毅鑒於當時齊軍主力已被消滅,難以組織起有效抵抗的實際情況,果斷遣返秦、韓兩國的軍隊,並讓魏軍去攻取宋國的故地,讓趙軍去攻占河間,免得諸國繼續分享伐齊的勝利果實。爾後,他針對齊國兵力空虛,主力被殲後的恐懼心理,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再次體現了審時度勢、應變如神的軍事才能。

廉頗

因為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這個名字成了中國古代老將軍的代名詞。

廉頗在戰史上最有名的戰例,應該是與樂乘在鄗代之戰中率20萬趙軍大敗60萬燕軍,成為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不過《史記》中的廉頗故事,最有名的是兩件事:一是與藺相如的將相和,此事家喻戶曉,被傳為佳話;二是年老被趙王棄用。

年老的廉頗住在魏國,趙王數困於秦兵,思再得廉頗,令使者赴魏,看廉頗可用否。趙使者見廉頗,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誰知廉頗的仇人郭開聽說趙王欲起用廉頗,多與使者金,令毀之。於是這使者還報趙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說他一會兒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一聽,哪裡還敢用這老兒?

趙奢

趙奢(生卒年不詳),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戰國時期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受封國尉。戰國後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問家事,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言兵事,聰明強識,自認為天下莫能當。但僅記書本,並無實踐。趙奢以此不謂善,他憂慮地對妻於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而已;若必將之,被趙者必攝也。

這種認識和憂慮,不是常人所能具備的,而他的憂慮,果被子其言中,趙括所率的趙軍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全殲。趙奢與士卒感情極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飲而進者十數,所友者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與軍吏士大夫。因此,戰士皆願為之效命。在作戰中,他執法如山,賞罰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帶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勁旅。曹操曾說:苦者趙奢、竇嬰為將也,受財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可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 趙奢有豐富的軍事思想。從閼與之戰中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為敵司命、反客為主、居高臨下等戰略戰術來看,他顯然吸取了孫武、孫臏的軍事思想。從他於孝成王二年(前264年)與田單論兵法來看他重視對戰爭形勢和特點的研究,最後使田單折服地說:單不至也。說明他有較高的軍事造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