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一種謀殺叫蓄謀已久

洛水漢宮 發佈 2020-01-05T03:49:00+00:00

《史記·卷八》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故事發生背景:韓信被將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此時他已經預感到劉邦將對他不利,於是說服陳豨起兵反叛。不久,陳豨也感到了劉邦的不信任,果真起兵反叛。

《史記·卷八》

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故事發生背景:

韓信被將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此時他已經預感到劉邦將對他不利,於是說服陳豨起兵反叛。不久,陳豨也感到了劉邦的不信任,果真起兵反叛。

劉邦請韓信一同前去平叛,但韓信卻以生病為由拒絕了,且寫信告訴陳豨,自己將從京城幫助他,並打算乘著劉邦領兵在外,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突襲留守宮中的呂后和太子。

本來這事應該十分保密才對,但韓信卻弄得家裡人人皆知。且在正要幹大事的前夕,還不懂得凝聚力量,為了個人恩怨而要殺一個得罪他的家臣。為了自保,那位家臣的弟弟將韓信要造反的事情報告給了呂后。呂后和蕭何立即謀劃部署,騙韓信進宮,將他給殺了,並誅殺他三族。

讀史感悟:

其實殺韓信早就是劉邦計劃之中的事,而呂后為擊破韓信造反而擊殺韓信,則只是一個契機。

劉邦對韓信從來就不信任,但是韓信卻一直認識不到這一點。

01懷疑的種子從一開始就有

項羽破彭越、拔榮陽、圍成皋後,劉邦連夜出逃至張耳、韓信軍中。在進軍營時,劉邦打著漢王使者的旗號,直奔張耳、韓信主營,並在二人還未反映過來的時候,就奪了軍印。

「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馳」「奪」說明劉邦的急迫。按說已經脫離了項羽的勢力範圍,奔逃了一夜的劉邦應該歇口氣了才是,但是他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奪走了張耳和韓信手中的軍印,並在一進軍營就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絲毫沒有給張耳和韓信反應的時間。

劉邦為什麼要這麼做?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張耳和韓信不信任,擔心他們知道自己兵敗之後,將自己給殺了。

就像一個單位,有幾個派系,你雖然身在其中一個派系,但不是跟著領導一路混過來的,與領導沒有過命的交情,你還沒有真正進入領導去圈子,此時,你正處於領導的考察期。

只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如果想真正打入領導的圈子,今後多得到領導的照顧的話,就必須在領導面前刷忠誠度,特別是像韓信這種能力極強,隨時可以幹掉領導的人。但是,韓信似乎對人心一點都不了解。

02落井下石讓領導寒了心

在攻下齊地之後,韓信覺得自己有功應該受賞,但是劉邦這個領導也太不識時務了,在捷報傳上去好久了,絲毫沒有動靜。

於是,韓信覺得自己應該主動點,於是寫信給劉邦:「齊地靠近楚地,我現在官職不夠,如果不讓我暫時當齊地的王,恐怕難以制服齊地。」

也許在韓信看來,他只想得到自己應得到,也沒往其他方面多想。之後,項羽就派武涉邀請韓信入伙楚軍,被韓信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但是,韓信主動請封齊王這話在劉邦看來就是赤裸裸地威脅。要知道,劉邦正處於兵敗如山倒之時,與項羽相比,勢力處於絕對劣勢地位。

韓信這話,劉邦自動翻譯成:「要是你不封我為齊王,在今後對楚戰爭中,能不能勝利我就不知道了,到手的齊地會不會丟失,我也不敢保證了。」

聽了韓信的話,劉邦氣得當場就要殺了韓信,幸好張良勸說劉邦,眼光要長遠,要從大局出發,為了保住齊地,就順水推舟,讓韓信做個真齊王吧。

劉邦迫於當時形勢,不得已咽下了這口氣,但這事並沒有過去,一直如鯁在喉。

你能力幾何,貢獻幾何,領導心中自然有數,如果看不清形勢,不顧領導的難處,一味強調和迫切得到回報,會讓領導覺得你沒有大局觀念,也會讓領導覺得你會為了利益出賣他,進而成為領導防範的對象。

本就不被信任,韓信還在作死的路上一路高歌猛進,讓劉邦對他越發不放心。

03不是同一個圈子裡的,就不要一起玩了

公元前202年,項羽戰敗,在收服魯地,並將項羽安葬後,劉邦回到大本營定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衝進韓信軍營,奪了韓信的軍印(「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

經此一招,韓信成了空頭將軍,劉邦也稍微出了一口氣。但是韓信這個二愣子還沒反應過來領導的意圖,他還認為,只是將印沒有了,但是自己還是齊王,還是風光無限的,因為按照慣例,諸侯王是可以有自己的部隊的,因此,中央的部隊收回去就收回去吧。

韓信沒有認真思考,為什麼劉邦一回定陶,獨獨第一個就要收回他的兵權。是不信任,是劉邦認為韓信太危險了!

這還不算,在即皇帝位後,劉邦第一個開刀的也是韓信。你不是說齊地與楚地相鄰嗎?那你一定就很熟悉楚地了。於是,劉邦將韓信改為楚王,定都下邳,而韓信的齊地則給了自己的兒子。

為什麼說這樣分是對韓信開刀呢?因為楚地常年戰亂,經濟已經不行了,且楚地離中央政權也比較遠,而齊地比較發達,人口也多,且有保衛中央政權的作用。

這時候,韓信就應有所注意。面對劉邦這種多疑之人,要麼就沒有對他構成威脅的能力,要麼就有直接與他對著幹的實力,否則,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心的。

對韓信,劉邦將「只要是我不放心的,我就要幹掉。」這個座右銘發揮到了極致。

韓信到楚地沒多久就有人就上告韓信謀反,劉邦都沒有查實下,就直接給韓信定了謀反罪,要捉拿韓信。

這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樣,不禁讓人懷疑,告密韓信謀反這事是不是劉邦自導自演的一齣戲。

不久,劉邦藉口到雲夢視察,將毫無準備的韓信一舉拿下,並在當天大赦天下。

這明明就是一副計謀得逞,喜不可耐的模樣!

為了不讓老臣們因韓信的事產生狡兔死走狗烹的淒涼感,進而起兵造反,也為了不讓自己背負忘恩負義之名。劉邦採取了逼韓信造反的策略。

捉拿韓信後,劉邦將韓信將為淮陰侯,並幽居在京城。說得好聽點是淮陰侯,說得難聽點,就是一個虛名,且還時刻被皇帝監視。

在這種戰戰兢兢的氛圍中,曾馳騁疆場的韓信怎麼會不感到憋屈,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反抗情緒,而這也正好中了劉邦的計。劉邦在領兵平陳豨之亂時,堅持帶上韓信,也正是出於對韓信不放心。

後來,劉邦聽到韓信被殺後,喜且憐。

韓信的經歷告訴我們,危難必發於微著,做人還是得多長點心眼,同時,做人也不能活得太過自我,還是得多考慮考慮行為的後果。

讀歷史,明今理。歷史從來不是死的,而是鮮活的。如果你認為正正經經讀歷史太過枯燥,推薦您看半小時漫畫歷史系列,這套系列可以讓我們每天看半小時漫畫,通五千年歷史,也讓歷史解讀更有意思。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html?id=3388619286418458542&origin_type=60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