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維京人的黃金時代:從北歐海盜到東羅馬皇家衛隊

晨讀歷史 發佈 2020-01-05T03:50:14+00:00

現代歷史學將中世紀定義為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之間的時間,跨度長達千年。如果說東羅馬帝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西方中世紀的簡史,那麼來自於北歐的維京人絕對是改變東羅馬甚至歐洲的一個關鍵性組群。

現代歷史學將中世紀定義為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之間的時間,跨度長達千年。如果說東羅馬帝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西方中世紀的簡史,那麼來自於北歐的維京人絕對是改變東羅馬甚至歐洲的一個關鍵性組群。

他們在人們的印象中雖然更多是野蠻的侵略者形象,但各種維京人後來成為了中世紀最為犀利的武裝。維京人用自己的武力征服並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他們中的瓦良格人還成為了東羅馬帝國中後期最為仰仗的帝國護衛隊。

起源與維京時代

和4世紀民族大遷徙中席捲羅馬帝國的蠻族主力——日耳曼人一樣,歐洲北方的斯堪的納維亞也有一支北日耳曼民族,他們通常被稱作「北日耳曼人」(North Germanic People),在中世紀他們被直接簡化成「諾斯人」(Norsemen)。

在中世紀的挪威語中,北日耳曼人直接被稱為「Northman」,基本等同於「Norseman」。舊的法蘭克語單詞「Nortman」被拉丁化為「Normanus」,在拉丁語文本中被廣泛使用。這個拉丁語單詞後來作為「Normandy」進入古法語。地名諾曼第和諾曼第人的名字由此而來,諾曼第就是10世紀由諾曼第人入侵定居的地方。

維京(Viking)這個詞彙的來源目前並未有一個定論,目前有多重說法,一則意為「小灣」(vík)。此外還有來源挪威歷史地名維京地區(Víkin)的說法。而維京這個詞是在18世紀維京復興時期被引入現代英語中的,在這一時期,它獲得了浪漫主義的英雄意味,即「野蠻戰士」或高貴的野蠻人。

在20世紀,這個詞的含義被擴展到不僅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他們定居的其他地方(如冰島和法羅群島)的海上襲擊者,特別是8-11世紀維京時代的北歐人。

8世紀時,這幫諾斯人開始利用出色的航海技術在歐洲北方的海域四處劫掠。特別是在北海地區周邊,他們以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為基地,不斷騷擾不列顛和法蘭克王國。這一時期,諾斯人開始營造戰艦,並以此開始了維京時代維京(Viking)一詞原本就帶有劫掠和殺戮之意。

801年,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的東諾斯人終於形成了統一的諾斯人國家,他們開始尋求在海外展開殖民貿易。與地形較為平坦的丹麥不同,挪威地區的西諾斯人因為多山地和峽灣的特點,仍舊維持著分裂的狀態。在丹麥統一後他們還將今天瑞典南部納入了版圖。於是北海為中心的北大西洋上,成為了維京人(諾斯人)殖民和探險的樂園。

維京人的「無敵戰艦」:長船

長船是維京人的一種戰艦,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從公元前4世紀起就有它的記載。長船的正式使用,最初是北日耳曼人在維京時代發明並用於商業、探險和戰爭用途的。長船的許多特徵被其他文明所採用,如盎格魯撒克遜人,它持續影響了造船業幾個世紀。

長船的設計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演變,從石器時代開始,隨著烏米亞克(umiak)的發明,一直延續到6世紀,建造了像Nydam和Kvalsund這樣的熟料船。隨著製造技術的逐漸成熟,長船在9世紀到13世紀之間以完整的形式出現。

這些船隻的特徵和外觀一直在斯堪的納維亞造船傳統中反覆出現,甚至直到今天。它的長腿的製作特殊技巧和方法仍在世界範圍內使用,即便是經過了現代改造仍有體現。它們都是用木頭做的,有布帆(編織的羊毛),船體上通常有許多細節和雕刻。

維京長船相比於歐洲其他地方的船舶,在優雅的外觀之外,最重要的特點在於長長的船身兼顧著寬寬的船體。這樣能夠讓船隻變得更輕盈更快速,吃水相對於其他船隻也更淺。這樣的意義是,它不僅可以在競爭中以速度取勝,還能夠適應最淺1米的水域。無論是船速還是適應範圍都遠勝過他的對手們。

此外,船的兩端採用同樣的設計,這樣可以不需要調整就能夠快速掉頭。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這個設計十分關鍵,因為冰山和海冰的存在往往讓船隻來不及調整。此外和拜占庭的大帆船類似,維京長船也有較長的船槳設計,後來改進的設計中在桅杆上加入了方形的船帆,這樣能夠減少一部分划槳者。

根據船的用途,維京長船的速度也有一定區別,在9.3-18.5公里/小時之間。而一般來說海盜船的速度最快,以適應靈活機動的生存環境,需要負重的戰艦通常較慢。

維京長船的輕快靈便的特點,使得維京人(諾斯人)在中世紀的西歐海上脫穎而出,也成為他們從北歐擴張到地中海的最重要核心之一。當然,造船技術只是維京人取得中世紀西歐海上霸權的法寶之一。除此之外,優秀的航海技術甚至天文技術也是成功的法寶,現代的考古認為維京人已經掌握了羅盤。

初露鋒芒:席捲英倫三島

在羅馬勢力從不列顛撤出後,這裡就成為了日耳曼人角逐的地方,來自今天德國北方的央格魯撒克遜人在6世紀成功入駐不列顛南部,形成了7個小王國。790年,已經稱霸北海多年的諾斯人開始向不列顛發動襲擊,也就是經典的維京海盜劫掠。

當年,三艘諾斯人艦船在不列顛南海岸威塞克斯王國(Wessex)多塞特登陸。當地人將維京人帶到了皇家花園裡,但這幫北歐人最終殺死了主人和其手下。根據《央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793年,諾斯人襲擊了著名的林德斯法恩修道院,殺死僧侶並搶走了凱爾特聖人卡斯伯特的遺物。以此事端開始,維京海盜開始了對不列顛的攻擊浪潮。

從790年代開始,維京人開始不斷攻擊不列顛上的央格魯人的王國,甚至公然在當地越冬再行劫掠。維京海盜時代的來臨讓幾乎整個不列顛,特別是教區遭受到了巨大破壞。

865年,一群至今尚未明確的丹麥維京人聯合起來組成一支龐大的軍隊。他們登陸東英吉利地區,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稱這支部隊為偉大的異教徒軍隊(Great Heathen Army)。不久這支部隊征服了不列顛東北部重鎮約克,並在那裡建立了名為「斯堪的納維亞的約克王國」。由此統治原諾森布里亞王國區域,諾斯人(維京人)開始了在不列顛島的正式國家統治

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在抵抗維京人的戰爭中強大起來,阿爾弗雷德基本完成了央格魯人地區的統一,建立央格魯撒克遜王國,並自立為王。927年,阿爾弗雷德的孫子埃塞爾斯坦攻滅了維京人的諾森布里亞王國。

947年,挪威國王「血斧埃里克」征服約克,成為了諾森布里亞的新主人。挪威人為主的海盜浪潮再次掀起,他們代替了以往丹麥諾斯人(維京人)。一直到954年埃里克去世,威塞克斯的英格蘭國王才重奪諾森布里亞。

1003年,丹麥國王「八字鬍」斯文開啟了對不列顛地區的大規模征服行動。他擊敗了英格蘭國王埃塞烈二世,被北歐人長期蹂躪的英格蘭地區終於臣服。斯文於是成為了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和挪威國王集於一身的王者。英格蘭的王位在斯威恩於1014年去世後傳給了韋斯克斯的埃德蒙·艾恩賽德。

斯文的兒子克努特大帝,在1016年通過征服行動贏得了英國的王位,建立了北海帝國(也稱央格魯-斯堪的納維亞帝國)。1035年克努特大帝去世時,他是丹麥、英國、挪威和瑞典部分地區的國王。克努特死後,哈羅德·哈雷福特成為英格蘭國王,維京人對不列顛的統治也就戛然而止了。

維京人在不列顛島上的人口越來越少,生活在丹麥和挪威的諾斯人仍計劃再度入侵。1066年,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企圖恢復北海帝國的偉大統治,他在當年夏天率領大軍在不列顛東海岸登陸,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早有準備,與其在約克附近的斯坦福橋決戰中獲勝。隨著哈拉爾三世的戰死,維京人對不列顛的襲擾從此畫上了句號。

不過就在斯坦福橋戰役後20天,哈羅德二世和英格蘭軍隊因為巨大的消耗被諾曼第公爵威廉偷襲,哈羅德二世本人在黑斯廷斯戰役里戰死。不久整個英格蘭王國成為諾曼第人的附庸,這場史稱「諾曼征服」的戰爭,實際上也是維京人的另一種勝利,因為諾曼第公國正是10世紀諾曼人(諾斯人)建立的國家。

與大不列顛島類似,距離不遠的愛爾蘭島也是維京人活動的場所。他們在愛爾蘭的入侵時間與不列顛類似,自790年代一直到1014年。都柏林就是維京人在愛爾蘭的最主要據點,還成為了貿易中心港口。維京人除了沿海地區,還深入到了島內的河流中。愛爾蘭人對這些北歐入侵者見怪不怪,並未產生重大衝突,兩邊甚至還經常通婚。

挪威人是愛爾蘭主要的維京民族,特別是都柏林在中世紀高度挪威化,挪威人從語言和文化上都極大影響了愛爾蘭當地的凱爾特人。11世紀,繁榮的都柏林已經十分擁擠,考古表明很多居民區已經位於城牆之外,還發掘出了英格蘭、拜占庭甚至波斯地區貿易交往的商品(主要是織物)。

在大不列顛島北邊的蘇格蘭地區,794年維京人襲擊了皮克特人的王國。並在後來的戰鬥中擊敗了皮克特人已經建立了一個多世紀的統治秩序。870年,皮克特人南邊的「古北境」(The Old North)王國被維京人襲擊,其位於克萊德河口處的首都鄧巴頓城堡被圍困4個月後陷落,當地的眾多百姓和物資被運回維京人在愛爾蘭的基地。

鄧巴頓城堡被洗劫後,古北境的蘇格蘭人重新建立了斯特拉斯克萊德王國。但首都不敢再選在海邊的位置,不論是加文還是帕蒂克都位於今天的格拉斯哥附近,也就是克萊德河上游的內陸位置。而維京人則在蘇格蘭外圍的群島上建立了統治,重要的據點有曼島、克利德群島、設德蘭群島等。維京人對這些島嶼的控制一直持續到了1266年。

現在包括蘇格蘭低地大部分的土地,早前是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諾森布里亞的最北部,隨著維京人的征服而分崩離析;但這些土地從此再沒有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或英格蘭收回。

維京海盜的襲擊、占領、征服和定居所帶來的劇變和壓力,導致不列顛北部多個以前的敵對民族(蓋爾人、皮克特人、不列顛人和央格魯撒克遜人等)結成聯盟,組成了今天的蘇格蘭。正是維京人的入侵讓不列顛走向融合,促成了後來英格蘭人與蘇格蘭民族的統一。

維京時代來臨:北大西洋的主宰

維京人在英倫三島的海盜和入侵只是他們成名的代表。在中世紀中後期,特別是9-11世紀,整個歐洲大西洋沿岸,甚至是北美洲海岸都是維京人遨遊的樂園。利用無與倫比的航海技術,他們的身影在北大西洋地區幾乎無所不在,他們既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又是參與貿易的商人。

冰島傳說是由一個名叫納多德(Naddodd)的法羅群島海盜發現的,當時很多挪威人逃離國王的壓迫統治來冰島定居。然條件艱苦,但這片土地允許人們過著挪威人熟悉的田園農耕生活。後續又有探險家「紅毛埃里克」從冰島出發,向西發現了格陵蘭島。

格陵蘭,維京人以南端和西側的海岸作為自己的基地,建立了三個定居點。雖然氣候惡劣,但一些峽灣的小氣候允許人們過上類似冰島的田園生活,一直到1400年左右的小冰期氣候變得更冷,維京人不得不選擇放棄。

愛沙尼亞的部分地區特別是西部和北部,一直是斯堪的納維亞文化的傳統地區。維京人在中世紀經常建立軍事據點和堡壘,在今天的薩雷馬島(Saaremaa)上發現了有許多史前或中世紀晚期的港口遺址。周邊的島嶼上也遍布著維京人的墓地,裡面藏有武器和珠寶。

中歐地區,維京人主要以離自己最近的波羅的海南岸為發展中心。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主要在今天波蘭和立陶宛的沿海地區建立貿易據點,特別是波美拉尼亞,與此同時斯拉夫人在內陸地區興起。維京人與斯拉夫人多數時間維持沿海與內陸的貿易關係,但也多次發生戰爭。維京人在海岸點狀的殖民點並未撼動斯拉夫人的人數優勢。

790年代維京人襲擊不列顛開始,他們也開始了在法國西部地區的侵擾。9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維京人曾經兩次沿塞納河圍困西法蘭克王國首都巴黎。911年,北歐海盜頭領羅洛(Rollo)強迫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二世,將塞納河下游的魯昂和上諾曼第地區交給羅洛。後者被封為「諾曼第公爵」建立公國,表面效忠法王並阻擋一切海盜,但事實上後者反而在周邊擴張地盤。

諾曼第就是諾曼人(即諾斯人)的土地的稱呼,在得到了富庶的諾曼第地區後,來自挪威、丹麥和瑞典的諾斯人不斷湧入這塊殖民地。後來在1066年英格蘭遭受挪威諾斯人入侵後,時任諾曼第公爵威廉抓住機會成功占據不列顛南部。

860年維京艦隊首次襲擊了義大利地區,在利古里亞盧尼港登陸後洗劫了這座城市,爾後維京人在托斯卡納的比薩和佛羅倫斯繼續作惡。之後一直到1038-1040年,諾曼人聯合央格魯人征服了義大利南邊被阿拉伯人統治的西西里島。30年後,諾曼人以西西里為跳板,北上占領了原屬拜占庭帝國的卡拉布里亞和阿普利亞地區。

伊比利亞半島,由於當時大部分地區被阿拉伯穆斯林統治,維京人在840年代襲擊了西班牙北部和葡萄牙西部海岸,還一度攻占了里斯本。

北美,挪威人比亞尼·埃爾霍爾松、萊夫·埃里克森和來自格陵蘭島的阿爾芬納·卡爾塞夫尼,在哥倫布之前500多年到達北美洲,他們試圖定居他們稱之為「Vinland」的土地。他們在今天的紐芬蘭半島北部的安塞奧克斯草地附近建立了一個小定居點。但是由於與土著人民的衝突以及格陵蘭島缺乏支持,使得殖民地在幾年內結束。

東歐維京人:瓦良格人與東羅馬皇家衛隊

瓦良格人瓦蘭吉安人(Varangians)是拜占庭希臘人和羅斯人對維京人的稱呼,他們多數來自於今天的瑞典境內,他們在維京時代成為了東歐草原的新主宰。「瓦良格」這個詞彙來自於古諾斯語,意思是「信仰伴侶」、「宣誓陪伴」或者「同盟者」。在拜占庭帝國的語境下,瓦良格人就成為了簽約忠於新主人的外國人。

9世紀開始,維京人(瓦良格人)開始在東歐斯拉夫人聚居區統治。相比於並未開化的斯拉夫部落,顯然維京人的文明程度要遠勝於前者,於是這些北歐諾斯人遷入後成為了斯拉夫人的統治者。根據基輔羅斯編年史記載,862年一群維京人來到諾夫哥羅德定居,不久維京人的首領留里克正式建立了東斯拉夫人的國家。後來留里克的繼承者奧列格入主南方的基輔後,才真正步入到基輔羅斯時代。

由於諾斯人很早就通曉東歐的地理情況,基輔羅斯在立國後很快掌控了黑海、裏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商貿道路控制權,國家因此而興盛起來。由於中世紀中歐地區的交通不暢和阻隔(主要因為一些突厥語民族和斯拉夫民族),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人與西歐和北歐的交流,很大一部分需要經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到達波羅的海沿岸。瓦良格人(維京人)既是海盜或強盜,也同時是優秀的商人。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因為繼承自羅馬帝國的衣缽,以及特殊的戰略地位,一直是歐洲最為富庶的地方。基輔羅斯在與拜占庭的經濟交流過程中,逐漸被君士坦丁堡迷人的財富所吸引,因而多次發起了對東羅馬的戰爭。

9-10世紀在一系列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戰爭過後,雖然基輔羅斯沒能最終拿下拜占庭希臘人的首都,但仍取得了一些貿易特權。獲得特權之外,拜占庭帝國被來自於北歐的瓦良格人強大的武力所折服,自10世紀初開始大量引入瓦良格人作為帝國僱傭兵。

988年,拜占庭帝國著名的軍人皇帝巴西爾二世,在與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結盟後,後者贈送給羅馬皇帝6000名瓦良格士兵,作為軍事援助的一部分。很快拜占庭就形成了瓦良格人組成的「瓦良格衛隊」。瓦良格衛隊除了勇武之外,相對拜占庭本土衛隊最大的優點在於「忠誠」,這些來自於今天丹麥、瑞典和挪威的維京人幾乎不參與拜占庭國內政治內鬥,因而成為拜占庭皇帝更佳的選擇。

在最初的一個世紀裡,瓦良格衛隊主要由斯堪的納維亞人(維京人)組成,瑞典西部的西約特蘭地區甚至頒布過法令,如果前往希臘(中世紀北歐對東羅馬的稱呼)居住將在此期間不能繼承遺產。不過在諾曼人成功征服英格蘭後,瓦良格衛隊開始加入了越來越多盎格魯撒克遜人。11世紀末科穆寧王朝阿萊克修斯一世皇帝統治時,衛隊士兵主要是從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其他被維京人攻擊的日耳曼民族招募而來。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其他日耳曼民族與維京人一樣,都有著忠誠、誓死效忠的傳統(必要時至死),在諾曼征服英格蘭後,有許多央格魯人失去了土地或主人,不得不來到拜占庭或其他地方成為僱傭兵以謀生。

瓦良格衛隊成為了拜占庭皇帝最賴以信任的皇家近衛軍,保護者皇帝的安危,也是帝國正規軍的一部分。而由於長期的經貿文化交流,基輔羅斯的瓦良格人和瓦良格衛隊都逐漸接受了東正教,也就融入了拜占庭文化圈。988年,基輔羅斯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

11世紀末跟隨維京時代的落幕,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不再大規模湧入東歐平原,而早前定居在羅斯的瓦良格人則逐漸被斯拉夫化。

瓦良格衛隊不僅為拜占庭皇帝提供安全保障,而且還參與了許多拜占庭對外戰爭,經常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它通常在戰鬥的關鍵時刻才使用。到了13世紀晚期,瓦良格人在種族上大部分被拜占庭人同化,他們一直服役到至少在14世紀中葉。在14世紀,在君士坦丁堡仍有一些人自稱是「瓦良格人」。

不管怎樣,中世紀的維京人和維京時代改變了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除了北歐國家,現代的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的歷史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腳步,英語裡甚至流動著他們的語言。他們在北大西洋兩岸都留下了數不盡的足跡。他們還是已經滅亡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身邊,最重要的護衛隊……

維京時代改變了中世紀歷史,卻仍給今天留下了太多。


文:晨讀歷史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