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梁灝82歲成狀元,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教育思享 發佈 2020-01-04T04:28:25+00:00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在早上的時候得到了真理,即便在晚上的時候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孔子的這一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八章。這一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很簡單,甚至簡單得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在早上的時候得到了真理,即便在晚上的時候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孔子的這一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八章。

這一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很簡單,甚至簡單得有些讓人難以接受。畢竟,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對「死」之一字「諱莫如深」,能不提就儘量不提。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話的誤解,縱然從字面上來看,這樣理解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若是深究下去,卻會發現,原來孔子想要表達思想卻是那麼博大深奧。可以說,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一句話,可以感悟出不同的內涵來。比如:對於那些正努力學習之人來說,孔子這句話便可以作為學習中的勵志之語來理解。

眾所周知,讀書學習向來是一件「寒窗十載無人問」的事情,其中的艱辛對於任何來說,都沒有輕鬆可言。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無止境」更顯得那樣真實,即便是那些頂尖的科學家,終一生之力,也只能在某一個領域、甚至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取得一定的高度。幾乎沒有人能夠跨領域、跨專業達到巔峰,更沒有人能稱得上真正的「全才」。然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愈加顯得學習的難能可貴。

「皓首窮經,少伏生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這是五代時期的梁灝在考上狀元之後,回答宋太宗問話時候所作的一副對聯。短短兩句話十八個字,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艱苦和辛酸。其實,梁灝天資聰慧,但他的考學之途卻是極為坎坷,他一共參加了四十場會試,時間跨度更是達到了四十七年,直到滿頭白髮的時候,才終於中了狀元。雖然,梁灝的艱辛歷程,有當時社會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當時激烈的競爭環境所致。但對於這些,他卻毫不在意,在自嘲之中不斷加強學習,不斷增強自己的學識水平。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梁灝這樣的做法有些太過於執著,已經近乎魔怔。在學習這條路上,雖然大家遇到的困難、挫折各不相同,也不是人人都能夠像梁灝那樣孜孜不倦、鍥而不捨,但是他那種對待學習不服輸、不放棄的堅韌精神,卻是極為可貴的,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借鑑的。試想一下,如果梁灝中途放棄,又或是壓根就不努力參加考試,那麼在千百年之後,又有誰還會記得五代之中還有這樣一個令人欽佩的人物呢?

當然,學習並不是為了「名垂千古」,也不是為了「揚名萬世」,而是為了不斷地充實自己,增強自己認識世界、認知未知的本領。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學習不在乎年齡,也不在乎形式,更不在乎特定的內容,只要對自己有益的內容,都可以不斷地去學習。只要能夠朝著一個固定的目標,正確對待,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也是一個勵志學習,取得成功的典型。其實,蘇洵小的時候很貪玩,非常不懂事,壓根就沒有認真進行過學習。直到他二十七歲的時候,才突然茅塞頓開,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從此他開始發奮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甚至曾經發生過因為讀書太過專注,在吃粽子時把墨汁當作白糖蘸著吃的「笑話」。但,正是在這樣用心用功之下,他才能取得後來的成就,成為了世人皆知的文學大家。

從古至今,這樣發奮學習、不斷努力讀書的事例比比皆是。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等等,無不向後世之人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揭示了讀書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在農耕時代,一個人只需要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還不會過時;然而如今卻是需要用一輩子來不停地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所以,當我們面對學習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在保持初心的同時,保持住激情和韌勁。不論工作、生活有多繁忙,不論應酬有多少,每天都應該抽出時間來學習。這樣做,既能洗滌心靈,又能增長學識,還能豐富生活,讓自己無虛度光陰之虞,更不會生出被時代拋棄之感。

總之,要像孔子所說那樣:「朝聞道,夕死可矣。」只是這個「朝」,並非某一個特定的早晨,而是人生在世的每一個早晨;這個「夕」,也並非每一天的傍晚,而應該是生命最終的終點。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不枉探索人生真諦所付出的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