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版唐朝地圖幾乎包括整個東北,這是將名義上冊封之地也算進來了

北斗維斟 發佈 2020-01-04T04:43:54+00:00

譚其驤的唐朝版圖共有三幅,分別是唐高宗時期(669年),唐玄宗時期和唐朝後期的版圖。關於唐高宗時期版圖的問題,小編已經在《唐朝疆域最西到達了鹹海、波斯?譚其驤將地圖開疆玩到了極致》一文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而本文,小編是說明了唐朝中期和後期的版圖問題。

譚其驤的唐朝版圖共有三幅,分別是唐高宗時期(669年),唐玄宗時期和唐朝後期的版圖。關於唐高宗時期版圖的問題,小編已經在《唐朝疆域最西到達了鹹海、波斯?譚其驤將地圖開疆玩到了極致》一文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而本文,小編是說明了唐朝中期和後期的版圖問題。在中期和後期的版圖上,譚其驤將東北的室韋、黑水靺鞨、粟末靺鞨(渤海國)、等都劃入了唐朝的版圖,甚至唐朝的東北範圍都越過了外興安嶺,「上不封頂」。譚版的地圖雖然是權威,但是其中的錯誤誤導了不少的歷史愛好者。

一,唐朝滅高句麗後在東北的局勢

從漢朝到隋唐,東北出現了一個較為強大的民族政權——高句麗。這個政權是由扶餘族建立,最初只是局限於遼東一角,後來其疆域已經擴展到了整個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唐朝建立後,高句麗名義上臣服於唐朝,唐朝冊封其王為「高遼東郡王」。但是冊封只是名義上的,高句麗的存在反而成為唐朝勢力進入東北的一個障礙。於是,唐朝在不僅就聯合新羅進攻高句麗。644年,唐太宗發兵攻打高句麗,奪去了遼東之地。668年,高句麗最終滅亡。

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在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其下又設置了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多個縣。從此,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到了唐朝的版圖。從戰國以來,遼東地區就是中原王朝經營東北的一個據點。燕國最早在此設立郡縣,秦朝繼之,漢朝設置「漢四郡」。此後,高句麗的強大逐漸吞併了這些郡縣。而唐朝滅高句麗,重新恢復了漢朝的局面。

不過,唐朝的遼東之地卻並不穩固。和漢朝相比,唐朝周邊民族的社會更加進步,國家組織更加成熟,因此,唐朝面臨的對手也就更難對付。在遼東周邊,分布著突厥、靺鞨、契丹、辰韓等民族,他們給遼東帶來了巨大的危機。

首先對唐朝遼東局勢造成挑戰的是辰韓建立的新羅。新羅本來是唐朝的盟國,名義上的藩屬國。但是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新羅就開始了快速的擴張之路。670年,唐朝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引起了新羅的不滿,新羅開始和唐朝為敵。新羅一方面扶持高句麗遺民建立「報德國」來牽制唐朝軍隊,一方面則兼并了百濟故地,唐朝的熊津都督府被迫撤銷。唐朝此時忙於和吐蕃征戰,無力派遣大軍東征,只得在676年將安東都護府內遷到了遼東,第二年又遷徙到新城(撫順)。此後,唐朝和新羅就以大同江為界。

唐朝剛滅高句麗之時,是唐朝在東北勢力最強的時候。之後,唐朝在東北的勢力是不斷收縮的,再也沒有擴張。

二,唐朝中期遼東的放棄

第二個對唐朝的遼東造成巨大危機的是契丹族。隋唐時期,在遼河的上游地區生活著契丹、奚等民族,他們處於半農半牧的狀態,是鮮卑族的一支。東突厥強盛之時,他們就臣服於東突厥;唐朝強大了,他們就臣服於唐朝。647年,契丹臣服於唐朝,唐太宗冊封其地為松漠都督府,以一個部落為一個羈縻州,以酋長為刺史。648年,奚族首領臣服於唐朝,唐太宗冊封其族為饒樂都督府,其五個部落為五個羈縻州。需要注意的是,唐朝對契丹和奚的管理只是名義上的冊封,沒有駐紮軍隊。這些民族只是受到唐朝勢力的威懾而暫時臣服,因此最多算是唐朝的勢力範圍。

到了武則天時期,契丹族就開始和唐朝戰爭。696年,居住在營州的契丹族遇到了饑荒,營州都督府拒絕施救。於是契丹族首領李盡忠(名義上的松漠都督府都督,該名是唐朝賜名,原名沒有記載)就起兵反唐,契丹族的攻勢十分強勁,一度打到了河北趙縣,在東硤石谷一戰中擊敗了唐朝17萬軍隊。之後,東突厥乘機進攻契丹,契丹被迫臣服於東突厥。在契丹反唐期間,唐朝遼東和內地的聯繫幾乎中斷,唐朝在遼東的統治也已經力不從心。

契丹之後,就是粟末靺鞨的興起。靺鞨是東北地區的土著民族之一,漢朝稱為肅慎,宋朝稱為女真。而粟末靺鞨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在遼國時期稱為「熟女真」,明朝稱為「建州女真」。粟末靺鞨和高句麗接壤,經常入寇高句麗。隋唐時期,粟末靺鞨臣服於高句麗。高句麗滅亡後,唐朝強迫粟末靺鞨遷徙到遼西一帶,以加強控制。

696年,契丹反唐,粟末族的首領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率領族人回遷遼東,武則天為了安撫他們,冊封其為「許國公」和「震國公」。但是其冊封遭到拒絕,於是武則天命令契丹降將李楷固等追擊,乞四比羽被殺,而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死。之後大祚榮代父而立成為了粟末首領,他帶領部族繼續回遷。697年,大祚榮在天門嶺之戰中擊敗了唐朝的追擊軍隊。

此時,東突厥已經重建,契丹也依附於東突厥,大祚榮也選擇臣服於東突厥。東突厥的強盛不僅牽制了大部分的唐朝軍隊,還切斷了唐朝和遼東的陸地聯繫。顯然,唐朝在遼東的統治已經無法維持。714年,唐玄宗將安東都護府內遷到了營州(朝陽),742年又遷徙到了遼西故郡城(錦州義縣)。從安東都護府的內遷可以看出,唐朝的勢力在退出遼東。到761年,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安東都護府直接撤銷了。既然唐朝在中期連經營東北的據點都放棄了,那談何統治東北呢?

三,唐後期和靺鞨、契丹的冊封關係

唐玄宗上台初期,唐玄宗在河北地區設置了河北三鎮(范陽、河東、平盧)節度使,成為了唐朝防禦契丹的重鎮。之後和契丹族的戰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同時,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滅東突厥汗國,建立了強大的回鶻汗國,該國和唐朝交好。契丹、室韋等族都臣服於回鶻,唐朝和這些民族的關係得到了改善。745年,契丹阻午可汗被冊封為崇順王。當時安祿山坐鎮漁陽,契丹和安祿山多次發生戰爭。在「安史之亂」後,契丹族依然不斷進攻安祿山本部,使得契丹族居然從反唐的角色變成了唐朝的盟軍。安史之亂結束後,契丹的進攻也就停止了。

從蘇可汗開始,契丹不再接受唐朝松漠都督府的冊封,契丹已經成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民族國家。之後契丹族多次「朝貢」,這種朝貢只是中原王朝自己稱呼的,實際上就是一般的國家使節之間的交流(唐朝文獻把阿拉伯帝國使者到來也稱為「朝貢」,明顯是天朝上國、妄自尊大的體現),並不能說明是上下級關係。從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河北一帶被藩鎮控制,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狀態。河北地區的藩鎮和契丹族時戰時和,該時期唐朝更不可能管理東北了。

室韋是生活在嫩江流域的一個民族,其社會狀態比契丹族更落後。唐朝初期,室韋臣服於突厥,唐朝強盛後又和唐朝通好。室韋和唐朝之間隔著契丹,因此唐朝鞭長莫及。788年,室韋和奚一起進攻唐朝漠南,次年於是又宣布和唐朝和解,接受唐朝室韋都督府的封號。實際上,這依然是一個名義上的冊封。唐朝末期,室韋被契丹族攻破,氏族散落,其中的蒙兀室韋西遷成為蒙古族。

前文中提到的大祚榮在天門嶺之戰後,就已經處於相對安全的狀態了。698年,大祚榮在東牟山(敦化)建立了「震國」,也就是後來的渤海國。而在渤海國的北部生活著更落後的黑水靺鞨,也即是後來的「生女真」或者「野人女真」。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和忽汗州都督。726年,唐玄宗又在黑水靺鞨之地冊封了黑水都督府。

當時的渤海國王大武藝認為唐朝是想和黑水靺鞨聯盟,於是就出兵討伐黑水靺鞨,黑水靺鞨首領大門藝逃亡唐朝。732年,大武藝和契丹聯合進攻河北,唐朝則聯合新羅、室韋、黑水靺鞨來戰,雙方陷入了僵持局面。此後,契丹失敗,於是渤海國撤兵,雙方和解。此後渤海國開始全面的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唐朝後期,渤海國走向了全盛,渤海宣王大仁秀打敗新羅,吞併了黑水靺鞨。渤海國吞併了唐朝的遼東,至於什麼時間吞併還不清楚。小編認為,唐朝安東都護府內遷和撤銷就和渤海國吞併遼東有關係。(東京乃渤海故地——《契丹國志》)。

可以看出,唐朝對東北冊封的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都是只是名義上的。而這些封地的契丹、室韋、渤海都時常和唐朝發生戰爭,甚至直接占領了唐朝的土地。契丹族和渤海國的進攻,導致唐朝勢力從遼東撤離,安東都護府最終撤銷。但是譚其驤卻在唐朝中期的版圖畫上進來了整個東北,在後期的版圖上也僅僅沒有畫進渤海國。顯然,譚版地圖出現了嚴重的錯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