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平遭遇失敗的趙國,為何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卻能擊敗秦國呢?

小雲軒談史 發佈 2020-01-04T04:44:13+00:00

戰國時期,發生過大大小小無數的戰爭,但是要說哪場戰爭最慘烈,規模最大,那無疑是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盡數坑殺,無數冤魂埋骨長平,六國為之震驚。而罪魁禍首的秦國亦死傷過半,國力大損。此戰引起的後果就是,趙國青壯年皆死,國內僅剩老弱婦孺,實力大損。

戰國時期,發生過大大小小無數的戰爭,但是要說哪場戰爭最慘烈,規模最大,那無疑是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盡數坑殺,無數冤魂埋骨長平,六國為之震驚。而罪魁禍首的秦國亦死傷過半,國力大損。

此戰引起的後果就是,趙國青壯年皆死,國內僅剩老弱婦孺,實力大損。而秦國亦內憂外患,急於休戰。因此,在兩國的交涉下,以趙國割讓土地為代價使得秦國退兵。怎知幾月後,趙國不肯割地,反而調兵遣將,準備迎戰。惱羞成怒的秦王便再次發兵趙國,於邯鄲爆發決戰,史稱「邯鄲之戰」。

按理來說,遭受重創的趙國,必定無法抵禦秦國的侵略,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此戰秦國大敗,趙國得以休養生息。那麼在長平之戰中耗盡底蘊的趙國,是如何抵禦住秦國進攻的呢?

長平之戰過後,白起罷戰

白起之戰,秦國的最大功臣,無疑就是白起。正是有了白起,秦國才能在困境中成功破局,重創了趙國這個頭號大敵。可惜,最可怕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獲勝以後,本想乘勝追擊,一併消滅了趙國。怎料在後方大本營里的范雎卻動起了別樣的心思。

范雎認為:「如今的白起,功勞就已經很大了。一旦讓白起消滅了趙國,那麼白起的地位一定會超過自己。這是自己萬萬不能接受的。」因此,當白起提出要徹底消滅趙國的時候,范雎果斷地向秦王進言,組織了這次的行動。

白起聽說了以後,也是十分不忿,但是君命不可違,只得撤兵回朝,不過這心中還是埋下了怨氣。隨後,趙國耍無聊,不想把許諾的城池交給秦國。秦王一聽,氣得要死,心想:「這耍無賴可是我的專利,誰給你趙國這個膽子的。」於是,秦王大筆一揮:「打。」

不過這打仗歸打仗,將領可得仔細挑選,秦王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是白起。不過,此時的白起說自己得了病,不好帶病打仗。秦王覺得趙國都這樣了,隨便派一個就夠了,也就沒有堅持。

只是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秦王的預計,隨著秦國的不斷增兵,趙國的邯鄲不僅沒有打下來,秦國自己反而損失慘重。沒辦法,既然這個將領不行,那就只能找更厲害的白起前來。結果,白起還是推辭說:「我有病,帶不動。」秦王知道白起心裡有怨,一開始也沒有怪罪,多次邀請白起帶兵,結果換來的還是白起一句「我有病,帶不動」。

這下,就徹底惹惱了秦王,後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白起被秦王賜死,走完了輝煌的一生。不過,也幸虧白起稱病不起,否則邯鄲之戰,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國難當頭,平原君積極聯絡盟友

說起這長平之戰的起因,上黨之爭,論其中一個罪魁禍首,那就是平原君趙勝。當時,趙王在是否接受上黨一事上尋求意見,平陽君趙豹極力阻止趙國接受上黨,怎料平原君趙勝卻極力勸諫,希望趙王接受這份禮物。最終,趙王採納了趙勝的建議,這才有了後面的長平之戰,正如司馬遷所評價:「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

好在,趙勝及時的醒悟過來,在邯鄲之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當時,秦國圍攻邯鄲,趙勝積極出使楚國,想要與楚國結盟從而搬得救兵。在出發前,趙勝想要從手下門客之中挑選出二十名有才能的人出使楚國,以此求得楚國的救兵。結果,當趙勝挑選完第十九個人以後,卻怎麼也找不出第二十個人。

這時,一個叫毛遂的人向趙勝自我推薦,希望可以一同前去。趙勝覺得他在自己門下多年,如果真有才能早就被挖掘了,本來不想帶他前去。不過,趙勝又想到國難當頭,還講究這麼多幹啥,反正也選不出其他人了,索性一起帶去吧。就這樣,毛遂和趙勝一起前往了楚國,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

而毛遂也沒有辜負趙勝的期望,在楚、趙合約陷入僵局之際,以犀利的言辭使得楚王羞愧難當,簽下了出兵合約。趙國也得以獲得楚國的救援。

在趙勝獲得了楚國援兵的同時,魏國信陵君也指揮著魏軍前來,眼看趙國馬上就能脫離險境,卻發現秦國加快了攻打邯鄲的步伐。

為了不功虧一簣,趙勝散盡家財,支援前線士兵,又命令自己夫人以下的家眷,前去兵營中分擔勞役,以此支援國難。此舉贏得了眾人的極大好感,趙勝也由此獲得了三千名敢死隊成員,成功的支撐到了援軍的趕來,擊敗了秦國。

結束語

邯鄲之戰的獲勝,是山東六國與秦軍的一次較量。秦國這一次的失敗,延遲了秦國一統的道路。而秦國的邯鄲之戰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秦昭襄王錯誤地估計了人民在國難當頭之時所爆發出的潛力和山東六國合縱的威力;二是他高估了秦國的國力和白起的決心,畢竟此時的秦國距離長平之戰也不過數月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