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為什麼是它?

方田耕不盡 發佈 2020-01-04T04:50:54+00:00

奧斯卡是世界電影的最高殿堂,但它在電影藝術上追求並不強烈。明顯不如德國柏林、義大利威尼斯以及法國坎城三大電影節那樣純粹。很大程度上,它更體現了一種在商業、現實和藝術上綜合取捨。


奧斯卡是世界電影的最高殿堂,但它在電影藝術上追求並不強烈。明顯不如德國柏林、義大利威尼斯以及法國坎城三大電影節那樣純粹。很大程度上,它更體現了一種在商業、現實和藝術上綜合取捨。所以代表美國政治正確的黑人平權題材電影《綠皮書》,將《羅馬》、《波西米亞狂想曲》、《黑色黨徒》等一眾影片踩在腳下,捧走了最具含金量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並沒有出乎太多人意外。

即使《黑色黨徒》導演斯派克李一度想離場抗議,但客觀地說,《綠皮書》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它也遠非部分自媒體所稱:好萊塢政治正確下,主題先行的粗製濫作的產物。

一、黑人平權題材的一脈相承與開拓延伸

從林肯的《解放黑人宣言》,到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一直以來,黑人與白人之間在價值觀和文化論上,形成了強烈的撕扯與割裂。幸而隨著社會進步,這一情況明顯好轉。在這個過程中,黑人為爭取自己的權益,確實做出很多犧牲。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甚至被人槍殺。

電影中,黑人音樂家唐,夢想通過在全國特別是南方巡演,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特有的偏見與偏激。為了旅途順利,他還聘請了一位白人司機。這是基於一段真實的歷史,是一部根據現實改編的電影。

這段歷史在美國留下很深的烙印,有人詬病奧斯卡的政治正確,其實大可不必。要知道,很多人眼中傲慢的奧斯卡全稱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金像獎。

美國特殊的歷史及國情,決定了美國的黑人問題,說到底是是個白人問題。所以無論是《為黛西小姐開車》、《為奴二十載》,還是《綠皮書》,無不通過黑白膚色對立,來反映深刻的社會與人性。

雖然《綠皮書》取材60年代的美國,但作為一部近期拍攝的影片,無論是導演還是觀眾的思考與反思,卻是屬於當下的。所以,在《綠皮書》影片中,觀眾不僅能感覺到與《為黛西小姐開車》等影片的一脈相承,還能看出影片的開拓延伸。

同為黑人與白人兩位主角,《為黛西小姐開車》中黛西是一位富人,黑人只是一位出身低下的文盲司機。而《綠皮書》黑人角色卻是一位有著極高天賦的音樂家,擁有三個博士頭銜。白人角色托尼正相反,他只是一位受教育程度不高,性格粗俗的人。兩部電影角色安排完全相反,卻呈現更多的內涵。

導演通過這種角色互換,告訴我們一個淺顯,卻不為60年代的美國主流價值所接納的觀念:人的修養與學識等社會屬性,完全與膚色無關。否則,你就無法理解唐作為作為音樂家,他竟然不喜歡黑人音樂爵士樂,而是醉心於貝多芬、蕭邦等嚴肅音樂。他的白人司機托尼所喜歡的黑人歌手,唐竟然一個也不認識。

二、高度克制的影像敘事與複雜深刻的人性刻畫

本片敘事上高度簡潔,情節上也沒有太多大起大落。導演似乎有點藏巧於拙的味道,把人物置身於普通小事中,讓觀眾自己評價與體會。影片開始,白人托尼將黑人喝過的茶杯扔進垃圾桶。我本以為會引起軒然大波,然而並沒有,托尼的妻子只是靜靜將它們再次放入水槽中待洗。但它很清楚地表明,托尼其實骨子裡也是個種族主義者。如果不是家庭經濟狀況窘迫,迫於生計,這個為黑人當司機的屈尊之舉,絕對會被他義正言辭地拒絕。

田野中黑人勞作的一幕,同樣可以看出導演在影片敘事中一以貫之的的簡潔。導演從遠景到近景再到特寫,還對田中的近處幾個黑人作了掃拍,然後鏡頭停留在拿手帕的唐身上。整個鏡頭差不多有一分多鐘,但沒有一句對白,更沒有畫蛇添足式的旁白。田中身著凌亂的工作服各位黑人,與身著正式西裝的唐形成鮮明對比。從那些黑人臉上流露的驚異表情可以看出,在他們眼裡,唐無疑是一個另類。他們甚至發現,這個黑人竟然還擁有一個白人司機。

儘管唐並沒有如馬丁路德金那般,對那些黑人做一番富有鼓動性演講。但我相信,這一幕會給他們留下顛覆三觀的震撼。我特別注意到,那個滄桑老黑人的背後,還有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的意識里,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過上更好的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導演通過一種類似默片的效果,輕易地就把他所想表達的東西直達了觀眾內心。

到了影片結尾,唐和托尼從暴風雪中趕回家過聖誕。廣播里傳來了糟糕天氣的預報。我暗暗捏了把汗,心想此處應該可能有一場大的變故了。畢竟通過激烈地劇情衝突,可以更好地展現人物形象,延伸影片的主題深度。但導演再一次出乎我意料之外,前一個畫面車窗前還是茫茫白雪,下一個畫面卻已到了紐約。唐在駕駛座叫醒了后座的客人,那個卷著毯子在后座睡覺的托尼。

就在這一剎那,我感覺到了導演的溫情,也體會到了劇情的高潮與圓滿。原來,在返程的路上,唐換下了極度疲倦的托尼。在這次全國巡迴演出中,唐用自己的行動和勇氣,動搖了種族主義者心中的偏見樊籬,比如曾經的托尼。人生觀與價值觀如此迥異的二人,也能相互取長補短,惺惺相惜。唐學到了托尼身上的煙火氣,托尼也學到了唐的善良與優雅。就像最後,兩人乘客與司機身份的互換,暗喻兩人身上的雅俗相融。

三、公路電影模式下的多重社會批判

從電影類型來看,《綠皮書》應該被歸入到公路影片。電影以公路為載體,主人公實現改變和成長。

就電影題材而言,《綠皮書》毫無疑問是一部反種族歧視的電影。它揭露了60年代美國黑人所遭受各種不公,諸如人格歧視、隔離政策等。但我不得不說,導演野心完全不止於此。他那高度簡潔的敘事模式下,包含了多種主題訴求。比如同性戀、迥異的南北價值觀、少數族裔的生存現狀與種族歧視鏈,音樂的教化作用等等。而且,他只給出影像,帶出問題。從不試圖給出答案,甚至連討論的耐心也沒有。

在唐的「同志戀情」被發現後,唐憤怒地告訴托尼,這不是一次例外。但托尼並沒有正面回應,即使第二天唐為此向托尼道歉,托尼也只是輕描淡寫一句:我在夜總會工作了一輩子,當然知道這個世界很複雜。特意為影片留白,帶給觀眾自己思考。

更令我驚奇的是南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美國內戰已經過去100年的60年代,南北差異竟然如此巨大,統一的聯邦內,仍存在如此大的價值撕裂與斷層。在南方,黑人白人分開住宿與用餐,黑人竟然不得在服裝店試衣服,甚至還有日落鎮內專門針對黑人的禁宵。

影片並未完全局限黑白膚色之爭,他對種族歧視的揭示到了更高層面。如影片還涉及了黑人犯罪,當他們從酒店出來,如果不是托尼那把左輪手槍,那些躲在車後的黑人們可能就要搶劫得逞了。托尼所在的義大利族裔,也是少數族裔。他們一方面看不起黑人群體,但自己在本地白人眼裡,不過也是半個黑人。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並沒有徹底融入主流社會。這種種族歧視鏈存在,更能引起觀眾的深思。

影片除了貫穿全片的公路旅行,還有就是四處轉場的巡迴音樂演出。可以說,音樂是推動電影劇情的重要因素。電影開始,托尼僅僅是為了報酬才「屈尊」為黑人唐做司機。他的種族主義價值觀出現動搖,還是在他觀看了唐音樂演出後。在南方,唐有過在雜物間排練,被人拒絕在餐廳之外的各類種族歧視,但每一次演出後,他都獲得台下的掌聲。在那一刻,也許音樂之神消除了人們心中的種族隔閡。

所以《綠皮書》不光是一部美國汽車旅行指南,更是一張展現美國文化與價值觀的浮世繪。它揭示了醜惡,也展現了美好。它風淡雲輕的電影敘事,卻具有針針見血具有社會批判效果。從這點看,它的獲獎雖非眾望所歸,卻也還是名副其實!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方田耕不盡。您的關注,是我創作原創優質影評的最大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