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秦朝:短短十四年的秦朝飲食文化不容小覷

飲馬長歌 發佈 2020-01-04T04:52:39+00:00

說起秦朝,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短短的十四年時間,可以說是一個短命王朝。

說起秦朝,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短短的十四年時間,可以說是一個短命王朝。王朝雖短,但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豈不說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等歷史功績,就連秦朝的飲食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中也不容小覷。

本文根據《詩經》、《呂氏春秋》和《史記》等記載秦國和秦朝歷史的相關史料,以及睡虎地秦墓竹簡等考古研究資料,扒一扒秦朝時期,有哪些主食、副食、調味品、飲料、烹飪技法和飲食禮儀文化?簡潔描繪一幅秦朝時期人們飲食生活的全景畫面,讓讀者諸君吃貨們了解舌尖上的秦朝。

秦朝主食有哪些?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詩經·幽風·七月》

在《詩經·幽風·七月》可以看到秦人耕種勞作的景象,菽為豆子,稷為粟,剝了殼後就是小米,是當時產量最大,也是秦人常吃的食物。

「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祭,南海之櫃。」——《呂氏春秋·本味篇》

秦朝時期重視農業生產,當時的農作物品種很多。糧食以五穀為主。主食主要有黃米、高粱、大米、小米、白黍、黃粱等。也有「六穀」之說,即黍(黃米)、稷(小米)、稻(大米)、粱(糯小米)、麥(小麥)、苽(薏米)。

秦朝副食有哪些?

秦朝時期的副食包括肉食、蔬菜和水果三大類。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觸之翠,述盪之挈,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呂氏春秋·本味篇》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史記·陳涉世家》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肉食:北方的肉食以羊、豬、狗為主,南方地區除了羊、豬、狗等肉類以外,還有魚類、鱉和禽類。當然貴族和有錢人可以吃到猩猩、獾獾、氂牛肉、大象肉、鳥蛋等。

「今課縣、都官公服牛各一課,卒歲,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歲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內史課縣,大倉課都官及受服者。」 ——睡虎地秦墓竹簡《廄苑律》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秦代牛肉基本不會出現在秦朝人的餐桌,因為在秦代耕牛的保護非常嚴格,每年的鄉里都要進行耕牛的評比,那麼獲勝者會受到獎勵,落後者會接受懲罰,如果牛減了膘飼養者還會遭到官方的抽打;牛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工具,私自宰殺耕牛,會犯法要掉腦袋。

「菜之美者:崑崙之蕷;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余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華陽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士英。」——《呂氏春秋·本味篇》

蔬菜:蔬菜由於對不同地域適應性廣而無明顯的南北方區別。秦代常吃的蔬菜有五種,稱作「五菜」,包括葵、藿、薤、蔥、韭,葵菜是當時最常吃的蔬菜,也就是現在的冬莧菜;藿是大豆苗的嫩芽,而薤則是現在南方常用來醃漬的藠頭;蔥和韭跟現在一樣。

「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桔;雲夢之柚;漢上石耳。」——《呂氏春秋·本味篇》

水果:水果的種類因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太大而種類多有不同。北方的水果種類主要有梨、栗、棗等。而南方多為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如柑桔、荔枝、橙、柚、楊梅等。像桃、李則是南北方都種植的。

秦朝調味品有哪些?

「和之美者:陽朴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照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呂氏春秋·本味篇》

秦朝調味品有鹽、麥芽糖、蜂蜜、醋、梅、野花椒、姜、蓼、茱萸等。

秦朝喝什麼?

秦朝時期的飲料種類主要有酒(濁酒和清酒)、秬鬯(用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漿等。

秦朝飲食器皿有哪些?

據湖北雲夢睡虎地的考古發現,秦朝的飲食器皿有陶制的瓮、罐、缽、繭形壺、蒜頭壺等;青銅製的鼎、簋[guǐ]、盉[hé]、壺、勺、匕、盤等;薄木胎漆器飲食器皿扁壺、耳杯、盂、勺、匕、卮等。

秦朝飲食一天吃幾頓?

由於當時農業的不發達,糧食有限,實際上秦朝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頓稱為「朝食」,在太陽升到東南方的位置時,進行就餐。第二頓稱為「食」,時間為在申時,就是現在下午四點左右。

秦朝有哪些烹飪技法?

一、秦朝主食的烹飪方式:主要有煮、蒸和炒。煮即煮粥,蒸即蒸飯,炒即將米炒熟。除此之外,主食尚有餅,餅是早期麵食的總稱,其做法與後世不同,乃是將麥或米搗成粉後,加水團成餅狀,入開水鍋煮熟。

二、秦朝副食的烹飪方式:

(一)肉食的烹調方式沿襲了周代的烹飪技法,主要有烹、炙、蒸、炰、搗、燔、膾、羹、脯、臘等。

就是把食物放入開水中直接煮,秦朝食物的主要加工方式就用煮。在一些大的宴會上,直接支起青銅鼎,加水燒開放入食物如肉類等,煮熟後開吃。也有用下面有火門的「溫鼎」,邊煮食物邊吃,相當於今天的火鍋吃法。

指將肉切細穿上,架在火上燻烤使熟。炙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將肉用木棒串上放在小火爐上烤,另一種是直接放大火上烤。

指在蒸食器甗下層加入水,上層加入食物,加熱後用熱蒸汽將食物蒸熟。

是指用爛泥塗抹食物並置火中燒熟,類似於今天叫花雞的做法。

指用木棒反覆捶打將食物搗碎。

指將動物殺死,連毛帶肉直接用火燒熟。

指碎切魚肉,然後生吃,類似今天生魚片做法。

指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湯食物。

就是鹹肉或鹹肉片,不加調料,只抹鹽曬乾而成。

就是將獸類去毛,經火烘烤,再曬乾的干肉。

(二)蔬菜的烹飪方式:有菜齏和菜菹。菜齏則是將菜焯燙之後,切碎拌醬食之;菜菹類似於今天鹹菜的做法。

秦朝對中國飲食文化發展有什麼貢獻?

秦朝時期,由於秦統一六國,南北飲食文化交流的發展有了初步的發展。伴隨著國土的擴張、人口的遷移、文獻的保存等因素成為了重要的交流手段,這一時期的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隨著秦國的統一大業的迅猛發展,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川菜、魯菜、蘇菜三大菜系。秦國的統一大業進行到後期,為了顯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國進軍嶺南,和當地的土著進行多年的戰鬥及文化交融。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南,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肴,併流傳至今,形成兼收並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至此,我國最有影響的地方菜,後稱「四大菜系」的魯菜、蘇菜、粵菜、川菜雛形初成。

結語

短短十四年的秦朝,其飲食文化不容小覷。

舌尖上的秦朝,貴族們的餐桌上烤制、燉煮著豬、羊、鹿、雞等肉類菜品,舉樽喝酒吃著火鍋;百姓的餐桌上絕大多數時間焯燙著蔬菜,偶爾也獵到野雞野兔野鹿打打牙祭。

在當時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時代,秦朝人不知道鍋的存在(鐵鍋是南宋時才發明的),所以不會炒菜,烹飪的菜估計好吃不到哪裡去!何況眾人大部分時間處在戰爭和嚴刑峻法之中,每天提著腦袋上戰場廝殺和干農活,能吃一頓就是一頓,可能也很難有心思去在意飯菜味道好不好。相比較明天吃什麼怎麼吃好這類問題來說,明天還能不能有機會吃東西,這才是他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 呂不韋(著),張雙椂等(譯註).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文中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