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最美的悲劇,為了金迷,他放棄了藝術

華人武俠 發佈 2020-01-04T05:06:55+00:00

品江湖故事,宣俠客精神世界文學史上偉大的文豪莎士比亞曾經對悲劇有過這樣的詮釋:只有悲劇才是永恆的,只有悲劇才是完美的。魯迅先生也曾定義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進我們心中,並且長期占據位置,悲劇顯得更加有力量。

品江湖故事,宣俠客精神


世界文學史上偉大的文豪莎士比亞曾經對悲劇有過這樣的詮釋:只有悲劇才是永恆的,只有悲劇才是完美的。魯迅先生也曾定義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進我們心中,並且長期占據位置,悲劇顯得更加有力量。所以莎士比亞有著名的「四大悲劇」,中國也有《竇娥冤》《趙氏孤兒》《桃花扇》《長生殿》四大悲劇,這些作品都成為了永恆的經典。所以你看到《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分離,《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一齊斃命。

金庸先生是我國武俠小說的宗師。江湖上傳說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為最有實力的四大武俠小說家,但是就影響力和文學性來看,其餘三人顯得力道不足,只有古龍的大量作品還有些支撐。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蔡瀾和黃霑。本來也是江湖齊名,可是蔡瀾也時常在講:金庸是大師,他們三個是如何也比不上的,將他們仨跟金庸放一塊兒,實在有些詆毀前輩的意思。



金庸先生雄厚才略,他的小說在中國,東南亞影響深遠,所以形成了那句「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的盛譽。這樣一位暢銷小說的作家,他對於悲劇的理解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金庸先生曾經創作了一部極其悲慘的作品,其人物的悲慘比《天龍八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以楊過、小龍女兩人之間的愛情為主線的武俠小說。小說對於愛情的描繪是其他作品都不能比擬的。比如最受大眾歡迎的《天龍八部》,最打動人心的恐怕是阿朱對蕭峰犧牲式的愛情,而阿朱在小說中篇就已經去世了,換成了一個新的女子叫阿紫。《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和黃蓉的感情似乎是一蹴而就的,兩人突然相遇,然後傾心,就好像兩個不經世事的小孩完成了感情的鑑定。《倚天屠龍記》中雖然女子眾多,始終沒有一位和張無忌形成了,能像楊過、小龍女一般磐石堅定的感情,張無忌的優柔寡斷,更把感情搞成了花花公子口中喊著都要負責,其實只想對方主動退出一般。《笑傲江湖》中的感情我覺得是最不真切的,令狐衝心中對小師妹的喜愛,誰能說已經完全撇開了呢,任盈盈多少有點「後來人」,「替代品」的味道。



只有《神鵰俠侶》,楊過和小龍女早已傾心,而兩人自來沒有意識到,多年累積的感情終於在生死關頭,李莫愁的逼迫才展露無疑。這不是一見傾心,不是以貌取人,而是兩個真正孤苦伶仃的人長年陪伴的結果,正應了孫婆婆的願望:互相照顧

兩人的愛情經歷也是所有小說中最悲慘的。他們先後經歷了四次分離,又都經歷了數次的中毒,受傷等生死之別。整部小說無不是在兩人的愛情長跑中展開。

《神鵰俠侶》的悲情為金庸所有小說之最,已然證據確鑿。但是你知道嗎,過去版本的《神鵰俠侶》更加悲情

初版時,《神鵰俠侶》名叫「天殘地缺」,聽這個名字,似乎與金庸傳統的小說命名完全不同,而且也少了浪漫。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正是因為初版的《神鵰俠侶》本來就「書如其名」。「天殘」二字不難體會,那就是楊過身體上的不完整,古人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楊過失去了一條手臂,就成為了「天殘」之人,儘管楊過聰明,武功高強,還成為一代大俠,可始終也是殘疾。「地缺」自然指小龍女,先指小龍女在意外之下失去了清白之身,這是古代禮教中十分重要的條件,後來也指兩人最終的結局。



初版本中,楊過和小龍女分離十六年,他們倆終究沒有在一起。因為金庸先生知道,楊過和小龍女一生歷經磨難,最後小龍女再次為了楊過而離開,這次選擇的是捨棄性命的永遠離開,就像阿朱為蕭峰一樣。兩人最後的結局如果是不再見面,永不團圓,那更具悲情色彩,這個故事也才更加完美。

金庸先生是最愛他的「金迷」的,應廣大「粉絲」的強烈要求下,他改去了「天殘地缺」的標題名,換成了「神鵰俠侶」,又將小龍女十六年的離開,改成了她在絕情谷底,靠水潭救了性命。

其實就藝術色彩來看,就像我們開篇討論的那樣,悲劇的情節往往更加深入人心。楊過在黃蓉的故事下苦苦等待了一十六年,這十六年之間,他已經從少年變成了一代大俠。以小龍女這個人物來看,她生性純潔,她一心要楊過活下去而犧牲自己,她從來沒有考量過自己還要活下去。如果真正的結局仍然是,楊過等了十六年,一無所獲,在郭襄的勸導下活了下來。自然會給我們滿受期待的大團圓結局潑一盆冰涼的冷水。但是一路下來都是悲劇的《神鵰俠侶》,我們可以在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影響,來自藝術氣息的悲情會讓小說升華。

就像《天龍八部》中,蕭峰已經完成了他的心愿,阻止了遼國進軍大宋,為什麼他還要在雁門關,他重獲新生的懸崖邊自盡?這正是藝術所需要的升華:讓蕭峰從來的地方回去,一切化為烏有,我們心愛的一代大俠不得已的隕落,可以讓我們更加觸目驚心,感觸他悲天憫人的心情。當然,我們同樣也會感嘆,他心愛的阿朱已經死去,他在這個世上的樂趣已經索然。他一生儘管輝煌,卻也在大起中大落,受盡了江湖恩仇的蹂躪。結束了性命,蕭峰更有了一份交代,對阿朱的交代,對江湖的交代,還有他從殺人無數到心繫天下的大胸懷的交代。



《神鵰俠侶》無疑是金庸全書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一部小說,我們時常為了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多磨多難而嘆息。如果金庸先生沒有將「天殘地缺」改成《神鵰俠侶》,十六年後兩人仍然沒有相聚,這部小說的藝術升華將會更進一層。所以金庸先生也在後來的《天龍八部》中用去蕭峰實現了。

關於《神鵰俠侶》的結局,乃我一家之言,各位大俠,你們認為楊過和小龍女最後該不該重聚呢?


The end


華人武俠,堅持原創,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