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創業之貞觀之治,全靠兩個字,看看是什麼?

七分讀書 發佈 2020-01-04T05:17:43+00:00

貞觀初年,李世民的皇位無疑是一塊燒紅的烙鐵,因為這皇位周圍布滿危險,國內,隋煬帝折騰得帝國人民一貧如洗,災荒蔓延;朝廷,李建成、李元吉的下屬,乃至被批退位的李淵僚屬,人心惶惶,畢竟是改朝換帝了,加上原先秦王府的老部下,眼睜睜地等著封賞,驕橫跋扈;國外,龍椅都還沒做熱,突厥又來生事

貞觀初年,李世民的皇位無疑是一塊燒紅的烙鐵,因為這皇位周圍布滿危險,國內,隋煬帝折騰得帝國人民一貧如洗,災荒蔓延;朝廷,李建成、李元吉的下屬,乃至被批退位的李淵僚屬,人心惶惶,畢竟是改朝換帝了,加上原先秦王府的老部下,眼睜睜地等著封賞,驕橫跋扈;國外,龍椅都還沒做熱,突厥又來生事,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李世民的內心肯定難受極了,比起戰場廝殺,這皇帝做得太累,但好在李世民並非常人,他懂得在不和諧中,創造和諧。

看到這兒,大家都知道了,李世民的絕招,叫和諧,其實,這時候應該叫他唐太宗了,他靠這和諧兩個字,獲得了千古明君的地位,創造了大唐貞觀的繁榮昌盛,但來之不易,我們來看他是怎麼做的?

雄才大略,深得人心

【善待前朝舊部】

玄武門事件後,秦王府部下,要求斬草除根,遭到唐太宗的反對,非但不殺,還依照選賢任能的原則,把他們重用起來,成為國家棟樑之才,因為,他所謀劃的是一個國家,而非一時之氣,如果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一時的手段,那麼保這些舊臣,則是保天下的太平,這些舊部遍布朝野,一旦動了殺機,無疑是與天下為敵,弄不好,剛剛統一的帝國,又要分崩離析。因此,面對人心惶惶的朝廷,他選擇了以仁慈換得人心。

【平衡朝臣關係】

前面我們說過,李世民沒有追究舊臣,反而重用,但這不免讓秦王府的老部下們有所不滿,為了能平衡這兩方的關係,李世民只能重新設計人事關係,在朝廷各個部門安插心腹,保證舊臣們不至於玩忽職守,與此同時,安排魏徵、王珪等人監察百官,又防止秦王府的老部下們居功自傲,整個朝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李世民在用人問題上,儘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大家無話可說。

除此之外,李世民深諳用人之術,從來不求全責備,用人所長,避其所短,比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個善謀,一個能斷,優勢互補,歷史上「房謀杜斷」成了一段佳話

【文武並用,恩威並施】

貞觀初年,突厥雖然退兵,但長安依舊受著邊疆威脅,唐太宗不敢大意,於是,親自參與練兵,把東宮當成練兵場,部下們擔心有人藉機行刺他(法律明文規定,不准帶武器入宮),唐太宗說:「我作為一國之君,四海一家,都是朕的子民,我對他們每一個人推心置腹,我相信他們,沒有人會害我」,這一席話,讓武將官兵無一不服,更加用心練兵,保衛國家。

與此同時,自李淵建國,文武百官就等待封賞,但困於當時局面尚未穩定,一直拖延,到唐太宗時,已經不能再拖,可封賞這件事,真不簡單,稍一疏忽,就會適得其反,本來是穩定人心的事情,弄不好就成了挑起事端的行為,因為自古以來,文臣看不起武將,武將也看不上文臣,可能大家不在意封賞的多少,但在意功勞的大小,這一碗水要端平著實讓人為難,但李世民說:「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不是某一個利益集團的皇帝,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必須文武皆備,還請大家要識大體」,可僅僅說話,用處是不大的。

唐太宗的封賞榜,一出來,就遭到自己親叔叔李神通的反對,李神通是晉陽起義的元老級人物,封賞卻是同樣為元老的裴寂的三分之一,甚至少於房玄齡,唐太宗當著百官的面,和叔父解釋道:「晉陽起兵您是元老,沒錯,但那時候是我們的家事,您若不起兵,那就只有坐牢,再說,後來與竇建德的戰役中,您全軍覆沒,沒有盡到守土安民的責任,劉黑闥死灰復燃,您又潰敗。」而房玄齡他們雖未上陣,但國家行政事務,做得井井有條,沒有他們,就沒有您在前線大戰的機會,兵足食夠是他們的功勞。

他又說道:「您是我的至親,我還有什麼捨不得給您的嗎?但公是公,私是私,混為一談,國家就廢了。」你看,這情商得有多高,這一來群臣還能說什麼?再爭功或者不作為,那就說不過去了。

心繫天下,愛民如子

【以身作則,實施仁政】

整頓完吏治之後,緊接著就是為民謀利,他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從」,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儉,釋放宮女,讓利於民,輕徭薄賦,讓利於民,獎勵農耕,使廣大農民擁有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在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下,力求相對的公平公正,為後面的帝王樹立了一個傑出的榜樣。

【仁禮統一,德刑互補】

文化上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同時儒、佛、道三家並存,相互彌補,使得唐朝文化開放,兼容並包的局面產生,外交上採取懷柔政策,安撫為主,打擊為輔,爭取歸附擁戴,保證了邊疆的長久和平安定。

其次,對待皇親國戚嚴加約束,控制他們利用權力為非作歹,加劇社會矛盾,整飭腐敗等等,確保國家的安民措施落到實處,可以說,整個貞觀年間,社會是比較和諧的。

據《資治通鑑》記載:「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斗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不過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意思是說,貞觀四年起,天下豐收,糧食價格穩定,一年中處以極刑的不過29人,家家戶戶夜不閉戶……這或許有史學家的誇張成分,然而,貞觀年間取得的成就應該是要肯定的。

時隔千年之後,新時代的我們一樣在構建和諧社會,雖然此和諧非彼和諧,但唐太宗追求和諧盛世的理念,仍有其不可磨滅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