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果不滅亡,能完成像歐洲那樣的文藝復興,進入資本主義嗎?

開卷談史 發佈 2020-01-04T05:34:25+00:00

公元166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最後一個漢人朝廷終於滅亡了。隨後,吳三桂放滿人入關,滅掉了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的最後抵抗力量。從此中原又進入了第二次被異族統治的時期,其殘酷的統治程度和對文化的摧殘,使得國人的精神更加頹廢,身體上也更加孱弱。

公元166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最後一個漢人朝廷終於滅亡了。

隨後,吳三桂放滿人入關,滅掉了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的最後抵抗力量。從此中原又進入了第二次被異族統治的時期,其殘酷的統治程度和對文化的摧殘,使得國人的精神更加頹廢,身體上也更加孱弱。這也是導致中國近代全面落後世界,成為連當年小弟日本都看不上東亞病夫。

我們把這段歷史細細地梳理一下就會發現,明朝的末年,中國南方的經濟其實發展得非常好,資本主義萌芽茁壯地成長著。從四大名著有三部寫成於明代,和大量城市小說閱讀如《三刻拍案驚奇》,《金瓶梅》等一系列城市居民的讀物出現,都能反映出城市居民文化的興起。

城市居民文化的興起,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來到了城市,在城市開始討生活,特別是江南紡織產業和瓷器產品的發達,使得當時很多做貿易的人都發了財。而紡織業和瓷器生產業要賺取更大的利潤,就必須要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因此也就需要更多的人來工作。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很有可能。

同時,在明朝末年,因為經濟的發達,以及海運的發達,使得明朝時期的思想也很活躍,其他的暫且不說,就單單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大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就堪稱中國歷代儒學集大成者。

要清楚,儒學講究的是什麼是「仁」,以及如何發揮「仁」的好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學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到了宋代的朱程理學,更是將儒學定義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類反人類的思想標籤。

究竟如何把孔子所說的「仁」運用到現實複雜的社會,卻誰都沒有說。這個難題,最後就被王陽明徹底地解決了,而這個辦法就是「總覺紙上淺,必須身踐行」做到知行合一。至此,心學徹底的推翻了朱程理學,獨樹一幟。

也因為心學的興起,產生了像黃宗羲以及李贄和王畿這樣的思想家。而文學上,明朝的前七子和後七子都提倡恢復古文學,詩詞必唐宋。這一切的一切,無論是文化的復興,還是經濟的發展,以及思想上解放,都為明朝提供了資本主義興起的營養。

但是就是因為好的發展,使得大明朝廷後期的一系列政策性問題的嚴重錯誤,導致西北地區的失控,最後引起整個國家的動亂。

很多人都會說,為什麼就是區區一個西北地區的旱災,為什麼整個國家就沒有辦法處理了呢?

​說到底,其實還是要怪明朝歷史上那個號稱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因為此人在當政期間,為了限制藩王的權力,下命藩王不可以做官,為商。從出生到死,全部國家供養。雖然堵住了這些藩王的出路,也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保障。

在明朝初年,國家還能養得其這些人,但是到了明朝末年,這些藩王的人數已經超越國家能夠給予的水平。所以也就造成了國家財政的巨大赤字。再加上明朝末年那個有著抑鬱症和暴躁症的崇禎,好好的一個文藝複習的中國,就這樣被毀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