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誠孝張皇后:不聽祖母言,太監誤國在眼前!明英宗:就不聽

群川隨筆 發佈 2020-01-04T05:42:22+00:00

古往今來,一國之君被敵國俘虜不是什麼稀罕事,但如明英宗這般好命的卻不多。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不僅沒被折辱,瓦剌王還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好吃好喝的把這個倒霉皇帝給供起來。朱祁鎮在瓦剌一呆就是一年,這一年光景,京城早已物是人非,改頭換面。

古往今來,一國之君被敵國俘虜不是什麼稀罕事,但如明英宗這般好命的卻不多。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不僅沒被折辱,瓦剌王還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好吃好喝的把這個倒霉皇帝給供起來。

朱祁鎮在瓦剌一呆就是一年,這一年光景,京城早已物是人非,改頭換面。

他被俘後,名臣于謙火速與孫太后聯手換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一通操作猛如虎下來,瓦剌都傻了眼,朱祁鎮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棄子,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除了年輕氣盛的朱祁鎮本人,還有一個死太監。



這個太監就是王振,土木堡之變時他死在亂軍之中,名副其實的死太監。

正是他,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也是他,在戰場上仗著皇帝寵幸胡亂指揮,以至於大明連連失利,最後落得個君主被俘的恥辱境地。

一場土木堡之變,大明損失十餘萬驍勇部隊,戰馬二十萬頭,輜重不計其數,可憐跟著朱祁鎮的五十多個文官,受君主拖累,死的十分冤屈,其中還包括朱祁鎮本人的親妹夫!

這樣的慘敗,朱祁鎮與王振的責任首當其衝,倘若不是朱祁鎮有個皇帝的頭銜,只怕是萬死難辭其咎,至於王振,他死了倒是一了百了,他的家族白白受他牽連,被憤怒的群臣盡數誅殺!

王振之禍,其實早有端倪,他也是讀書人出身,卻無半點讀書人的風骨,旁人當太監,大多是因家境貧寒再無出路,王振本有穩定的工作(私塾教書,後做教官),卻是自閹入宮,大約覺得挨一刀也好過寒窗十年科舉路。

進宮之後的王振成了朱祁鎮的侍從,因其為人善於察言觀色,能說會道,又有服侍幼主的名分,一個太監的勢力竟然逐漸壯大了起來。

史書記載,在宦官無資格參加的宮廷宴會上,朱祁鎮破例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間大門,讓王振進入宮中參加宴會。王太監剛一登場,百官行禮,此時算是王振的人生巔峰,若是捨不得下面那一刀,哪有如今的風光?

王振地位的水漲船高引來了明眼人的警覺,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太皇太后孫氏,她也是大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一生經歷六朝,練就了一雙慧眼。

她早就看出王振心懷不軌,但礙於朱祁鎮明里暗裡護著,到死也沒能將他拿下,只得時時敲打,以儆效尤。

有一次,她找了個由頭要賜死王振,朱祁鎮照舊護在前頭,她這才勉為其難饒了他,但是訓誡道:"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干國事也。"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皇帝年輕,哪裡曉得這種人是要誤人家國的,我聽皇帝大臣的話饒了他,以後不可干預國事。

縱然太皇太后如此雷霆萬鈞,王振依然時不時要獨斷朝綱。



一個太監,無非是仗著皇帝的勢罷了。

後來,太皇太后病逝,歷史上的孫太后又不如電視劇里一般英明神武,竟任由王振做大,終於釀成土木堡之禍。

後來,英宗在瓦剌手裡蹉跎了一年,艱難回國,明代宗的屁股仿佛長在龍椅上,愣是不肯挪窩,還把朱祁鎮關了起來。

朱祁鎮又戰戰兢兢的等了七八年,在幽居之所吃盡苦頭,趁著明代宗生病才復位,

這幾年的淒風冷雨並沒能讓明英宗長記性,他復位後居然下詔為王振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還在京師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王振的「忠魂」。

果然奸臣和熊孩子永遠是真愛,當年祖母張氏的金玉良言,到底還是沒能入他的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