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真的有必要嗎,它到底能夠解決哪些問題?

和星空共讀好書 發佈 2020-01-04T05:44:37+00:00

近些年來,心理學諮詢、心理學懸疑小說越來越成為一個很受關注的方面。



近些年來,心理學諮詢、心理學懸疑小說越來越成為一個很受關注的方面。一方面,大家都覺得心理學神乎其神,「讀心術」「微表情」似乎無所不能;另一方面,比如向林的《獨白者》系列、《靈魂追兇》系列,宇塵的《重返現場》系列、《食罪者》系列,乃至於一系列的刑偵電視劇系列,都把探案、尋找真相作為了所謂「心理學」表現的舞台,不禁令人嘆為觀止。

但所以這些,真的就是關於心理學的全部嗎?或者說,是關於心理學的真正本來嗎?當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才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正式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稍後,榮格、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研究領域都做出了很多成績。

在中國,心理學一開始似乎並不那麼受到重視,或者說是有極大的誤解以至於不理解。人們不擔心生病,生病了去看醫生、去治療,都沒什麼問題;但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有心理問題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卻往往總會讓人覺得怪怪的,仿佛心理有了問題就一定會導致很嚴重的不可預測的後果。當然,小說或者影視作品對心理學知識的普及,雖然謬誤、誇大之處甚多,但其實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那就是讓更多的人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問題並不是多麼見不得人的問題,心理問題也屬於「亞健康」甚至「不健全」的範疇,有了心理問題就一定要解決、一定要治療,否則積小恙成大病,那就得不償失了。

從定義上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既然是科學,就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而不能想當然,覺得心理學無所不能或者心理學神秘莫測,都是一種誤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作家,哈佛心理學教授瑪麗·皮弗從事臨床心理諮詢與治療30多年,是美國家庭治療方面權威專家,善於將心理諮詢專業與訪談技巧結合,從而力爭有效地解決客戶的心理學問題。在她看來,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痛苦迷惘,從而呈現生命的意義和希望」。所以,「好的心理治療」,就是要「以溫柔且堅定的方式幫助人們擺脫負面的情緒和分割的世界」。這些話,其實也非常契合杜甫詩中所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意境。

在《只有心理醫生知道》這本書里,作者用27封信,娓娓道來,總結自己對於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解和感悟,在諮詢倫理、諮詢原則、心理諮詢與藥物、諮詢成敗得失、行業壓力、心理醫生的身心自救、人際關係、原生家庭、婚姻幸福等方面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所有這些,有助於更多的社會大眾對心理醫生的工作、治療方式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意得到一些解答;而且是當每個人覺得自己心理上有所不適應或者感覺到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時,能夠勇敢地選擇心理諮詢與治療。

畢竟,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難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陷入焦慮、迷惘境地;所以,如果有機會,對於《只有心理醫生知道》這本書一定要細細研讀一下,會有極大的好處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