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否成為超級大國?

生肖星座運勢通 發佈 2020-01-04T05:50:35+00:00

1920年,三十一歲的希特勒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並於當年和安東·德雷克斯勒、戈特弗里德共同起草了著名的《二十五點綱領》;這一綱領雖然是納粹的政治政綱,但同樣指明了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方向。

1920年,三十一歲的希特勒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並於當年和安東·德雷克斯勒、戈特弗里德共同起草了著名的《二十五點綱領》;這一綱領雖然是納粹的政治政綱,但同樣指明了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方向。



比如廢除利息奴隸制、將所有大百貨商店和高級壟斷組織收歸國有、由政府分配大企業的利潤等等。當然,希特勒並不想成為一個金融家,所以他對經濟領域的要求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自己的政治目的:即在聯邦內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以便實現本黨所主張的一切。



我們通過《二十五點綱領》中的靠前條款其實不難發現,發動戰爭和反猶太是希特勒預謀已久的企圖,它們的發生可以說不可避免。

比如第三條,希特勒要求德國應該擁有足以養育和移植德意志人民的領土和殖民地;再比如第四條明確寫道,猶太人不能成為德意志公民;第七條,希特勒認為如果德國的資源有限,那麼就應該全面驅逐非德意志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五點綱領》頒布後的十年間,德國工人黨再也沒有正式的提出過任何一個經濟綱領。這也就意味著當時德國的經濟將完全按照綱領的指導運行,綜述而言就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即便希特勒維護私有制,但其背後仍由國家和政府主導。

到了希特勒獨攬大權前夕(1931年至1932年),納粹黨相繼出台和頒布了多部經濟政策草案和綱領,而它們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即將成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經濟模式和體制的基石。



但無論這些草案和綱領的相關條款多麼繁冗,其都要明確並堅持一個原則:即軍事統制經濟;也是自此開始,希特勒真正的將國民經濟全面的推上了軍事化的道路,進而準備為後來的全面擴張戰爭做準備。

所以說,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要單獨發展經濟,而是將發展經濟看作是實現他侵略戰爭的必要條件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