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矯情的人,都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里

南風窗nfc 發佈 2020-01-04T05:52:03+00:00

新年清算,算支付寶帳單、地圖行程,美團食志,還有音樂報告。要聽懂一首歌是不難的,就像雨果所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如果你曾注意過一首歌的評論區,或許就能理解,那些能把即刻心情記錄下來的文字,是分解的音符和組成水流的涓滴。在那一瞬間,音樂和靈魂,不期而遇。

新年清算,算支付寶帳單、地圖行程,美團食志,還有音樂報告。

要聽懂一首歌是不難的,就像雨果所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

如果你曾注意過一首歌的評論區,或許就能理解,那些能把即刻心情記錄下來的文字,是分解的音符和組成水流的涓滴。

在那一瞬間,音樂和靈魂,不期而遇。

一首歌深諳你的孤獨,一條評論戳破它:

「其實孤獨兩個字拆開看吧,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熙熙攘攘,人味十足。」(徐佳瑩《我也不想這樣》)

一首歌窺探你的小情愫,一條評論拆開它:

「喜歡這種東西,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阿__呆 Ryan Gosling《City Of Stars - Pier》)

你驚奇於這屆網友凝練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像窺心者,你無處可躲。

這些感覺都帶著點朦朧,很可能那首歌只在此時此刻是特別的,多聽兩遍你就不喜歡它了。但僅在這一刻,你可以把自己扔到旋律編織起來的避難所里,這裡沒有網絡暴力,沒有事實核查,甚至沒有熟人面孔,你可以放心大膽地哭和笑。

心底某種從未說出口的東西被突然擊中了,縱然也許是難以啟齒的:

「小時候刮獎刮出「謝」字還不扔,非要把「謝謝惠顧」都刮的乾乾淨淨才捨得放手,和後來太多的事一模一樣。」(陳珊妮《情歌》)

心情低落時突然聽到一首平靜舒緩的純音樂,雖然它很小眾,但你驚喜地發現有人懂。

太宰治有句話大略可以形容:「我本想這個冬日就去死的。可正月里有人送了我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作為新年禮物。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那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やまだ豊《やわらかな光》)

是「自嘲」或「治癒」嗎?似乎是,又不僅僅那麼簡單。

每一首歌底下被點讚、認同最多的置頂評論,或長或短,都切中、喚醒了某種共通的情感,用一種隱喻式的顧左右而言他,完成了一次情感投射和共鳴。

芸雜的評論區,我們共享一個深邃的夜,在天南海北的目光里,藏匿一個寧靜的夢。在那個各不相同卻彼此相似的夢境裡,人的悲歡是可以相通的。

分享評論,就像分享另一隻耳機

曾經把聽歌比作談戀愛的村上春樹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不動聲色」,是成年人心照不宣的生存準則,戴著面具生活,要謹言慎行不可以吵到別人。

有道之,「長大就是突然聽懂了一首歌」,但或許,真正的長大,是不僅聽懂了一首歌,還忽然發現,你不是唯一聽懂它的。

長大後,人與人的生活各自擦肩而過,一個「合格」的成年人慢慢學會在白天沒心沒肺地笑,在晚上與自己達成協議,釋放積攢的抑鬱。

沒有開心的事就不需要給自己強打雞血了,該發獃就去發獃吧,該喪就喪吧。

音樂有聲無色,卻帶來無限遐想。那種心情的流動質感,是健身房、電影院、按摩師都無法帶來的。

評論將那些天南地北的傾訴匯聚起來,涓滴成河,一首歌多了一副靈魂,路過者悄悄窺視。

有些評論確實怎麼看怎麼矯情,主力軍是失戀者和單戀者,他們卸下現實中的外殼,鑽進一件心事就出不來。同一首歌響起,人人都是情種:

「我吃完了一個五斤的西瓜,也沒等到回復我的消息,我想,這應該不是你不夠喜歡我,而是這西瓜不夠大。」(張一山《那就這樣吧》)

「今天暗戀7年的女神結婚了,祝你新婚快樂。」

「今天聖誕節,是他主動向我說聖誕快樂的。」

……

矯情是真矯情,催淚也是真催淚。

「本來帶了一群兄弟想去砸場子的,可是看到了她穿著婚紗,特別特別漂亮。」(林宥嘉《成全》)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Sasha Sloan《Older》)

但在這裡,不會有人指責。因為再玻璃心的矯情,也不過維持一首歌的時間。聽的人來了,走了,留下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安靜駐守在某段旋律或某個音符里。

有的專挑人們心底平時難以啟齒的小情愫,盡說虐心大實話:

「別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開心扉,你覺得這是坦率,其實這是孤獨。」(華晨宇《國王與乞丐》)

在妙筆生花巧用譬喻抒情方面,中國人向來是能手:

「考59分比考0分更難過,最痛苦的不是不曾擁有,而是差一點就可以。」(陳奕迅《淘汰》)

「作為一個別人眼中樂觀的人,大概就是你上吊快死了,大家還以為你在盪鞦韆。」(郝婉彤《我們不是對手》)

詞與曲就像河裡的水與流一樣相互依附,像花與蝶一樣相映成趣,但正如一首詩有它的抑揚頓挫,一首歌也有它的性情基調,有了唱的人還不夠,有了認真聆聽的人,才完整。

評論將理解攤開來,像主動分享耳機。

有人好像窺見了我聽歌時的淚點:

「愚人節群發了200條『我愛你』收到了199條『呵呵』和一句『媽媽也愛你』」。(周杰倫《聽媽媽的話》)

我的父親沒有散文詩,他的手上全是繭。(許飛《父親寫的散文詩》)

抒情言意自然與音樂本身有關,但很多留言,僅僅是想找一個熱鬧點的地方,把自己安靜地盛放進去。

音樂涵蓋人幾乎所有的情感,與旋律一同服用,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似乎自己平時的碎碎念得到了回應,不管那回應是否來自人聲。

當然,除了抒情懷傷,也不乏瑣碎生活的調侃:

「我今天丟了飯卡,但是我要堅強的活下去!」(純音樂《やわらかな光》)

也有有一說一的反潮流:

「老子是來聽歌的,老子沒有故事,沒有女朋友,沒有考研高考,也沒有親人朋友去世,不為情懷,不為夢想,老子就是來單純聽個歌。」(Emme Packer 《Missing》)

那些帶著人間煙火氣的調侃十分貼地氣,但它們從社交平台搬到這兒來,成了一種幽默堅強的心態,而非無聊。

還有的評論補充歌曲創作者本身的故事,令人動容。

一首英文歌《Days》的歌詞沉緩而陰鬱,旋律充斥著死亡的氣息。歌手名叫「Escape the Day」,在網易雲音樂上只有八首歌,個人介紹一片空白,如同他的歌曲一樣充斥著虛無與低沉。

底下最高贊評論就配以解說:「他們來自德國柏林,呢喃的人聲給他們黑暗的世界填上了一盞孤獨溫暖的燈。只可惜,主唱自殺了。」

再往下,評論也紛紛是低落而抑鬱的,排長隊一樣,毫不掩飾地輕聲訴說著自己灰黯的心境。

有的抑鬱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小時候從三階台階上跳下就能獲得快樂,長大後需要八樓,甚至十八樓。

這些情緒無論是自然流露還是矯情做作,因為沒有被觀看和評價的社交壓力,我相信它們足夠真實。

純音樂能傳達出來的共情範圍則更廣,沒有了歌詞的限制,人人都可分享它在腦海里宕出的波紋。

在這裡,情歌可以不是情歌,人人都擁有為高考、考研、抗癌、抑鬱症祈福的資格。

我有故事,你有bgm嗎?

自2013年攀網際網路潮流生長起來的網易雲,據當時統計,用戶主體分布在20-30歲的普通學生、大眾群體,即大部分「90後」。

眼見步入2020年,90後陸續完成從學校到社會,從青少年到青年的人生轉變。年少的歲月,積攢起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時光沖刷後,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自己回頭看,一笑置之或偷偷苦笑。

卑微的愛情,錯過的人,變味的成長,冰涼而孤獨的生活……

你永遠別小覷自己的想像力。聽著歌瀏覽評論,腦海里自動浮現出一幅幅陌生而近在咫尺的畫面,仿佛觀看一部MV,人人都成了故事之王。

同一首歌不僅喚醒情緒,還激活回憶。歌里藏著每個人的故事,藏著故事裡每個變成回憶的人。

縱然不知道那些故事的真假性,但你大可當做電影的蒙太奇片段,要的就是那股似真似假的朦朧感:

「這是一個發生在ICU的故事,貫穿全曲的是心電圖的聲音|1:30 看著病床上一直醒不來的他,她哭了|2:13 他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和時間流逝的聲音|3:16 心跳停止了,他還是沒有醒過來。」

可該評論者緊接著第二條也位居高贊榜:

「大家應該從中聽到的是希望,因為失去很痛苦,所以我們才要更加珍惜。」

你看,並不都是販賣悲情,揭人瘡口,音樂有其力量,有的人會把它凝練出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其他聽眾。

有的段子雖然老套,但和著熟悉的音樂食用,就真能烹出前所未有的奇妙味道。

「爸爸:兒子你覺得爸爸壯嗎?

兒:嗯。

爸爸:你覺得少林功夫厲害嗎?

兒:厲害。

爸爸:如果我剃成光頭,練少林功夫好嗎?

兒子拍手:太好了。

兒子看到光頭的爸爸,高興地說:爸爸加油,一定要練成高手。

那天,是爸爸化療的前一天。」

在這裡,讀者是包容的,他們的理解能力被音樂撐開,延展,直到每個小故事都有了真誠的力度。

「那天晚上放晚自習回家,老爸讓老媽進去看電視,說要跟我單獨談談,桌子上放了一晚熱熱的雞湯,他說:我這個病(肺癌)不管治不治得好,你以後都要好好跟媽媽生活,不要讓她擔心,多幫她做點事,我埋著頭喝雞湯,眼淚往湯裡面一直流,到現在都還記得那碗湯越喝越咸。不知道現在老爸在天堂還好不~」

有人會完全相信那些故事的真假嗎?或許更重要的是:是真是假,並不那麼重要了。

那些故事通常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微博說,這個年頭,哪個成年人會專門發條朋友圈去回憶「陳芝麻爛穀子」的往事呢?

而恰好有音樂來替代。個體的故事絕不會是無緣由的矯情呻吟。

或許就像田馥甄《你就不要想起我》底下一句熱評概括的:

照片我沒刪,我只是加密了;東西我沒丟,我把它們裝進了那個大箱子裡;而你,我也沒忘,我把你整理好,放進了那些情歌里。

如果詞是曲的一部分,一個人的情感往事也不過是他的一部分。

正如黑格爾那句: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抽象品。

音樂社交平台的江湖

網易雲音樂並不是第一個開啟評論功能的音樂APP,比它更早出江湖的酷狗、QQ音樂、千千靜聽早有嘗試。但主打年輕市場的網易雲就像一次自帶流量的號召,它的評論區總是能出其不意地產生各種獨家精緻的言論。

逐漸地,它與競品劃出區隔,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音樂評論社區。

至今,網易雲的熱門歌曲評論高達 10w+ ,熱評的點讚量高達 100w。

最多人評論的是許嵩的《雅俗共賞》,累計積攢評論量230萬+,最高贊那條評論道:「一個醫科大學畢業立志當廚師的程式設計師出了新專輯啦」。

你看,這屆聽眾腦子裡想的並不都是情情愛愛,感傷回憶,他們有著一些自主建立的共同回憶,共同偶像和共通的情懷。

網際網路江湖有道是「做社交的總想玩內容,做內容的總想玩社交」,前者以騰訊為代表,網易雲音樂則是後者的一股清流。

今年六月,網易雲音樂內測開放改版「朋友」頁面,新社區「雲村」騰空出世。評論之餘,用戶還可以在雲村發表動態,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甚至還有同城交友功能,仿佛當年盛極一時的微信朋友圈。

官方則稱雲村是一個匯集音樂愛好者的社區,鼓勵更多優質音樂內容的生產。

社交、內容,傻傻分不清。

不過,終究是音樂社區,不少視頻和照片牆都是根據音樂製造的一個短故事,短則十幾秒,長則一整首歌。

逐漸地,有人開始認真而天真地相信並利用音樂評論的傳播功能,傳遞心聲:

「自從進了網易雲,做了個決定,以後每聽一首歌,都刷條評論。如果您認識三門峽一個叫王欣樂的女孩,麻煩幫我告訴她,有個男孩一直在等她。」

但用評論喊話,像是用耳語喊的,動作誇張,所有表情都在吶喊,唯獨發不出聲音。你以為全世界都能聽到,但心裡其實清楚只有自己聽得到。

不過那的確就已足夠。

聽歌或許是一件私密的事,音樂和文字的不同,在於後者帶來萬千人思想多元的碰撞,而旋律把不同人的感受串聯起來塑成副曲。

畢竟,沒有音樂的日子是黑暗的,沒有共享的音樂,是蒼白的。


作者 | 肖瑤

排版 | STAN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