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君子待人接物的準則

內觀傳統文化 發佈 2020-01-04T05:59:23+00:00

溫良恭儉讓,被稱為儒家五德,也是古代君子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論語·學而》中有云: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溫良恭儉讓,被稱為儒家五德,也是古代君子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論語·學而》中有云: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這是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說給他聽的呢?」子貢回答說:「夫子以溫、良、恭、儉、讓的品德和態度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說給他聽,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儒學大師朱熹對「溫良恭儉讓」有具體的解釋,朱子曰:「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

1溫:溫和厚道

溫,和厚也,是指溫和厚道。溫和指待人得體、有分寸,即不要過冷,也不要過熱,過冷或過熱都會出現問題,這也是一種待人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學生子遊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接近領導太頻繁,就該受辱了;朋友之間交往太頻繁,就該疏遠了。所以與人交往不能太頻繁,否則會適得其反。厚道是指做人要敦厚和善,沒有人喜歡和刻薄寡恩的人交往和相處,所謂厚德才能載物。厚道是人性的美德,也是人們向善的本能反應,更是一種非凡的處世智慧。


2良:平和正直

良,易直也,是指平和正直。平和是指內心和性格平和,一個平和的人,他們說話合乎時宜,做事合理貼切,性格平和而不偏執,思想中正而不偏激,所以別人與他交往時,就會感覺如春風拂面一樣舒適,自然產生渴望與之交往之心。正直是指為人正直,他們做事有責任感,為人處世有原則和底線,他們背後不會做傷害他人的事,並且人前人後都一樣,所以這樣的人是值得信賴和深交的。所謂是:「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3恭:端莊恭敬

恭,莊敬也,是指端莊恭敬,也就是對人恭敬有禮,自己不卑不亢。所以「恭」不是奴顏婢膝、諂媚逢迎,而是待人恭敬有禮,對他人有禮貌,且自尊自重。當然恭敬不是表面的恭敬,禮節也不是華而不實的走過場。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應該怎樣做呢?太過質樸了,超出禮儀規範,容易走向粗野;太注重禮儀規範了,而忽略了質樸,容易走向迂腐,就是華而不實的禮節,所以只有二者的結合,既注重禮儀,又要求質樸,這樣才是真正的恭敬有禮。


4儉:節制有度

儉,節制也,是指克制自己的慾望,不僅是在財物上的節約和不浪費,還指自我行為的約束和慾望的克制。張居正也說過:「儉而節制,無一些縱弛。」在財物上不鋪張浪費,但也不能吝嗇小氣,而是該用就用,夠用就好;對於自身來說,行為上要適當約束自己,不合規的慾望要懂得克制自己。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克制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於禮。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只有克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5讓:謙遜不爭

讓,謙遜也,是指謙遜又不爭強。在與人交往時,要儘量柔和謙讓,和人交談,處處留有餘地,得理也需讓人,這樣別人就願意和你交往。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做人胸襟應像水一樣可以包容天下,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謙遜不爭不是讓人做事不積極努力,而是一種不爭功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太過爭強好勝和爭名奪利,哪怕爭來了一點蠅頭小利,但他失去了為人的胸襟和氣度以及人生的格局,結果是得不償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