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真的更受歡迎嗎?

壹點靈 發佈 2020-01-04T05:59:58+00:00

微博有個熱搜話題是「當代成年人的社交默契」,回答寥寥幾字,精準又精闢: 「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這屆成年人不僅性冷淡,也社交「冷淡」了。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何止是婚姻吶,成年人的生活與內心世界,又何嘗不是被懷繞四起的圍牆封閉著,而又在這圍牆裡獨自一人孤獨的過冬。

微博有個熱搜話題是「當代成年人的社交默契」,回答寥寥幾字,精準又精闢:

「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這屆成年人不僅性冷淡,也社交「冷淡」了。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何止是婚姻吶,成年人的生活與內心世界,又何嘗不是被懷繞四起的圍牆封閉著,而又在這圍牆裡獨自一人孤獨的過冬。

或許你也是這樣:

在朋友圈裡安好著,卻在深夜的微博里崩潰著


不主動聯繫,害怕對方的遲遲不回復,你漫漫的焦灼不已


不輕易傾訴,擔心別人其實並不care自己


也「不願」依賴別人、麻煩別人,寧可一個人扛死到底。


或許你也經歷過:

初入職場,害怕開口向別人請教


去商場試衣服,不好意思換穿多次,覺得很麻煩導購員


同事請你去家裡吃飯,你怕打擾或者欠同事人情


不敢發消息向朋友借錢,擔心被拒絕


...

你獨立自強,你告訴自己:

「要拉下臉去麻煩別人,我寧願花十倍的精力獨自去面對。」

「我自己可以面對所有事,並不需要任何人。」


1. 獨立自強?你可能只是依賴無能

臨床心理學家Jonice Webb,曾提出「依賴無能」的概念,他總結出了以下幾個表現:

  • 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迴避對他人的需要、感情的疏離
  • 害怕依賴他人,對於求助別人感到強烈的羞恥和尷尬
  • 希望給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
  • 時常感到孤獨,即使身邊有親人朋友
  • 展示或暴露自己的脆弱和軟弱會讓你感到極其不適

還記得前年熱播劇《戀愛先生》里的女主羅玥嗎?獨自生活在比利時,還當上了比利時頂級酒店的大堂經理。

異國他鄉,一個弱女子單槍匹馬、扛下所有事,她固執的認為沒有人是能一直依靠與信任的,除了自己。

回國發展後遭遇同事暗算,丟工作、找房子、在北京的生活四處碰壁,她也終始一聲不吭。

後來認識程皓與宋寧宇,在他們給予的慷慨相助時,她也一直心有戚戚焉,不自覺地牴觸。

她看似自立自強、孤傲冷漠,這不過是偽裝的面具。生活的步步緊逼、一地雞毛,她不得不以這樣的方式來自我暗示,來刻意掩飾內心的脆弱與孤獨。

直到有一天,她終於「破功」,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我長期國內外輾轉漂泊,沒有片刻安定的感覺,其實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被照顧的感覺了。」

在她眼中,示弱意味著無能,求助意味著低人一等,「需要別人」本身就是弱者的表現。

羅玥是依賴無能者,她心裡不僅對「依賴」這種行為抱有十分負面的評價,選擇逃避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來自我保護。

她總是努力為自己打造一個自信強大,獨立能幹的形象,但當脫去那層堅強的外殼時,心中的孤獨和恐慌只有自己知道。


2.依賴無能,並不是健康的獨立

依賴無能者表面上獨立、自信,而內心卻是焦慮矛盾、孤獨脆弱的。

他們不依賴別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害怕一旦與其他人產生緊密的連接,自己就會處在被拒絕、被放棄的危險中,比起這種擔驚受怕的感覺,他們寧可選擇獨自面對。

依賴無能的人,是在用逃避與他人聯結的方式自我保護。

而健康、真正獨立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往往是平靜、充盈的。

在獨立面對問題時並不會感到孤獨無助,相反地,他們躍躍欲試,去探索自己能力的界限,享受不斷挑戰自我的快樂。

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會因為「需要他人」而感到羞恥或恐慌,當他們到了真正的困境時,也會果斷尋求幫助。

3.不求人,是封閉在「自我良好」的舒適區

曾經我也是有個自尊心強,不懂得「麻煩」別人的人。初入職場,我總是一個人悶聲幹活,遇到不會的地方,也羞於請教。

回想起來,這樣一根筋的做法,並沒有讓我受益,反而得到了懲罰。明明一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偏要浪費大把時間死磕,不僅效率低,還總是出錯,沒有質量。

作家金惟純就曾說過:「回憶我人生那兩段不求人的日子,其實都沒有什麼長進,反倒是那三段求人的日子,自覺頗有斬獲。」

過分獨立是危險的,它無法讓我們與別人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鍛鍊與人相處的能力、甚至領導能力。


生活與職場不是瑪麗蘇電視劇,身處社會的我們,誰都不能獨善其身,脫離群體而步步營升。

你看似聰明、獨立、強大,實則愚昧,活在「我一個人能行」的幻想中,在舒適區里停滯不前。

而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真的更受歡迎嗎?恐怕不是。

依賴無能者身邊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

當他們試圖接近的時候,一旦到達一定的程度,便有個若隱若現的邊界牆與之隔離。

和依賴無能的人相處,總會有一種「被推開」的感覺,好像自己不被需要,只是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因而產生挫敗感。

經常性的挫敗感會讓人退縮,依賴無能者和身邊人的疏遠是相互的。

依賴無能者在困境時,不會抓住他人伸出的手,更不能容忍自己的生活和他人交織在一起,清晰的邊界感註定了他們沒有辦法與他人建立長久、深刻的關係。當他們偶爾回過頭時,只會發現身邊空無一人。

而常常身處孤立無援的感受中,獲得孤島般的獨立,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聯結的深度和快感,真的不覺得痛苦嗎?


4.適度「麻煩」別人,清晰提出需求

心理學有個現象是「富蘭克林效應」,指的是「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一個人、一件東西於你的意義,除了自身價值之外,還取決於你為ta付出的時間和心思。

感情因互相虧欠而更深遠。長久的、更深層的關係是「麻煩」出來的,人脈也是麻煩出來的。

對於依賴無能者來說,展露脆弱,提出需求是困難的。許多依賴無能的人在最初嘗試改變的時候,可能會用抱怨的方式,隱性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期待別人能「細心」地發現。

可是,多數時候,別人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你的身上,你的需求可能就會被忽視,這反而更加會激發你的羞恥感,削弱你再次嘗試的勇氣。

所以我們建議你在邁出依賴的第一步時,能清晰地提出需求。

不再說,「我工作太多了做不完」,而是說,「我現在應付不來,你能幫我分擔一小部分嗎?」

不再說,「我很好,我沒事」,而是說,「我感覺不太好,你能陪在我身邊嗎?」

當你適當依靠別人的時候,你只是打破了自己身上的盔甲,而更柔和的走向了對方。不僅讓對方更明確了你對他們的需要,也給對方接納我們,營造了更好的理由。

懂得有邊界感和分寸感的「麻煩」、依賴別人;清晰、穩妥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雙向互惠,你來我往。

唯此,才能更好擁有幸福感,才是為人處世之道、一種高級的智慧。



- THE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