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與唐太宗:功績大抵齊平下的不同人生

青藤史記 發佈 2020-01-04T06:01:12+00:00

唐太宗和隋煬帝,是古代帝王中一明一昏的顯著代表。前者文治武功,開創貞觀治世,一舉奠定唐代繁榮基礎;後者濫用民力,加速國家動盪,導致偌大隋朝分崩離析。然而從史料分析,隋煬帝與唐太宗這對表叔侄,論起才幹功績可謂是不相上下。但由於特定歷史原因,兩人境遇最終截然相反。

唐太宗和隋煬帝,是古代帝王中一明一昏的顯著代表。前者文治武功,開創貞觀治世,一舉奠定唐代繁榮基礎;後者濫用民力,加速國家動盪,導致偌大隋朝分崩離析。然而從史料分析,隋煬帝與唐太宗這對表叔侄,論起才幹功績可謂是不相上下。但由於特定歷史原因,兩人境遇最終截然相反。

西魏八柱國的設立,中國兩百年的歷史走向因此改變。自漢魏一來,門閥世家掌控世間大多數權力。到南北朝時期,貴族世家曾一度衰落。西魏八柱國以後,關隴貴族集團興起,先後造就西魏,北周,隋,唐四個強大王朝。尤其是隋唐這兩個大一統國度,曾一度讓封建王朝達到頂峰時期。

其中,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為佼佼者。兩人家世相當,還有血親關係,就連前一半人生軌跡也多半雷同。在推行大一統王朝、加強君王中央集權等方面上,隋煬帝與唐太宗做法一致。若論起政績和才幹,隋煬帝還甚至略勝一籌。畢竟隋煬帝之功在於大膽創新,而唐太宗只是加以適應。可在後人看來,隋煬帝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唐太宗則是千古難遇的一代明君。隋煬帝二世而亡,唐太宗開創治世,這固然是一大原因。此外還有其他重要因素,亦值得後人探索和深思。

一、楊廣之功與隋制唐隨

北周四年(569年),楊廣出身在勛貴楊氏之家。年十三,楊廣便受封晉王。及弱冠之齡(20歲),楊廣手握兵權,並帶領五十餘萬大軍平定南陳王朝,令隋朝進入大一統時期。隨著年齡增長,楊廣野心滋生,他不甘心做藩王,就此碌碌無為。

在這之後,楊廣暗中籠絡朝臣,以仁孝著稱一時:"大臣用事者,廣皆傾心與交。上及後每遣左右至廣所,無貴賤,廣必與蕭妃迎門接引,為設美饌,申以厚禮;婢僕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隋文帝楊堅崇尚節儉,楊廣便曲意逢迎,於是"上見之,以為不好聲色,由是愛之特異諸子。"獨孤皇后多疑猜忌,楊廣便極力誣陷太子楊勇,所以"自是後決意欲廢勇立廣矣"。時機成熟之後,楊廣弒父殺兄,於37歲繼承大統。

從楊廣一生行事來看,他好大喜功,為達政績不擇手段。可以說,楊廣渴望成為一代聖王,只是手段過於急促激進。可即便如此,楊廣依舊做出不少成績,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從外交方面看,楊廣暢通絲綢之路,遠揚大隋國威。大業四年(608年),楊廣向西疆用兵,剿滅吐谷渾,使得隋朝版圖再次擴大。次年,為揚隋朝國威,楊廣親自西巡,從帝都長安出發,經青海、祁連山一路,成功抵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途中,楊廣設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第一次將青海全境納入中國版圖。西域各國聞楊廣西巡,紛紛來到張掖郡納貢進獻入,自此再開一條絲綢之路,這也為盛唐繁榮打下外交基礎。

從經濟方面看,楊廣不惜花費巨大代價,開通大運河,自此貫通南北經濟。四百餘年的戰亂時期,讓南北方經濟差異逐漸擴大。大運河貫通長江、黃河、海河、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加快全國交通,從而讓南北經濟合流。到了後世唐宋明時期,大運河依舊對國家經濟有極大促進作用。

從文治方面看,楊廣首創科舉制度,一舉打破門閥士族的權力壟斷,讓無數寒門子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自此之後,文人更加看重學風之氣,官員素質也因此得到驚人蛻變。正因如此,科舉制度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一道揮之不去的時代烙影。

楊廣有為,卻釀成時代悲劇;唐太宗李世民無為,卻開創一代治世。隋朝滅亡之後,唐代統治者吸收歷史教訓,對國家採取放任的"無為"政策。李世民即位後,並沒有對隋朝制度進行大刀闊斧般的改革。他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鼓勵農業生產、改進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以從諫如流的態度吸收各方面人才,最終使得唐朝國力蒸蒸日上,為盛唐繁榮打下堅實的政治和物質基礎。

二、李世民是翻版"楊廣"

楊廣昏君之說,始見於魏徵的蓋棺定論,其諡號為"煬",便是唐人對他的貶損。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提到隋煬帝之時,稱其為"逆廣";甚至在野史小說中,楊廣甚至被稱作"色中餓鬼";在各類隋唐小說、話本、平話之中,楊廣的形象也是殘暴、昏聵、淫靡的。

誠然,楊廣缺點很多,他不僅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把臣子百姓視作芻狗;而且還窮兵黷武、好色淫靡,甚至不惜花費高昂代價,也要滿足自己的慾望。但在中華四百餘位皇帝中,楊廣的做法並不算太過分。因為這些缺點,是大多數帝王的一個通病。即便是一代明君李世民,他做過的荒唐事也不比楊廣差多少。

楊廣陰謀奪取政權,背負"弒兄殺父"的惡名,但李世民卻絲毫不落下風。"(武德) 九年六月, 太宗以兵入玄武門, 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 乃以太宗為皇太子。"為奪取大權 ,李世民先屠盡兩個兄弟滿門,隨後又派心腹尉遲恭前去逼宮高祖李淵,迫使後者不得不禪讓皇位於李世民。

楊廣三征高麗,最終慘敗而回,而李世民有樣學樣,也在親征高麗的途中吃了大虧。以當時局勢看,高麗對中原王朝威脅性甚大,因此隋唐皇帝都將其視為心腹大患。李世民提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楊廣橫徵暴斂,且用兵不知收斂,而李世民則一意孤行、自視甚高;兩人對高麗的用兵失敗後,都曾引起國家動盪。

再說到楊廣的好色成性,李世民也不遑多讓。在他在位時期,非法搶奪他人妻妾這件事,也屢見不新。對此,這位明君曾信誓旦旦提到,他平生之所好, 唯名馬、弓箭、美女而已。古代帝王,都以征服女性為榮,即便是李世民這個明君也不例外。在三國時代,無論是老謀深算的曹操,還是仁義賢明的劉備,亦或是少年聰穎的孫權,他們也曾多次做過納他人之妻妾的勾當。

從這種角度來看,李世民無疑於是翻版"楊廣"。

三、隋煬帝形象為何不堪

道理都是一樣,可放在隋煬帝和李世民身上,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走向。不難發現,後人對李世民身上的缺點視而不見,反而抓住隋煬帝的"暴政"死死不放。那麼究竟是何種原因,才導致兩人功績大抵齊平下的不同人生呢?

(一)民間輿論

隋煬帝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他輕視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從隋煬帝行事來看,他對下層民眾的態度,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正因如此,隋煬帝才會濫用民力,從不體恤民生疾苦。在各地災荒四起之時,隋煬帝依舊奢靡成性。原因無他,隋煬帝從小便出身在高門大戶之中,鮮少接觸過民間生活。即便是他父親隋文帝,也是通過和平奪取政權的方式建立隋朝的。

反觀李世民,他從小好武,而且交際甚廣,認識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在唐朝開創之初,李世民通過武力逐漸取得天下。而且在他的 帳下,有不少山東豪傑都是草根出身。種種原因導致,李世民對民生問題有著最為直觀的了解。他過過苦日子,更能體會下層百姓心中的想法。因此他即位之後,非常注重民生問題,又大力促進農業發展,鼓勵百姓休養生息。如此一來,民間輿論對李世民有積極影響,反之,他們對隋煬帝則大肆抹黑。

(二)篡改史書

在很多人看來,隋煬帝名聲不好,是因為他不喜歡臣子納諫;而反觀李世民,則是從諫如流。楊廣曾對虞世南這樣說道:"我性不欲人諫。若位望通顯而來諫我, 以求當世之名者, 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 雖少寬假, 然卒不置之於地。"

李世民吸取教訓,在位前期從諫如流,引得後世之人爭相讚美。但實際上,李世民雖然"虛心納諫",但一向是"屢教不改"。為了掩蓋事情真相,李世民只好暗示手下大臣,對史書進行篡改。一般來說,皇帝鮮少會查看當朝史書,但李世民絲毫不忌諱,甚至多次當面詢問參與史書編纂工作的房玄齡。就這樣,李世民如願為自己"正名"。

(三)成王敗寇

除此之外,民間群眾還受到"成王敗寇"思想的引導。在不少人看來,隋朝二世而亡,隋煬帝自然是一個失敗者,這與蜀國後主劉禪的境遇何其相似?而反觀李世民,他少年參軍,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建立偌大唐朝。其在軍事、政事上的卓越成就,也為他的形象加分不少。


參考文獻: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貞觀政要》

《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