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林:2019年古籍舊書收藏市場的變化

古籍 發佈 2020-01-08T06:35:27+00:00

市場基礎藏書的傳統記憶,正在明顯地恢復2019年,各地圖書館有很多不同主題的古籍展覽推出。這些展覽不但贏得圈內專業人士的肯定,還吸引了許多公眾。其中,最具有全國關注度的,當屬「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

市場基礎

藏書的傳統記憶,正在明顯地恢復

2019年,各地圖書館有很多不同主題的古籍展覽推出。這些展覽不但贏得圈內專業人士的肯定,還吸引了許多公眾。其中,最具有全國關注度的,當屬「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大展匯集了40餘家公藏單位、30餘位私人藏書家的300多種珍貴典籍文獻,許多業內人士都多次參觀,收穫極豐。此次大展的深意,不僅在於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外典籍展覽中數量、規模、等級最高的一次,也在於它的背後是全國公眾對於中國藏書傳統的記憶回潮。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對於傳統文化典籍的收藏傳統一直在緩慢的復甦中,但2019年所爆發出的公眾熱度,幾乎是空前的。

隨著整個公私收藏體系積極地開展相關活動(包括影印出版、展覽展示、相關的文化衍生品商業開發等),愛古籍、藏古籍、讀古籍、用古籍的參與者數量,也正在大大增加。根據某拍賣企業的統計,2019年,這家企業古籍會員的網絡註冊數量接近1萬人。這個數量,大致是10年前的5倍。這說明,古籍行業的活躍者,僅從人員數量上說,已經大大地擴容,這是市場繁榮的好現象。要知道,每個活躍的市場參與者至少可影響周圍的10個人,這樣粗略地估算,古籍行業的全部關注者,可達十萬人之多。在古籍之外,舊書的關注者就更為廣泛了。

可以判斷,古籍關注者在數量上的擴容,會是一個加速的過程。有人認為,這種擴容存在「天花板」。但我認為,古籍和舊書的「分界點」,僅僅是一個認識的界定,從歷史規律來看,藏書的年代下限,一直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推移。所以,當藏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一種習慣,「天花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理論上人人都可以收藏古籍舊書,對於現在才剛剛溫和地脫離「地板」的古籍舊書收藏,談「天花板」還是極其遙遠的事。

但是,舊書雖然多,轉化為古籍卻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樣,當越來越多的人相對迅速地進入這個市場,當藏書者開始「藏而不出」,可供交易的古籍數量就會變少。無論是從短期、中期來看,還是從長期來看,古籍都會越來越成為一種更加稀缺的文化資源和商業資源。這在交易價格上意味著什麼,是不言而喻的。

基本判斷

本輪下調行情,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

在2019年的古籍拍賣場上,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有少量老面孔悄然隱去,但也有更多的新面孔在加速地參與進來。這些新進的人士,既有年輕人,也有資金實力相對較強的中老年人和商界人士。

任何一類藝術品的行情變化,都會集中地體現在拍賣場上。拍賣的基本功能,除了達成交易,更在於價值發現和價格引領。2019年,敏感的藏家可以發現,少量指標性的古籍品種,價格已經開始脫離底部,甚至悄悄地跑向前一波的行情高點。這是一種值得密切跟蹤的行情線索。

判斷行情的位置,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思路是看指數。包括古籍在內的藝術品拍賣交易,即便已經有了市場指數的發布,也很難說這種指數具有實際的參考價值,因為藝術品市場不同於股市,不存在可以連續地顯示藝術品行情變化的指數。如果跟蹤藝術品的市場指數,可能要跟蹤好幾年才能隱約看出市場的長期趨勢,但那樣便已嚴重滯後於實際需求了。另一種思路是看成交價排行榜,即今年的天價成交和往年相比,又多了多少種、多少錢,以此判斷行情趨勢。但這種方式不排除某些板塊的總體行情變化會推動少量天價成交,天價成交不一定意味著行情總體的好轉,因為我們無法判斷,天價成交的背後有哪些無法獲知的信息。所以,這種思路存在誤判的可能。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觀察中等價位主流品種的行情走向。因為中等價位的古籍舊書,是成交量和成交額的主體,相對來說可以較真實地反映市場狀況。這樣,就需要古籍拍賣的參與者,建立各自古籍行情的「主流品種跟蹤池」,從而綜合判斷行情的位置,提供客觀標準的參照。

在我個人的「品種跟蹤池」中,醫書裡面我選了《本草綱目》,明代古籍中我選了凌閔套印本,這都是業內藏家熟悉的經典品種,且其行情特點不僅僅體現在某一場拍賣會的某一種標的上,而是在2019年的多場拍賣會上,都呈現出類似特點。

《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中,以清光緒張氏味古齋刻本《本草綱目》為代表。2018年時,在拍賣場外成交,不足10萬元都可以拿到一套。但是在2019年下半年,某拍賣公司的10月、12月兩個古籍專場上,該書同一版本的落槌價分別達到18萬元和39萬元。即使是放在前一波行情的高潮期,也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再以明代凌閔套印本為例。前一輪行情高點時,雙色套印的原裝無襯本,曾達到每冊5至10萬元,三色的價格更高一些。2019年下半年,北京某拍賣會的某件明萬曆閔氏三色套印本(經現場細查實物,實為三色四次套印本),6冊無襯,僅以10萬元落槌。幾乎同期,在上海某拍賣會上,一件明萬曆凌氏雙色套印本,12冊無襯,竟以44萬元落槌。這顯示出,對於這個板塊,市場判斷產生明顯分歧。然而,經歷過至暗時刻之後,分歧本身也是行情處於底部區域的重要特徵之一。

回顧2019全年,無論拍賣場內、場外,總體上說,雖然行情沒有出現普遍的啟動,但自2011年隨著整個藝術品市場調整以來,古籍舊書的價格繼續向下的空間已經極小。這是在總體上的判斷。經典品種之外,個別古籍的價格起伏,永遠會有。

2019年,疊加了網絡銷售渠道對拍品來源的嚴重分流等因素,對於各個拍賣公司來說,中低價位古籍舊書的拍品徵集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預計2020年,各拍賣公司徵集古籍舊書的難度,會比2019年要略小一些,因為一些資金吃緊的大藏家有可能適當地放出部分藏品。然而,新進入和站在古籍圈的門口躍躍欲試的潛在藏家,從數量上看,有明顯增長,這可能推動古籍成為更加稀缺的收藏品種。

2011年以來,古籍舊書的本輪行情下調最悲觀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新一輪的市場信心,正在溫和凝聚。當新一輪行情大力度啟動之後,總體價格水平可能最終將超越,甚至遠遠超越2011年左右的前一輪行情高點。

跟隨趨勢

結構性機會將成市場主流

每一輪行情的發展,都會有相似之處,更會有不同之處。在2011年之前的那一波行情攻勢中,明代白棉紙本、清三代內府本、精寫刻文集、紅藍印本、活字本等,共同構成了上漲的急先鋒和主體。自高點下調8年以來,古籍舊書藏家的喜好也在發生著「強勁而多元」的變化。

回顧2019年,全行業變得更加冷靜、理性、成熟。與之相伴隨的是,多元化的收藏主題正在形成。通俗地說,經典的好東西,仍然是好東西,但是,藏家喜好的範圍,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前一輪。比如,宋元珍本是稀缺的、年代久遠的,當下一輪行情啟動,它們必然還會受到追捧。但是,宋元版不會成為市場交易的主流,因為這個板塊存量稀少、價格高昂,具備接手實力的下家自然也少,流動性並不好。所以,此類品種幾乎可以和中等價位的古籍品種視為並不相同的兩個細分市場。再比如,上一輪行情中的上漲主體品種,主要是通過外觀來顯示其價值點,比如紙墨、雕工、品相等。可以預見,當行情再起,它們仍將受到重視。畢竟,外觀因素是新進藏家最容易接受的評判標準。

但是,外觀因素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價格決定因素,或者說,僅僅依據外觀因素進行古籍舊書的收藏或投資買入,已經遠遠不夠了。外觀因素僅僅是進入古籍圈的敲門磚,老藏家早已經過了單純靠外觀進行價值判斷的階段,而新藏家很快會成為老藏家。這就意味著,在外觀之外,我們要格外重視古籍的內容價值。2019年,以「內容考量」為標準的收藏和投資態勢,逐漸深入人心。在藏書人眼中,古籍越來越呈現出它們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本來面目和實用價值。

2019年,有幾個專題的收藏門類較為顯眼。總體來說,大致可分為文化傳承類、史料研究類、商用專題類、逐次懷舊類。文化傳承類較為寬泛,如家譜類、中醫類古籍,大致屬於此類。史料研究類最為突出的,主要是地方志書類古籍,由於志書的內容包括萬象,不僅研究地方文獻的藏家有實際需求,而且也是地方文化建設的歷史載體,具備典型的多領域實用價值。商用專題類以琴、茶、酒文化為代表,由於其貼近生活,既可顯示文化品位,也可衍生商業價值,故而成為商界人士切入古籍圈之始,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門類。逐次懷舊類古籍舊書以民國演義小說為代表。在收藏界有一個普遍的規律,即每一代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典型生活記憶的實物載體,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次地成為收藏熱點。在國內來說,紅色收藏、連環畫收藏都體現出這一規律。

目前,古籍舊書收藏市場,對於買家來說,正處於難得的機遇期。無論任何投資市場,當所有人已經就行情上漲達成了共識,這輪行情其實已經離開底部很遠,進入了中期。最好的買入機會,藏在絕大部分市場參與者正處於最悲觀的時候。當最悲觀之後開始產生分歧,那往往是市場啟動初期的信號。如果你是一位深具獨立判斷力和行動力的右側交易者,必會知道這個難得的機遇期的價值。

來源:藏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