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海昏簡牘「治病」

善本古籍 發佈 2020-01-08T06:52:29+00:00

在紙張出現之前,簡牘是最主要的文字書寫材料。《尚書·多士》裡面記載周公對「商王士」的誥令,其中有大家熟悉的一句話「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是說商人的先人已經有了簡冊,上面記載了「殷革夏命」的舊事。

在紙張出現之前,簡牘是最主要的文字書寫材料。《尚書·多士》裡面記載周公對「商王士」的誥令,其中有大家熟悉的一句話「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是說商人的先人已經有了簡冊,上面記載了「殷革夏命」的舊事。

出土於南方的簡牘常常被泥水包裹,經歷地下水千年浸泡,本體糟朽,輕輕一碰就可能釀成災難性後果。簡牘出土時,往往會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近乎朽腐的竹條木片。出土後也會因環境變換而很快氧化變黑。這些都是讀取出土簡牘上所承載文字信息的「攔路虎」。湖北荊州文保中心吳順清、方北松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團隊,發明了一整套方法,應用於簡牘的脫色、脫水保護,成功復原了出土簡牘的原本面貌。實際上,提取、剝離朽爛的簡冊,清洗、加固並使變黑的簡牘脫色、脫水復原,這一過程,也可被形象地稱為給簡牘「治病」。

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萬餘件文物中,公認學術價值最高的是5000餘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所出西漢簡本《詩經》《禮記》類、《論語》《孝經》類等儒家經傳,是出土典籍類文獻的一次重大發現,墓中所出《詩經》《論語》亦有較明確之師承來源,對於研究儒家學說及其經典的傳布、演變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墓主時代、身份明確,同墓所出儒家經典、詩賦、數術與方技文獻並重之情形,為了解西漢昭宣時期的思想學術圖景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圖為經預加固後準備剝離揭取的竹簡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荊州文保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三家單位協作組成海昏簡牘整理研究保護工作組,在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的指導下,率先對整批簡牘開展清理與保護工作。然而海昏簡牘數量龐大,又較集中地出土於墓室主槨室西藏槨的5個長方形漆箱內。漆箱大多朽壞,漆箱裡的竹簡也被暴露在外,墓葬內的填土、淤泥及其他文物一起附著粘連在暴露的竹簡上。暴露出的竹簡大多殘碎成塊狀,並嚴重干縮,表面顏色已嚴重氧化呈灰黑色。鑒於簡牘現場堆積情況複雜,整體提取具有較大難度,工作組在保存竹簡的完整性這一主要原則的指導下,按照堆積狀況將竹簡分為4個部分打包提取。簡牘提取後在現場第一時間進行了保濕、防霉、防光、防高溫等技術處理後運至文物保護工作站,進行室內清理保護。

提送到專業的文物「醫院」,開始正式「治療」之前,先要進行一系列化驗。海昏簡牘的含水率極高,多超過400%,竹纖維內部分子結構已遭到嚴重破壞。由於受到土壤、地下水、微生物等綜合作用,導致竹簡變黑,因此後期需要對竹簡進行脫色處理。海昏簡牘保存現狀的檢驗報告顯示,它們存在飽水、干縮、捲曲、變形、殘碎、腐朽以及通體變色等多種病害,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海昏簡牘「手術」方案,首先要在克服糟朽的情況下,將竹簡剝離。這就需要將原本應用在「恢復」階段中的加固程序前置,而將清洗程序相應後延。即不經過清洗直接浸入加固溶液,加固一層揭取一層,直至清理完畢。

提取剝離的過程考驗的是耐心。海昏簡牘糟朽嚴重,在剝離揭取時專業人員將提前製作好的竹木質地薄刀片輕輕插入到兩枚竹簡之間的前端,對揭取的竹簡進行鬆動,另一隻手使用毛筆在縫隙中滴入蒸餾水,藉助水的滲透潤滑作用將竹木質刀片緩慢向前推進,從中分離出單支竹簡。待全部剝離後方可用薄竹片揭取,之後放入編了號的盛有蒸餾水的托盤中。剝離竹簡,一個重要工作是文物信息的提取。剝離區域,需要根據竹簡尺寸、文字方向、相互關係、竹簡放置情況來確定。這些相應信息和剝離之後竹簡的紅外數據採集信息同樣重要。

雖然早在2016年5月,簡牘剝離與第一次為文保目的之紅外數據採集工作均已完成,但處理簡牘殘碎、腐朽的病害仍是當務之急。剝離完畢的5000餘枚竹簡,完簡寥寥無幾。剝離後的竹簡隨即進行第二輪加固處理,以保證最大程度提升竹簡的強度、韌性,避免在清洗過程中造成二次損傷。海昏簡牘大部分存在干縮、捲曲等變形情況,導致文字信息無法順利獲取,為儘可能回復竹簡原有形狀,干縮竹簡的潤漲也成為第二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的海昏簡牘,「手術」療程已經過半。根據最新檢測數據分析,相當一部分的竹簡加固工作進展順利,已初步具備條件開展清洗、脫色和紅外影像採集等第三步工作。可以預見,隨著海昏簡牘的修復、整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與在此基礎上研究工作的深入,對海昏簡牘的內涵還會有新的發現,對其學術價值也會有更深入的認識。(作者:楊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來源:人民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