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一定亂國?瞎扯!西漢皇帝為何喜歡把玩外戚這把雙刃劍?

吾史無終 發佈 2020-01-08T07:20:06+00:00

文前廢話:提起外戚這玩意兒,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四個字——外戚亂國。然而縱觀西漢歷史,「亂國」的外戚卻一直在上竄下跳、從未消停過。於是老道就要拐彎兒了,為啥明知外戚這把雙刃劍可能會戳進自己的心窩子,西漢皇帝還這麼樂此不疲地把玩它呢?這事有些反常!

文前廢話:提起外戚這玩意兒,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四個字——外戚亂國。然而縱觀西漢歷史,「亂國」的外戚卻一直在上竄下跳、從未消停過。於是老道就要拐彎兒了,為啥明知外戚這把雙刃劍可能會戳進自己的心窩子,西漢皇帝還這麼樂此不疲地把玩它呢?這事有些反常!而反常之事必有妖精作祟,今日老道就來讓這隻小妖精現出原形,各位看官且看它是如何面目!

西漢皇帝可選的幫手有哪些

老祖先很地道,用他們碰得頭破血流的人生給我們後世子孫留下了很多警世之言,其中就有「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朗朗上口還淺顯易懂的千古佳句。

既然是淺顯易懂的,所以幼兒園都沒上過的小混混劉邦自然也聽得明白。能聽明白,劉邦就照做了。於是他找了一票子會文會武的好幫手,把大霸王項羽逼死烏江後建立了拉風的大漢朝。

大漢朝的祖師爺靠著好幫手開宗立派,後世的大漢掌門人自然也會有樣學樣地找幫手幫忙將大漢朝發揚光大。

而做為後世的大漢掌門人——皇帝,可供他們挑選的幫手大體有三類人選。

第一類,劉姓皇族。

做為和皇帝有著同樣血脈的同宗血親,劉姓皇族其實應該是西漢皇帝在將大漢國威發揚光大時的第一幫手。

畢竟血濃於水,他們同為劉氏一族,就和皇帝有著共同的最高利益,那就是讓劉氏江山延綿到千秋萬代。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享盡天下的榮華富貴。

所以,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再加上最高的共同利益為基礎,劉姓皇族理應成為皇帝最為可靠的第一幫手。

第二類,文臣武將。

天下是個大轎子,皇帝要想坐得舒坦,就得有抬轎子的人,而文臣武將就是這些抬轎子的。

不過文臣武將雖然在給皇帝抬轎子,但他們卻是治理天下的實際參與者。天下民生疾苦如何,天下人心所向怎樣,這些事關國家命脈的大事情,抬轎子的文臣武將最為清楚。

所以,皇帝為了能讓自己的轎子走得更穩、更遠一些,對於能夠載舟覆舟的民心民意就必須整體把控。為了做到這一點,那些抬轎子的文臣武將必然會是最佳的好幫手。

第三類,外戚勢力。

外戚勢力做為皇帝的老丈人、小舅子和皇帝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這些人往往家族勢力龐大,無論在朝廷還是在民間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影響力大,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左右朝局發展。所以如果能得到外戚勢力的幫助,皇帝在統治天下時就事半功倍。故而,外戚勢力也是皇帝的一個好幫手。

然而,創業容易守業難,做為後世的大漢掌門人,皇帝在選擇自己治理天下的幫手的時候必然也是慎之又慎的。

而縱觀西漢的歷史,我們能發現,在這三大類幫手中,西漢的皇帝卻對與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劉姓皇族和為自己抬轎子的文臣武將不大感冒,而是極為偏愛於外戚勢力做為自己的最大幫手的。

這事有些蹊蹺,只不過當我們將西漢的歷史統籌起來解讀後,導致外戚崛起而皇族與大臣失勢的那隻小妖精就會露出它的真面目。

皇族和文臣武將不能當幫手的原因

萬事有果必有因,劉姓皇族和文臣武將之所以被西漢的後世皇帝排除在自己最大的幫手之列,完全是他們自己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而咎由自取的結果。

至於他們是如何咎由自取以至敗壞了自己名聲的,只要看看他們曾經的騷操作就會明白了。

首先來說劉姓皇族。

劉邦費勁千辛萬苦打下了大漢的江山,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大肆封賞同門同宗為諸侯王,各自鎮守一方。

劉邦分封諸侯王的初衷是好的,在他的設想里是希望自家的諸侯王能夠做為他這個皇帝的幫手,一同維護劉氏江山的長遠穩固。

結果,劉邦雖有用人之能,卻並不能真正地勘破人心。他分封的這些劉姓諸侯王在安穩了一段時間後,心裡就蠢蠢欲動,都想過過皇帝的癮。

於是,齊王劉襄和他的弟弟朱虛侯劉章就在呂后死後起兵造反。而在此之後的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

而在漢昭帝時期先是劉澤起兵造反,隨後燕王劉旦也耐不住寂寞,謊稱漢昭帝不是漢武帝的親兒子而領兵作亂。

如此多的劉姓皇族起兵謀反,將開派祖師劉邦打下的大漢江山搞得烏七八糟。更為關鍵的是,劉姓皇族自以為起兵造反這樣的騷操作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卻不成想,也正是因為他們貪得無厭的做法,讓後世皇帝心裡對皇族的諸侯王產生了難以解開的死疙瘩。

皇帝心裡有疙瘩,自然會對同根生的自家血脈產生極大的戒心。而這種戒心一生,皇帝巴不得各大諸侯王能自行分崩離析,更別提會扶持他們當自己最大的幫手了。

皇族諸侯王自己敗壞自己的名聲,讓皇帝心存芥蒂,這在史書中也是有明確記載的。《漢書》就借韓安國之口說過「有親父,安知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不為狼?」的名言。

故而原本應該成為皇帝最為信賴的幫手的劉姓皇族,卻因自己一次次自以為是的騷操作,敗壞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名聲,從而導致西漢皇帝將他們排除在了最大的幫手之列,這不可謂不是咎由自取。

其次來說文臣武將。

文臣武將對於劉邦建立大漢朝有著不了估量的巨大作用,沒有他們,劉邦稱霸天下的美夢只能是鏡中看花、水中撈月。

所以在劉邦定鼎天下之後,對這些有功之臣都進行了大量的封賞。按說文臣武將與皇帝之間的這種「你幫我牧放天下,我讓你富貴齊天。」的關係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良性循環。

但是人心難測、慾望難平,這些文臣武將們也有著做官不嫌大、權力不怕多的好胃口。當皇權更迭或是朝局變動時,若能讓他們更進一步,他們自然笑臉如花;而若要是誰敢動他們眼前的肉塊塊,他們可是會翻臉不認人的。

所以當呂后去世,漢少帝年幼而諸侯王又對著長安城的龍椅流涎水的時候,以陳平和周勃為首的文臣武將們就連同諸侯王,將呂氏滿門誅殺。更讓人齒寒的是,他們還將後少帝用不光彩的手段送離了人間。

清除了阻礙自己利益的呂家,又弄死了當朝天子這還不算,他們回過頭來又立刻將之前與自己達成同盟的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一腳踢到了旮旯拐角,轉而迎立代王劉恆繼承大漢皇帝的寶座。

借刀殺人後又將刀扔到了熔爐化成鐵水,這些文臣武將費盡心機的騷操作目的只有一個——以定國安邦的名義最大限度地為自己攫取利益。

幸好代王劉恆是個聰明人,看穿了陳平等人擁立自己做皇帝的真實目的。所以在他上位後連削帶打、恩威並施地將這些文臣武將原本想架空皇帝的圖謀瓦解了,這才使得大漢朝就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只是,漢文帝劉恆雖然用他高超的政治手段讓大漢朝度過了最為危險的動盪期,但是在親自見識過那些文臣武將隱藏在正義、忠貞的面具之下那虛偽的嘴臉後,他自然不會再將他們當成自己最為可靠的大幫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漢初發生了那麼多因劉姓皇族和文臣武將而起的動亂之後,西漢的皇帝如果還將這兩派人馬當成自己最可靠的幫手就不是一個傻字能夠形容的了。

外戚被重用的原因

劉姓皇族和文臣武將因為自己的咎由自取漸漸在西漢皇帝的心中失去了地位,那麼留給皇帝可選的幫手就只剩外戚一個了。

只剩一個,所以皇帝沒得選!但這只是外戚被重用的一個外因。而外戚之所以受到西漢皇帝的重用,和外戚本身的特點和作為也有著巨大的關係。

第一,外戚的特點。

外戚的範圍很廣,他們可以是皇帝的老丈人、妻舅舅,也可以是皇帝的大舅子、小舅子。但無論他們是誰,總歸有一點是少不了的,那就是他們的家族之中必然是出了皇帝的女人的。

出了個皇帝的女人,所以他們才能一人得道全族升天。一如劉邦時期的呂家,再如漢武帝時期的衛家。

而因皇帝的女人才得以顯貴的外戚,通常來講只有依附皇帝才能確保家族的長盛不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外戚相比於那些可以覬覦皇位的劉姓皇族而言,他們對皇帝更加忠心。

同時,因為外戚和皇帝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親人做為紐帶,他們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又要比那些單純的文臣武將親密許多。

以,有著和皇帝關係親密而又相對忠心的特點,外戚才會受到皇帝的青睞,從而被皇帝扶植為自己的最大的幫手。

第二,外戚的作為。

做為皇帝來講,他在治理天下時所需要的幫手不僅僅是要對自己忠心的關係戶,更重要的是他的幫手要有足夠的能力來協助自己完成一個皇帝該有的使命。

而這一點,西漢的大部分外戚其實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首先就是呂后的呂氏家族。呂氏在呂后的帶領下於劉邦死後,充當著漢惠帝劉盈的保護傘。在呂后的支持下,漢惠帝施行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如減免賦稅、廢黜苛刑、和親匈奴等。也正是由於這些政策的實行,讓大漢朝於外有了一個相對平和的發展環境,於內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從而激活了社會發展的潛力。從而使得天下很快從連年征戰的蕭條中漸漸復甦,並為後面漢文帝開創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其次就是漢武帝時期的衛家。漢武帝雄才偉略,他一生的功績都是從抗擊匈奴而來。而在他對匈奴用兵的過程當中,有兩個人是怎麼都無法繞過的,這兩人就是衛青和霍去病。衛青七擊匈奴斬首五萬餘,收復了河南之地,並設置了朔方郡,給後續進攻匈奴搭建了一個絕佳的跳板。而霍去病則更進一步,六擊匈奴斬首十一萬多,飲馬貝加爾湖又封狼居胥山,讓匈奴從此不敢牧馬南山。而這兩人一個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另一個是皇后衛子夫的外甥,都是外戚的身份。

所以,除了因其他兩類人自毀前程被西漢皇帝排除在最大的幫手之列導致皇帝只有外戚可以選擇這個外因之外,外戚做為相對忠心的關係戶再加上其自身強悍的實力才是西漢皇帝喜歡重用外戚的原因。

結語:剝開歷史迷霧,一切反常之事其實都有它發生的必然因素。而西漢皇帝明知外戚是一把雙刃劍,卻依然要牢牢將其抓在手裡揮舞,這是一種無奈,更是因為外戚有著他們自己的優勢。而劉姓皇族與文臣武將的失利其實也能給我們以啟示,那就是人要明確自己自己的定位,不要被永無止境的慾望左右自己的作為,否則往往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會失去原本該得的一切。共勉!


吾史無終,持續奉獻精彩的歷史故事。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關鍵字: